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安
-
焦点专题 Focus 越洋专访 爵士音乐家
阿图罗.奥法里尔 无所畏惧,在音乐里诚实做自己
「当我坐在钢琴前,我不要变成不是自己的样子」问及音乐演出,爵士音乐家阿图罗.奥法里尔(Arturo OFarrill)这么回答,诚实做自己,听来是老生常谈,对他来说却是一生的探索,身为墨、德、爱尔兰裔混血儿,自小接受古典音乐训练,在融合爵士的黄金时期成长,少年时期混迹于自由爵士乐手间,文化上更承继了父亲的非洲古巴爵士,当他想要展现出真实的自己之前, 除了整合内在的自我辩证,尚须对抗外在的既定框架。 非洲拉丁爵士KOL 热爱拉丁爵士音乐的朋友对阿图罗.奥法里尔应不陌生,出身自拉丁爵士的重要家族之一,父亲老奥法里尔「Chico」在1948年由古巴移居到纽约,因熟稔古典音乐、古巴音乐、爵士大乐团语汇,很快在乐坛闯出一片天,并在1950年代中期成立了非洲古巴爵士乐团(Afro Cuban Jazz Orchestra),该团在1990年代再度于鸟园(Birdland)俱乐部驻演,阿图罗则在2001年父亲过世后接手乐团,但他不只是继承父业。 阿图罗首先带领乐团跨出非洲古巴的音乐范畴,将非洲元素与秘鲁、安地斯、哥伦比亚等拉丁美洲的诸多音乐文化结合,开发出泛非拉美(Pan African/Latino/American)的音乐声响,在2007年扩大成立非洲拉丁爵士联盟(Afro Latin Jazz Alliance),不分种族性别与文化背景广召各方好手加入非洲拉丁爵士乐团乐团,致力于演出、教育推广、音乐典藏,新冠疫情期间更是连续175周以线上演出方式聚集在一起,尔后并发行《虚拟鸟园》(Virtual Birdland)专辑维持乐手生计,在非洲拉丁爵士音乐社群中,阿图罗可说是关键领袖。 尽管在阅听大众的认知中,阿图罗总是挥著手势指挥乐团,或是坐在钢琴前担任乐团领奏的角色(Play-Direct),6座葛莱美奖的肯定更加深了他是拉丁爵士代言人的刻板印象,但只要仔细聆听音乐,总能发现许多落在既定框架外的声响,那些是什么呢?
-
音乐
「小岛大歌LIVE」 乘载著南岛故事的移动村庄
「小岛大歌」是什么?它是一个演出团队?还是一个计划?又或者它是一个移动的村庄,由来自南岛各族群的音乐家组成,行旅世界只为了分享自己的故事。 一切都由Songline开始 「那时在广播听到IPCC气候变迁报告,想到了南岛之间的文化连结,就想著这样的Songline是不是也在海洋上存在著」小岛大歌计划共同创始人陈玟臻聊起她与先生提姆.柯尔(Tim Cole)自2014年开启的跳岛录音计划时,提到海上Songline这想法的来由。 Songline的译名为「歌之版图」,也称做「歌行路线」与「传命路线」,指的是澳洲原住民以颂唱方式记录自己族群的领域、其中的地貌、路径通道,并透过口传心授一代代流传下来,可说是一种以歌成史的地图书写。2014年陈玟臻与提姆在澳洲内陆录著一首Songline作为原住民土地所有权的证明时,听闻了气候变迁让太平洋与印度洋岛国陷入危境,他俩一边回忆起万那杜长老说的那句「我们的祖先来自台湾」,一边想著该如何为这些美丽的文化做点什么,就在这时,借用Songline概念以歌谣描绘出南岛诸国样貌的想法跃入了脑海,两人毅然决然开启「小岛大歌」计划。 夫妻俩带著简单的录影音器材,开始以媲美小猎犬号探索新世界的气势穿梭在两大洋诸岛国间,他们会先在一岛录下某位当地音乐家的演出,再带到下一个岛让另一位音乐家聆听,并以自己的传统乐器或歌谣节奏为之伴奏,如此反复叠加串起属于今日南岛的歌,并在2018年完成第一张专辑《Made in太平洋X印度洋》,有趣的是这群透过虚拟合奏认识彼此的南岛音乐家们,即将在不久后成为陈玟臻口中的「移动村庄」,踏上世界巡演之路。
-
回想与回响 Echo
「摆」到新的宇宙去
琵琶演奏家钟玉凤在2018年发表了一张备受肯定的创作专辑《摆Pendulum》,此作特别之处除了收录13首主创者有别于既有琵琶经典曲目的创作与演奏,也包含了不同程度的即兴演出,并由来自西爪哇、印度、匈牙利、瑞典、德国等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家们,各自为这些曲子挹注了一部分自己的艺术,然而对如此「类集体创作」的作品来说,真正的活力是发生在现场演出的场域中。
-
焦点专题 Focus
不平则鸣!百年明格斯
查尔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1922年4月22日-1979年1月5日)是一位低音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钢琴家、领团者(Bandleader),绰号「爵士怒汉」(The Angry Man of Jazz)的他,活跃于非裔美国人社会地位汹涌翻动的时期,并以实际作品证明了爵士乐可超越原有的娱乐功能,演化为成熟的艺术形式。 今年适逢他百岁冥诞,就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位爵士怒汉的生平、艺术成就与对现在的影响,并祝他100岁生日快乐!!
-
焦点专题 Focus 爵士怒汉(上)
直球对决社会乱象
「各位先生女士们,请别将我与这事做连结,这不是爵士乐,这些人生病了。」一向以高标准严肃面对音乐的明格斯拿起麦克风说道。
-
焦点专题 Focus 爵士怒汉(中)
以实力对抗偏见
具有非、英、中、德及印第安血统的明格斯出生于亚利桑那州,童年在洛杉矶南部的Watts街区度过,1920年代该区治安尚未恶化,小明格斯也在教会礼拜与古典音乐的薰陶下成长,事实上他在青少年时期是个优秀的大提琴手,也学习长笛、长号,弹得一手好钢琴,并是爵士小号手/作曲家Lloyd Reese的学生,但他们的课程内容不是爵士乐,而是「当代」音乐:德布西、理查.史特劳斯(《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是明格斯的最爱)、斯特拉温斯基等,师徒俩还会一边听著黑胶唱片,一边分析《春之祭》的和声语言与配器法。
-
焦点专题 Focus 爵士怒汉(下)
与时间赛跑
明格斯的健康状况在1976年开始出现异样,1977年被诊断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俗称渐冻症,当时的医学界对它认识不多,只知道罹患此症的病人心智运作正常,但会逐渐失去肢体的控制,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何其残忍,明格斯虽在1979年1月谢世,在人生最后一年多的时光中,他已无法站上舞台演奏低音提琴,也无法弹奏钢琴,甚至连提笔写下音乐都成了奢望,所幸那时已出现了卡带式录音机,让他以哼唱的方式录下新作品后,交给工作坊的成员们做后续的排练与演出。
-
艺号人物 People
琵琶乐人钟玉凤 出走回原点
虽然抱著琵琶把世界走透了,钟玉凤作为音乐人,是超越琵琶演奏家的存在,她内在的战斗历程,也远比外在的行脚足迹更旷远,更磨人,音乐生涯的前20年,她在现代国乐的训练系统下习得扎实的好功夫,务必将手上的每颗音符、每道乐句,打磨得光洁完美,那时的钟玉凤不知是否想过,自己在接下来的10多年间,将带著这国乐现代化的先锋乐器,走出一条不同的路。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鸡蛋糕与龟苓膏(上)
俄罗斯向来以文化软实力自豪,于古典音乐界尤然,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丁向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后,引发乐界一连串「表态」行为,反对战争者有之,发起抵制行动者亦不少,在一片声援乌克兰的呼声中,也意外揭露社群媒体时代众声喧哗的本质。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鸡蛋糕与龟苓膏(下)
俄罗斯向来以文化软实力自豪,于古典音乐界尤然,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丁向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后,引发乐界一连串「表态」行为,反对战争者有之,发起抵制行动者亦不少,在一片声援乌克兰的呼声中,也意外揭露社群媒体时代众声喧哗的本质。
-
回想与回响 Echo
汪洋之中 新编布袋戏如此乘风破浪
布袋戏演出向来有自己的戏台,大气写著团名,涂著五颜六色鲜艳到刺眼的萤光颜料,架上货卡随著剧团到各地巡演,或庙埕,或广场,有时甚至在巷弄空地间,变形金刚那般就从货卡的一侧开展成舞台,观众们或站或坐在台前欣赏,喜欢就多待一会儿,觉得无趣就离开,彼此间没有牵扯。然而真云林阁掌中剧团2022年初发表的作品重制版《汪洋中的一条船》既然是售票演出,表演者与观众两造间等于打了契约:我将使出浑身解数,留你看完全场。
-
回想与回响 Echo 静默中的身体朗读
看蒂摩尔古薪舞集《kemeljang.知!所以?》
由义大利静默艺术节(Festival del Silenzio)委托创作,蒂摩尔古薪舞集舞蹈总监暨编舞家巴鲁.玛迪霖由表演性手语出发,编创新作《kemeljang.知!所以?》(以下简称《kemeljang》)于2021年发表,一如创作者所揭示的:「这个作品在一般观众的眼里是舞蹈,但在听障人士的眼里是充满可以解读讯息的另一种诠释。」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尽相同,相异的群体该如何去接触彼此的世界,各群体间的最大公约数为何?或者,公约数存在吗?
-
回想与回响 Echo
纵身一跃 才知音乐已给你翅膀
「纯粹就是我好奇,我想学」简凯玉俐落地为返国后十多场独奏会的选曲做出总结。 即便曾在2005年中国第一届FOX大管大赛勇夺青年组首奖,也已过了四处征战参加比赛的年纪,简凯玉的眼光依然时常落在国际比赛的曲目上「世界的潮流是什么?大家在吹的比赛曲是什么?这些自己也都要会!」然而仔细爬梳她的音乐生涯,又不只如此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与时俱进 疫情下依然摇摆
在英国苏格兰的节庆之都爱丁堡诞生的「爱丁堡爵士及蓝调音乐节」,由苏格兰爵士吉他手/班鸠琴演奏家Michael Warner Hart于1978年创办,从在地到国际,从爵士到包含蓝调,一步步发展成大型的重量级国际爵士音乐节庆。去年因疫情之故转为线上形式,吸引了超越地域的大量观众,今年在疫情趋缓下推出结合现场及线上的活动,还有「Jazz Around The World」特别企画播放国外优秀团队的演出,台湾爵士低音提琴演奏家徐崇育2019年为「两厅院夏日爵士派对」策画制作之「重返哈林」音乐会也入选,将在EJBF现声。
-
特别企画 Feature 打击乐家
艾芙琳.葛兰妮:以多重感官,打开世界的多元聆听可能
艾芙琳.葛兰妮是世上第一位以独奏家姿态纵横乐坛的打击乐演奏家,在2007年以杰出成就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授皇家爵级骑士司令勋章(DBE),她的音乐生涯在众人的质疑声中开启,也不断以优异的演出及实际作为来回应种种偏误的刻板认知。 声响的受器只能是耳朵? 德国导演汤玛斯.里德尔施埃默(Thomas Riedelsheimer)在他2004年荣获BAFTA Scotland最佳纪录片奖的电影《触觉声音:葛兰妮的声音之旅》(Touch The Sound:A Sound Journey with Evelyn Glennie)中,拍摄了葛兰妮在学校指导一名听障生的过程,两人先用眼睛仔细观察了室内大鼓(Concert Bass Drum)的鼓皮被敲击时的状态,随后她邀请学生一手持鼓槌击打,另一手触摸著鼓胴,留心感受经由敲击产生的振动,在两人用同样的方式体验过各式尺寸不一的乐器后,她让学生指出不同乐器产生的振动能在身体的哪些部位形成共振。 葛兰妮随后解释道,演奏家敲打了乐器后,在观众的感知中,他们听到了一个声响,该声响经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了,但对演奏者来说,在听得到的声响之外,还可以透过视觉及触觉感知到振动在持续发生,体验一个声响始于击打瞬间、止于振动消失的完整过程,因此她兴奋地对学生说:「事实上,我们听到的更多。」 8岁时因疾病而逐渐成为深度听力丧失者(profoundly deaf)的葛兰妮,在以打击乐独奏家的身分进入公众视野后,人们对她的故事产生极大的兴趣听障者何以成为专门处理声响的音乐家?她又如何「听到」音乐?然而大部分的臆测与疑问皆来自对听力障碍的误解,她因此亲自执笔写下了《听觉散文》(Hearing Essay)详述自身的听力状况,如何利用其他的感官觉察声音,并将听觉定义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触觉」(a specialized form of touch),当某个声响事件发生时会透过空气的振动传播开来,多数人透过耳朵接收如此振动,但那不是人体唯一的接收管道。 葛兰妮在中学时期经历了特殊的训练,在埃伦学院(Ellon Academy)打击乐老师朗恩.福布斯(Ron Forbes)的建议下,她取下助听器
-
少年往事
「狂.小子」的奇幻之旅
作曲家慢慢从帆布袋里拿出他的传记《孤独行路终不悔赖德和的音乐人生》,这本由音乐学者颜绿芬在历时十数年的访谈后汇集而成的精装砖头书,内有500余页扎扎实实的内容,重两斤,赖德和本人则形容它是「掷地有声」,因为「抌落真正会『硞』一咧!」(掷在地上真的会发出kho̍k一声) 这是属于赖德和的幽默,一如他不介意众人观感,在回答自己作品中的传统元素从何而来时,迳自丢出一句「因为我小时候家里穷」,所以没有机会接触西方音乐,被问到如何整合东方传统与西方技巧而不偏废时,抛出了更令人莞尔的回应:「艺专同学一毕业就出国,留学个5年8载,学得很好,脱胎换骨,我37岁才出国,而且只去两年就回来了,没有被污染。」但这些如珠妙语的主人,其实曾是个「狂小子」!
-
特别企画 Feature 年度现象
难敌本土疫情骤升,表演艺术票房一片惨澹
新冠肺炎肆虐至今,台湾虽奋力守至2021年中始出现大型灾情,表演艺术界却自2020年春即受到冲击,各项疫情管控措施也直接或间接对演出呈现及票房收益产生影响,2022年底台湾总算迎来开放,过去这一年的风雨飘摇,可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演出取消日益频繁 表演艺术先百业而衰,许多在疫情前表现亮眼的团队也难敌大环境连年不景气,比如今年4月初,疯戏乐工作室Studio M原定于台中国家歌剧院演出的音乐剧《当金莲成熟时》,在首场前8天突然公告取消,消息一出引来多方关注,艺术总监王希文也以脸书讯息对演员们表示「抱歉没能守住你们的舞台」,并直接承认「剧团行销轻忽且未能有效推票是事实,出了台北后的疯戏乐还差得远」。 因票房表现不如预期而取消演出的不只疯戏乐,PROJECT ZERO于2020年首演了颇受好评的音乐剧《分手快乐》,原定今年9月底、10月初在高雄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戏剧院及台中国家歌剧院演出共6场,不料却在9月中宣布将减为中、南部各一场,由帐面观之,原定6场近6000席的售票压力对一个本地制作来说已是沉重,再由粉专公告的数据来看,演出前两周尚有约5成票券未售出,而在此前制作团队已使尽各式文宣、通告、见面会、名人推荐等行销手法催票,可惜票房仍未获起色。
-
特别企画 Feature 75岁,爵士鼓手
杨宝秀:不老摇滚魂,用鼓棒直球对决生命挑战
近日WAKAMOTO若元锭的一帧广告中出现了以往少见的摇滚女子身影,坐在鼓组里的是75岁的杨宝秀,双手握著鼓棒,黑上衣搭配墨绿色麂皮背心与金属项链,灿烂的笑容让她看来只有50来岁,实际见到本人后,虽然少了梳化及灯光加持,头发也斑白了些,但一开口说起话来,既听不出被病痛蹂躏过的苦涩,也没有社畜人生的力不从心,尤其她言谈间的爽朗笑声,总让人抓不准眼前这人的年纪。 杨宝秀在50多岁时发现自己罹患乳癌,在友人建议下到了和信治癌中心医院复诊后,又发现肿瘤已扩散至腋下淋巴,遭受了双重打击的她,只坦然觉得自己「中奖了」。 上世纪90年代标靶药物还未面世,与恶性肿瘤的战斗是惨烈的直球对决,伤敌一万也得自损八千,手术、电烧、化学治疗等手段花掉了杨宝秀将近一年的时间,也把她从原本为了生计奔波的日常中抽离出来,就在两两化疗之间的复原期,有个念头悄悄冒了出来:不然我去学打爵士鼓好了。 走过病痛,重拾年轻摇滚梦 鼓手的帅气身影早在少女时期的杨宝秀心里萌出芽来,她在1950、60年代的繁华台北长大,在那个美军协防台湾的年代,常有许多传奇乐团来台演出,与西洋流行音乐之间也只隔著一台收音机,在杨宝秀的想像中,如同职场中总是由大Boss坐镇在办公室最后方,乐团中最厉害的角色不是站在舞台前沿、众所瞩目的歌星,而是坐镇在舞台最后方的鼓手。 即便是2022年的今日,打鼓依然被普遍认定为年轻人做的事,20多年前的杨宝秀虽然知道自己想学爵士鼓,但不知道上哪儿找老师,只好一个人骑著摩托车到各音乐教室询问,甚至拜访了当时起步没几年的朱宗庆打击乐教学系统,未果,或者应该说没人知道像她这样的「熟龄」学生该怎么教,就在失望之际,朱打教室柜台向她介绍了一位击乐科班出身的年轻老师双子二重奏的哥哥简任廷。 杨宝秀从基本功学起,陆陆续续跟简任廷上了几个月的课,只不过化疗一结束,她得回到职场,继续原本的生活,打鼓这件事就这么被放在一边,直到10多年后的一个舞台梦,让她燃起重拾鼓棒的念头。 靠耳朵背谱,登上小巨蛋演出 2017年杨宝秀认识了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为了能够登上小巨蛋舞台演出,她绞尽脑汁想著要靠
-
特别企画 Feature Tech Boom
日常科技玩出全新把戏
线上游戏、Video Podcast、WhatsApp,疫情期间人们「聚集」的重要工具,正是这个时代的营火。
-
剧场ㄟ冷知识
是抄袭,还是致敬?
都说模仿是最真诚的赞扬,但孰为致敬,孰为偷师抄袭?这需要很周延地讨论始能判定。古典音乐中常见的「引用」手法,或以他人的音乐素材为基础进行再创作,也在现代音乐产业的版权之争介入后吸引来非议与官司。本期「剧场ㄟ冷知识」从5则音乐史上经典的「巧合」、「经典套路」、「再利用」、「撷取」与「取样」案例,一窥音乐创作中「抄袭」与「致敬」,那道隐晦界线之堂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