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丑角化的笑果急转直下为死亡的惨剧,令人错愕。(刘振祥 摄)
观察站 Review

一场弄假成真的游戏──评《救国株式会社》

尽管演员声嘶力竭地企图剥露自己的失落与无根的惶恐,然而,除了少数片段借由演员优秀的表演,使观众稍稍为之动容外,我们的同情、了解与感同身受的悲哀,均淹没在人物丑角化的笑果中。

尽管演员声嘶力竭地企图剥露自己的失落与无根的惶恐,然而,除了少数片段借由演员优秀的表演,使观众稍稍为之动容外,我们的同情、了解与感同身受的悲哀,均淹没在人物丑角化的笑果中。

《救国株式会社》

屏风表演班

1992年8月8—19日──幼狮艺文中心

1992年9月12日─10月31日──纽约及全省巡廻

「屏风表演班」一九九二年版的《救国株式会社》,以调查失踪日本人的通俗喜剧情节,对当今台湾的媒体、记者、「有关单位」,以及诸多社会现象进行嘲谑与讽刺。但是作者显然不能满足于一般刑案「寻找凶手」的简单公式,有意将如此通俗剧的形式赋予更大的想像空间,而以「成立救国株式会社,以挽救濒临破产的国际声誉」之假设狂想,造成情节上的逆向进行,也就是由一般「凶案发生➝寻找凶手➝破案」的基本公式,推演成「凶案发生➝制造假凶手➝假凶手作新案」的崭新情节。原始的失踪案件只是新情节推动的触媒,重要的是在制造超级凶手的过程,这样柳暗花明的转换,是《救》剧饶富趣味且深深吸引观众的地方。

在此情节基础下,戏剧结构显得简单而明朗,若以大萤幕上的电视新闻作为分段点,全剧约可分为四大主要段落及一个尾声。首先是案件的假设,计划主持人的「郭组长」及其干员说服主要人物「李希杰」加人所谓的「救国株式会社」,意欲塑造出一个犯案无数、杀人三百的超级杀人魔王形象;其次是进行沙盘推演,寻找杀人动机,正式展开「救国行动」;接著便是成员各为己私的内閧,然后迅速转入弄假成真的一连串杀人事件,最后则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结局。

符号式的人物无法令人同情

在这样的主结构中,又插入部份角色的往事剖白,目的似乎是在探索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按理,所有往事的自白皆是观众借以了解剧中人物的依据,但是作者却有意将其暧昧化作者或许企图借由这种暧昧性,进行对人物的嘲讽并呼应主题所涵盖的对社会、对人群的不安全感,但是由于《救》剧的人物基本上是符号式的人物,具有职业、身份而无明显的个性,以至于观众直接地感受到一种不确定性,更精确地说,观众也会有著被蒙骗的疑惑,因而减低了对人物的同情,无法对这些人物投注更大的人情关怀。

结构上更大的疑点是在尾声部份,新案件弄假成真地突然发生,剧中办案的「郭组长」及其干员或被「李希杰」枪杀或受其威胁,全场笼罩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然而在灯暗灯亮之际,我们却已看见上一场杀人后潜逃的「李希杰」端坐在场上擦枪,并与其同居人「阿美」拌嘴逗笑,连被杀的「郭组长」也活生生地出现在舞台上拜拜。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或可猜知作者在暗示诸如此事不断重复发生、或暗示以上所演不过是一个虚构的「传说」、或直言一切观众所眼见的皆如杀人魔王李希杰的被塑造一般,是「有关单位」制造出来的,用以蒙骗众人的烟幕而已。这重复搬演的结构手法在中外现代戏剧中屡屡见到,并不是特别新奇的方式,问题只在于观众对作者的真正意图无迹可寻,甚至误会那是相同于前的人物。我们不禁要怀疑这难道只是作者神来之笔的另一个「狂想」而已,或者这种疑惑与不确定也正是作者希望带给观众的直接感受?

在人物上,《救》剧中的每一个角色如同他们的称谓般仅是一个代号,代表了各自的职业与身份,观众其实很难窥知人物的内在。以李希杰而言,尽管演员声嘶力竭地企图剥露自己的失落与无根的惶恐,然而,除了少数片段借由演员优秀的表演,使观众稍稍为之动容之外,我们的同情、了解与感同身受的悲哀,均淹没在作者有意将此人物丑角化而创造出来的笑果中。当然,集编、导、演于一身的李国修确有其舞台上强烈的魅力,面对他的表演节奏与肢体语言的丰富,观众往往是屏息以观,为之著迷的。

在整个戏的主题上,观众必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当代台湾现象所做的搜集工夫,这些台湾(或者应该精确地说是台北)特有的标记,从观众进场时,舞台前小电视上不时播放的配上标准发音的北平话的外国电视影集,和电视交替播放的《救国株式会社》主题歌,以及场外叫卖节目单、海报、和T恤的声浪交互混合,在观众见怪不怪的反应中,一开始便已形成一种怪异、引人狂想的思绪。特别是开演前麦克风传送出的感谢赞助者的广告词,直接便点出一个具有浓厚商业色彩的社会形象。依循著这样的基础、诸多或听过或未闻的台湾特质一一进入戏剧的情节中,值得重视的是这些元素不单只是一些惹笑的噱头,与剧情的进展或多或少有著关键性的关联,这是这个作品的长处,也是将社会元素消化过后的ment)产物。

剧场具有无限可能性

至於戏剧的风格处理,作者在描述事件上,运用各种方法来呈现,例如第一段救国计划的发难中,导演明显使用了一种人物转换的手法,看过导演欧佛斯(Max Ophuls)电影《轮舞》(La Ronde)和表演工作坊的《圆环物语》的观众一定不会陌生于此种人物牵引出另一个人物的表现方式;在第二段沙盘推演的过程中我们又看到了不避讳做假,酷似《暗恋桃花源》的「戏中戏」演出方式,同时演员可以在现场做出巴掌声、可以转换角色而不换回因扮演不同角色而换上的衣服,在模仿、调笑中建立出《救》剧特有的风味。问题只在于导演有时忽略了合理性与舞台画面构图的美感,让不相干的事物、画面交相重叠,因而破坏了戏中戏所建立出的戏剧幻觉。而舞台背景上以百叶窗做出视觉效果,构想极佳,导演却未能加以妥善运用,因而无法发挥真正的视觉变化与寓意深远的辅助效果。事实上剧场具有无限可能性,所有的手法、风格与设计皆为可能,端看运用是否得法、是否统一于作品自身所创造出的逻辑而已。

「屏风演班」多年的努力,建立了稳固的观众基础,在作品的表现上也渐趋多样,这是值得喝彩的。但是在具票房价值的同时,我们也期待以李国修为主导的「屏风」在作品上精益求精,朝向更远大的目标迈进。

 

文字|壬维诘 剧场工作者,专业剧评人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