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及七○年代,美国后现代舞蹈在长期的实验之后,所影响的观念之一,是一种类似采矿的编舞哲学(D. Joyce, 1992),倾向以单一的构思或成串的意念,有深度地去挖掘发展,而非将舞蹈当作娱乐,以多样化的构想,轮番上阵,肤浅地炫耀一番。这种挖掘的精神,在迈入九○年之后,已少见声援的后进。然而九月廿五、廿七日流浪舞者工作群在皇冠小剧场的演出中,似乎仍见「采矿」精神。
刘淑英在洛衫矶加大的研习,似乎探寻到这么一条将成串的意念发展成整体涵意的矿脉。这一脉络把她在太平洋两岸所历练的生活经验,以敍事的方式,作了有如桥梁的呈现。〈切一片都市尝尝〉共分八段,前后各以阿爸的台语独白,述说中国人士、农、工、商的传统价值观。并以模拟悬丝傀儡的动作,展开了一段长辈在未成年者的背后,有意识地以头、肩、脚、手轻推之,使幼辈者朝既定的安排前进后退,预塑地达到以穿衣作为功成利就的明喻。这一节环环相扣、鞭辟入里,颇有一气呵成之势。
随后则以英语道白,点出美国文化的重心──性,并以腋下喷洒等象征动作,来呈现美国式生活的一面,其中以Bag Lady带出圣赏(Camille Saint-Saëns)的名曲《垂死天鹅》的一段,是最大众化的一幕。不过这个画龙点睛的喜剧配方,遇上二度观赏时,或因已有预期发生的心理,不但使人笑不出来,反而瞧出其舞蹈成份不足的瑕疪,且随后出现类似Meredith Monk在《Quarry》十舞中,举十字架游行的场面,虽然粧点出下一段有关死亡的预言,总有抉择的自主性不够之感。
第五段<拜一到拜五>的生龙活虎,与第七段<下一个?!>中僵硬收缩、平贴墙面的肢体,是一个强烈的对比,处处充满了隐喻,不过,其突破课堂舞步的勇气,令人赞赏。
同时演出的节目还有许珮莉的〈虫林变奏〉、吴淑𤦈的〈异数Ⅰ、Ⅱ〉和古美玲〈枯叶的故事〉。三者均较强调基本动作的再现,尚未能走出西方传统现代舞的格局。所幸这几位编舞者均甚年轻,来日方长,只要秉持智慧与毅力,不乏探寻到属于自己的创作宝矿的机会。基于这样的理念,流浪舞者工作群的尝试与表现,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
文字|卢玉珍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舞蹈硕士,现任文建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