•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兆欣

相關文章 10 篇
  • 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湘蘭圖》
    回想與回響 Echo

    以實驗為導向 打造新世代戲曲展演平台

    2022年下半年,有鑑於台灣劇場界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為鼓勵創作人才持續創作,辜公亮文教基金會重啟睽違4年的「酷集劇場」,以最高補助新台幣100萬元、票房歸團隊所有為號召,徵集具有跨領域、跨時代和跨劇種的全新製作,希望在後疫情時代,為有心持續創作的藝術家們提供展演舞台。 「酷集劇場」:無拘無束的實驗平台 此次入選的3齣作品,風格迥異,充分展現實驗精神。「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的《湘蘭圖》,從一幅畫為起點,以戲曲結合現場爵士樂隊的形式,發展出對明代青樓詩人馬湘蘭的人物想像與情感共鳴;「劉冠詳舞蹈與音樂工作室」推出的《AI SH69VA 欲的終結版》,是以舞蹈結合個人生命敘事,赤裸呈現個人的私密情感與親子關係;《雷峰塔1924》是由戲曲導演兆欣和長笛家華姵合作的音樂會,該作品以現實中的雷峰塔為經、「白蛇傳」故事為緯,透過4名音樂家以樂互動、對彈的形式,激盪出當代人對傳說故事的詮釋與想像。 事實上,自2016年起,酷集劇場便逐漸成為國內藝術家進行戲曲創新、跨界和實驗展演的平台之一。在前兩屆(2016、2018)中,向來多演傳統戲的台北新劇團,曾與兆欣合作推出《易》和《畫皮》,這兩部充滿實驗性質的新製作,皆有意識地針對京劇演員的身體進行實驗,並以拆解程式、突破行當表演框架的方式,尋找當代戲曲演員的身體狀態;而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的編導劉亮延,也與北京乾旦劉欣然合作《馬伯司氏》,以一人分飾多角的獨角戲形式,利用京劇唱腔與爵士樂的結合,持續探索戲曲表演與爵士樂結合的各種可能。(註1) 若從台灣的戲曲生態來看,自2004年國光劇團推出《王有道休妻》,同年,「二分之一Q」的崑劇小劇場《柳.夢.梅》,以及臺灣豫劇團的實驗豫劇《試妻!弒妻!》,由此開啟戲曲小劇場的相關討論。將戲曲與小劇場作結合,是指此類戲曲作品具有小劇場創新、實驗的精神,顛覆、突破、轉化了傳統戲曲的程式規範與美學特徵。然而,具有實驗精神之戲曲作品,絕不僅是小劇場作品的專利,從早期的雅音小集到當代傳奇劇場,甚至是精緻歌仔戲時期到當代布袋戲的發展,每個世代的戲曲人在面對傳統與現代的

    文字|游富凱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1/04
  • 《夢廻春閨》劇照

    融合京劇與現代劇場 《夢廻春閨》赴韓國全州世界首演

    《夢廻春閨》是捌號會所2022年創新製作,以音樂為本,傳統戲曲為軸,再運用現代劇場的導演思維,嘗試建構一個新的表演類型。

    文字|吳岸樺
    2022/09/01
  • 《形色抄》藉著生旦淨末丑,游離人物與情境,似各異其趣,實同氣連枝。

    大稻埕青藝節《形色抄》 形、色都是藏身人間的穿戴

    第九屆大稻埕戲苑青年戲曲藝術節實驗京劇《形色抄》4月9、10日公演,由五段各自獨立的故事組成,每段都是人與鬼之間的遭遇。本劇將陰陽兩隔的生者與死者聯結,看似平行時空,卻能交織對話,彼此有糾纏不清的愛恨情仇。

    文字|張震洲
    2022/04/08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劇

    周玉軒 放飛自我後的獨立飛行

    10年左右完成18個劇本,並且陸續獲獎、或展演,一部分可能來自對書寫劇本的熱愛,一部分更必須是天賦;但編劇周玉軒除在鏡頭前露出不自在的神情,多帶幾套衣服做替換,用充足準備來掩飾著無法掩飾的不自信,更有那些曾經對寫作的尚未確定。如她說起去年(2021)入圍傳藝金曲獎最佳編劇獎,坐在頒獎典禮的座位上,「入圍的人都很可怕,在那個當下是健星得獎,比我自己得獎還開心很多倍。如果狗屎運讓我獲獎,我想我會再也寫不出任何東西。」不過,周玉軒的寫作或許來自某個偶然,未有太多純粹的幸運,更寄托著她不得不的成長。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2
  • 兆欣,36歲,旦角演員、戲曲導演
    特別企畫 Feature

    兆欣:與過去和解,讓戲繼續演下去

    兆欣說,大學時演戲是快樂的,自己拉贊助去做想做的事。大學後逐漸從業餘轉為專業,除了每天練功,規律運動、定量飲食等都用最嚴謹的規範形塑,捏出戲曲功底,也壓抑生活。

    文字|吳岳霖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地獄變》中的服裝典雅,演員身段表現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戲曲

    戲曲跨界的兩種可能

    在這兩部作品中,我看見了兩個跨界改編的方向,共同性都是取其原著精神與部分情節改編,並運用當代劇場敘事手法,不同之處在於《地獄變》是將不同的音樂類型與戲曲搭配運用,並將日本落語穿插在戲曲敘事之間,創造疏離效果,讓戲曲產生了新的面貌;《化作北風》則是在傳統才子佳人結構中變體,在觀眾習慣的結構中大玩當代劇場元素,如演員跳出角色成為其他敘事者等,明顯考慮觀演關係的重要性。

    文字|林立雄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地獄變》敘述執著於藝術的畫師良秀,以致親眼看到愛女被焚的故事。
    戲曲 第六屆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

    《地獄變》《化作北風》 跨界之後認真回歸

    今年的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以「文學改編」為題,邀來四組團隊,選用東西方文學題材入戲,推出創新跨界製作。其中由兆欣與候青藝團合作的《地獄變》,臺北海鷗劇場《化作北風》,分別取材芥川龍之介與馬奎斯的小說,透過戲曲詮釋,加入當代元素,卻也思索回歸傳統本質,回歸文本、語言、表演的經營,回歸具有戲曲韻味的敘事手法。

    文字|林立雄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畫皮》
    戲曲 酷集劇場《畫皮》、《回身》

    回望傳統 解構當下

    自二○一五年起,「酷集劇場」逐漸成為新生代藝術家從事戲曲創新的實驗平台。此次將推出由新生代戲曲導演兆欣和台北新劇團團員蔡岳勳、李青鋒等人合作的《畫皮》,及國光劇團武生李佳麒的《回身》。兩個作品的主題風格不盡相同,卻同樣以戲曲演員對自身行當藝術的省察,有意識地將身上的「功」進行拆解、轉化,甚至重新感知與回望。

    文字|游富凱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乾旦演員兆欣復排程派名劇《荒山淚》。
    即將上場 Preview 思索流派的當代意義

    乾旦演員兆欣 復刻程派名劇《荒山淚》

    《荒山淚》是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的經典名劇,承載了程氏的表演藝術精華,他沒有選擇唯美的路線,或者花梢的形式,而是轉向關懷社會,在藝術上追求更高境界。因程氏而找到堅持信念的乾旦演員兆欣,特地依電影版復排《荒山淚》,他強調:「我選擇這齣戲,是和自己和程先生,也是和社會的對話。」

    文字|廖俊逞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 《聊齋》由乾旦兆欣身兼導演與主演,與曲藝家葉怡均及琴師陳昌靖一起演出。
    即將上場 Preview 京劇、曲藝、古琴同台交融

    禪意《聊齋》 辯證人間「真」情

    兆欣是國內少見的乾旦,兼習京崑各家流派,這次首度執導,選擇蒲松齡小說《聊齋》,重點不再搬演情節,卻是將故事中寄寓的細膩情感、情境氛圍呈現於舞台上。邀請曲藝家葉怡均與琴師陳昌靖合作,在劇場中以說唱歌舞表現,在抒情與敘事間來回擺盪,凝練如詩,寫意如畫,渲染情感聚散的無奈悵然。兆欣表示,他想傳達的無非是一點人間「真」情的辯證。

    文字|廖俊逞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戲劇

    想笑就笑吧,走進假的園區來場真實的交流

    《泰雅文創精神劇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