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COLUMN

南音震上音 泉州南音乐团在上海音乐学院

艺术终究是为各特定时空的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南音也因循著这一原则。从上音教授们的肯定和学生们的热烈可以看出有识者的「识货」,古老的南音仍深具潜力。

艺术终究是为各特定时空的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南音也因循著这一原则。从上音教授们的肯定和学生们的热烈可以看出有识者的「识货」,古老的南音仍深具潜力。

南音就是台湾的南管,另有多种称呼。无论是唱腔、咬字、乐律、谱式、乐器形制和演出型态都保留较古老的特点。

为了庆祝上海音乐学院六十五周年校庆和东方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福建泉州南音乐团应邀于去年十一月廿九日在该院举行一场演出,没料到引起极大的反应,在十二月一日临时又举办了一次讨论会。笔者正好赴沪参加东方音乐学会会议,躬逢其盛。

泉州南音乐团创建于一九六一年,有多次获奖的记录和出国的经验。目前团员皆为近年培养的中靑代专业人才,水平很高。此次的演出依大陆的习惯分淸唱、对唱、表演唱等,也包括了少听到的、创新的和非南音的曲目。和台湾的南管相比,其表演「新潮」得多,身体动作也大(正如大陆其他表演)。其中表演增加了取自梨园戏的手势。乐器的配合也比较自由。演出前,团长陈日升(泉州文化局副局长)对此乐种的来历和特点作了生动的介绍。

在因反应热烈而加开的讨论会中,团员们又作了一些示范。音乐院的教授们皆踊跃发言,给予极大的肯定。学生们有三分之一认为音乐太缓慢,难以接受,而另三分之二则兴致勃勃,反问学院为什么不早介绍这一乐种?有的建议校方列为课程,有的打算南下去作采风工作。大部分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新创曲〈海峡情〉(陆樯词、吴景瑜曲)在传统乐器之外加了二胡、中阮、扬琴和大提琴;曲中又有一段(后来再现一次)的乐风听了令人真想跳廸斯可,所以成为讨论的焦点。大家对于新旧乐器杂陈和乐段牵强组合多所议论。也有人(包括著名民族音乐学者赵如兰)认为大提琴本身无过,要看如何处理;阮则比较能受接纳。陈团长说明该团所采取的两条路线:原汁原汤的保存和突破求变的创新,以应各阶层听众的需要。他说有一时期南音的听众白发大大超过黑发。换句话说,该团也要求生存。他又透露三年前开始该局已将南音编入泉州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内。现在该区八十所学校有二万多学生在学习,每年业余比赛中获奖的学生还可以优待升学。

大陆幅员广大,乐种繁多。一个地区的人不一定有机会接触到另一地区的音乐和戏曲。正如各地的方言不见得能相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上海人不知南音为何物似不为奇。而音乐学院长久以来的「重洋」和「统一」教学方针(台湾亦然,但因社会日趋多元,较有突破)也剥夺了学生们认识不同音乐文化的机会。所以这一次的南音震上音并非偶然事件。

一种艺术的兴起,成长,乃至于消亡都有其一定的时空背景。艺术终究是为各特定时空的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南音也因循著这一原则。从上音教授们的肯定和学生们的热烈可以看出有识者的「识货」,古老的南音仍深具潜力。另外,泉州对这一当地的文化宠儿所作的扎根和推展工作的确是令人钦佩的。

 

文字|韩国𨱑 北伊利诺大学音乐系教授、国立艺术学院音乐系客座教授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