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是一种以运动揭示乌托邦的艺术,小丑将自身的痛苦转化为笑声,自日常的逻辑逃逸,忘却集体的苦难;特技演员以超乎人类的意志,解放恐惧与惊愕,让冒险成为一种幻象。虽然马戏拥有暂时中断现实的力量,它并不与社会脱节,更不会对其残酷无动于衷,因为浪漫的巡演梦想总伴随著严苛的处境。
由巴西社会服务机构 Sesc 主办,今(2025)年8月份在圣保罗(São Paulo)登场的第8届 CIRCOS — Sesc 国际马戏艺术节(CIRCOS — Sesc 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Circo),正回应这样的矛盾张力。它的策展主轴聚焦「聆听、记忆与抵抗」,既尊重马戏作为传统艺术的历史,也鼓励艺术家以自身的文化背景、性别、种族与土地为养分进行创作,展示当代马戏的复数性与生命力——文化多样性被视为创造的力量,非主流的声音与美学在此找到空间,瓦解传统叙事。
为期17天的活动,汇聚来自巴西及阿根廷、法国、南非等国共 24 个团队与艺术家,带来40个作品,邀请观众见证,马戏如何消弭,跨越社会的、文化的、身体的,以及最根本的人与人之间的边界。
地域边界:当非洲马戏成为舞台中心
在全球的表演艺术网络里,非洲长期被视为边陲,缺乏资源、巡演网络有限、基础设施不如欧美完整,使得非洲团队鲜少成为国际焦点。然而本届艺术节却让这片「边陲」成为核心,来自莫三比克、南非、几内亚等地的马戏作品,占据主要舞台。
《马布多.莫三比克》(Maputo-Mozambique)源自于 2011 年法国导演托马斯.盖里诺(Thomas Guérineau) 在莫三比克发起的一项杂耍训练计划,2013年首演至今已巡演超过300场。致力于「音乐性杂耍」的盖里诺 ,邀请当地表演者从身体的直觉与自由状态出发,他们用杂耍球、棒击鼓,以脚踏地板、用手拍打身体,让随手可见的塑胶袋发出声响,再加上不间断的人声吟唱,交织成引人入胜的氛围,时而像是仪式,时而近似街头即兴。透过声音的引领,我们走进莫三比克的日常场景,音乐、身体、律动和节奏,层层堆叠出南非的文化传承与记忆。
来自几内亚的猴面包树马戏团( Circus Baobab)是非洲少数具备当代马戏美学的社群型态创作团队。作品《她们的歌》(Yongoyely)灵感来自几内亚独立运动女英雄姆巴利亚.卡马拉(M’Balia Camara)。演出由6位女性与3位男性同台,他们扛著当地木材制成的长杆,看起来细而柔韧,却难以折断。表演者交替攀爬、支撑彼此,当木条弯曲时,观众几乎屏住呼吸,却又看见它始终没有断裂。这个意象呼应了非洲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被视为脆弱,却在现实中展现出持续抵抗的韧性,也让女性借由马戏语汇,重新书写社会角色的主体性。
阶级边界:用社会马戏改变人生
今年艺术节的另一个标志特色是「社会马戏」(Circo Social)。位于巴西东北部累西腓(Recife)的伯南布哥马戏学校(Escola Pernambucana de Circo) 成立于 1996 年,致力于透过马戏教育改变弱势族群的生活。每年有数百名来自贫困社区,生活在高风险环境的儿童与青少年参与课程。学校不仅提供专业技巧训练,更将马戏视为社会转化的工具,一种促进自尊、纪律、集体合作与社会包容的方式。
伯南布哥马戏学校孕育而出的马戏团「Trupe Circus」带来作品《赛恩斯马戏》(Circo Science),承袭已故音乐家席可.赛恩斯(Chico Science)的精神,抛出问题:「如果他还活著,他会为累西腓的边缘社群捍卫什么?」演出结合竹高跷、金属结构与影像,构筑出既像红树林又如城市高墙的场域。表演者在晃动的平衡中前行,呼应边缘群体的不稳定处境;投影则在河口、贫民社区与城市夜景之间切换,揭示都市的矛盾。音乐以赛恩斯的经典曲目混音为基底,融合放克、嘻哈与电子声响,与杂技动作互为对话,释放出抗争的能量。
相较于《赛恩斯马戏》的批判性,《莫亚》(Moya)则以温暖而鼓舞的方式,展现社会马戏的另一种面貌。南非开普敦的齐普扎普马戏团( Zip Zap Circus),自 1992 年成立以来,一直透过马戏教育为弱势青少年创造机会。《莫亚》在祖鲁语中意为「灵魂」与「生命气息」,取材自街头青年特隆皮(Trompie)的真实故事:他曾经漂泊无依,直到进入齐普扎普,才找到归属与方向。演出充满强烈张力与色彩,杂技、抛接、空中飞人与现场音乐无缝交织;舞者脚踩胶靴,踏出来自矿工文化的胶靴舞(Gumboot)节奏,随后又转为快速而热烈的潘祖拉舞步(Pantsula)。观众仿佛走进开普敦街区的庆典,真切感受到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倡议的「彩虹国度」(Rainbow Nation):一个由差异组成、却能彼此共存的社会缩影。
〈2025巴西CIRCOS — Sesc 国际马戏艺术节(二)从老去与酷儿的异质身体 到叙事与空间的边界〉
〈2025巴西CIRCOS — Sesc 国际马戏艺术节(三)以马戏为核心的社会改造计划—访策展人玛丽娜.赞与娜塔莉.卡明斯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