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
-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導演、編劇、演員
李易修 保持距離,返照自身(上)
「可能我不太喜歡人類,比較喜歡陌生的、遙遠的、有歷史感的、非現世的東西。」擁有導演、編劇、演員等身分的李易修如是說。 從自己編導的第一部編導作品《大神魃》(2009)開始,「超神話三部曲」在約莫7年後才進到第二部《蓬萊》(2016);另外則有以都市怪談為主題的《金銀鐲》(2022),以及即將首演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3館共製作品《鯨之嶋》,寫屬於台灣的寓言故事,這兩部被強調不是「超神話」的作品因此,也非由李易修編劇。無獨有偶地,都由「非人」擔任主角,而《蓬萊》與《鯨之嶋》更直接與偶戲合作,轉化「非人」的表演。這幾部以自己團隊「拾念劇集」創作的作品,與李易修與其他團隊合作的、以「人」為主角的製作,產生明確區隔。 瞇起眼角的魚尾紋,李易修笑說:「我的作品都神神鬼鬼的啦。跟人類、世界保持一個『距離』,我會覺得比較有美感。」但美感不只是一種直覺,在與現實拉開距離的當下,他所想的是:「保持一個距離,反而可以返照自身,有與現世對照的機會。」不過,他在劇場創作裡所保持的「距離」或許不只是與人類、與現實、與世界,可能更是從他自身的生命狀態、創作模式而拿捏著這些忽遠若近的距離。
-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導演、編劇、演員
李易修 保持距離,返照自身(下)
與「戲曲」的距離:拆解與重組後的異質感 李易修與「戲曲」的距離,好像又近些去年以一心戲劇團《當時月有淚》(2021)入圍傳藝金曲獎最佳導演獎,同時也有《金銀鐲》於臺灣戲曲藝術節中演出。今年則再次與一心戲劇團合作,擔綱《狩瘟殘書》編劇。 他的「戲曲」經驗來自「南管」。研究所一年級時,因為好奇去聽了漢唐樂府的演出,後來又到大學部旁聽藝師王心心的課程。李易修笑說:「我是最認真的,從頭到尾都在。」其中,有個因素是南管戲所用的泉州腔,與自己家的台語相近。 後來的李易修以這種運用南管音樂演繹的「梨園戲」作為畢業製作,在此之前,也到江之翠劇場學戲,他說:「我在江之翠(劇場)那邊是學戲,不學南管。原因是會亂,因為就算是同一首歌,每位老師唱的都不同,而老師都會想把你調成他的樣子,我腦容量不夠,沒辦法接受一首歌有那麼多版本。」另外,他也到中國學習乾旦技藝,這是自己有興趣之處。可惜的是,李易修笑說自己太高,只要演潘金蓮,就找不到西門慶,因為任何演員都會變成武大郎。 雖說如此,李易修並不認知自己的創作是梨園戲。他說:「其實南管的做唱跟戲曲音樂是不一樣的,戲曲音樂會比較快,然後用嗓的方式跟做韻、做旋律的方式會比較不一樣。」他以「南管」作為創作主體,接著說:「真正在做梨園戲的人,也不會覺得我們是在做梨園戲。」因此從《大神魃》開始就自我定位為「南管音樂劇」,也就是將南管音樂視為一種音樂形式,而將其「音樂劇化」,與表演、對白產生質變。 「南管音樂劇」這個說法也讓李易修的作品與「戲曲」產生距離他不會拒絕作品被認知為戲曲,卻也不認為自己是在做戲曲創作。他說:「真正在做戲曲的人來看,就知道我們不是戲曲。比方說,我們放棄使用鑼鼓點,會用二弦去模擬奇怪的空間感,然後使用與梨園戲不用的樂器,像是打擊樂器打出類似的鑼鼓點、節奏。我們就是用場上的各種樂器來處理,都不是原本後場的使用方式。」 過程裡確實製造出其所嚮往的異質感,他說:「我們就是拆解再做,但『拆解』倒不是為了搞怪,而是如果沿用梨園戲原有的鑼鼓點,用梨園戲的程式,那我就會被當作梨園戲來評價,但我本來就不是要做梨園戲,而是現代劇場。」此時,他反而又與現代劇場拉近了距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南管與舞踏之「間」
江之翠劇場的梨園戲與日本的舞踏首度結合的創作《朱文走鬼》,首版發表於2006年新點子劇展,由友惠靜嶺執導。這是一部傳統劇目,講述北宋年間落第秀才朱文與養女一粒金的人鬼戀。 因為這項演出計畫,江之翠與日本舞踏團體「友惠靜嶺與白桃房」開始密集接觸,先是在上半年請來蘆川羊子、天乃宇受美等3位舞踏表演者來台舉辦兩次舞踏工作坊,然後再由導演友惠靜嶺與江之翠進行密集排練,但其實,這不是我首次接觸舞踏。 在舞踏中「變身」 我與舞踏的初接觸是在1994年,臺北藝術大學舉辦的工作坊,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大野一雄示範,看到一位年邁的男性模擬女性動作,還有大野慶人帶領學員做的步行練習。整體而言,並不吸引我。後來回想,當時我認為雅俗共賞的藝術,需要合乎小孩與年長者的喜好,習慣的是和諧、對稱的美感,大野一雄透過表演所要傳達的事物,對我是陌生的,以至於無法在短時間內產生共鳴。像初看Rika(秦Kanoko)的舞踏時,我對她髒、壞、不整的服裝及造型感到質疑,直到整個人被帶入她的表演,感覺到她一顰一笑中的精神性與動靜,開始思考表演中想傳達什麼之後 ,才喜歡看Rika的表演。 第二次接觸舞踏是在1995年,與江之翠團員一起參加由「多面向舞蹈劇場」主辦,蘆川明乃帶領的「另類舞蹈營」。蘆川的引導以打開各部位的「眼睛」為指示,更著重在「部位與空間所產生的細微體會」,因此,在練習中除了努力感知少用的身體部位之外,也需要更專注地覺察動作時的氣流、風的吹動、光線的溫度、與建築物的距離、所在空間的材質等關係。由於蘆川在過程中給予的指示相當明確,使學員容易進入、感知身體。至於模擬大自然的想像練習,則產生放棄自我、歸零,而後改變身體質感以達到變身的效果。 但第一次對變身有明顯的感受,是在Rika於1999年所帶的「身體花園日本舞踏工作坊」中,為期10天的工作坊,她不斷提到「舞踏的精神是真實」。第7天的練習是要做出「身體扭曲,無法控制,但強烈地要向前進」,我想像自己是一名智力停留在7、8歲的腦性麻痺患者,半身不遂,母親引導我往前。我真實地感受自己沉甸甸的身體,感受手部、骨骼緊緊貼著地板給予的支撐、兩手及上身肌肉在匍匐前進時的鬆緊、風吹過毛孔的清涼,汗水在身體出力間慢慢成滴滑落,
-
蜉蝣ㄘㄗ
看不見的泉州城
多年以來,我一直想望泉州南管音影,因為曾身在彼城,被南音包覆,很難不憶起那周身瀰漫的音暈。即至今年看到泉州「空城紀」,固然無一絲音聲,畫面裡光亮的建物、平整的馬路也恍如異境,我才猛然想起,那個靜好的聲音曾經襯著青石板路叩叩的回音才顯揚。而青石板路,挖個精光,刨骨剔肉,還給了時間。
-
音樂 搬演新曲《春江花月夜》
王心心輕揉慢捻 再現唐樂詩文之美
繼《琵琶行》之後,南管演奏家王心心再度以唐詩經典《春江花月夜》為本,編創吟唱新曲。在「江畔.相逢」演出中,她將與作家蔣勳合作,呈現《琵琶行》與《春江花月夜》,一以中原古音吟唱,一以國語念詩引言,讓觀眾透過聆聽,想像詩人筆下「銀瓶乍破水將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激動與「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孤寂。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7松菸Lab新主藝
多元成「戲」 藝術家的創作實驗室
松山文創園區今年的「松菸Lab新主藝」將在十二月初開演,這項計畫迄今邁入第三年,已孕育出不少具有實驗性、前瞻性、和原創性的劇場創作。從甄選、階段性呈現到最後的演出,主辦單位不僅與入選團隊、創作者一同討論場地使用的可能、提供可運用的創作經費外,更力行「創作陪伴顧問」制度,以過程嚴謹、多方協助的豐富資源作為後盾,製作搬演的作品形式也相當多元、多變,今年則分別以「新馬戲」、「南管實驗文學劇場」與「戲劇結合展覽」三種原創製作為主體,實現了松菸Lab新主藝「鼓勵實驗創新作品」的核心理念。
-
演出評論 Review
可以不給牛肉,但火光在哪?
平心而論,光是整合南管樂師與現代舞者的身體質地,已是一門艱困挑戰,遑論再把「戲劇身體」塞進來,更不用提聽覺上如何配置南管/現代音樂/流行樂,再為這些不同類型的音樂與身體找到應和之道。剝除主流、習慣之後,何妨也剝除掉過多的概念和意圖?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慢搖.滾》 現代人的南管生活
「從《小南管》到《慢搖.滾》,就是從『南管教學篇』到『南管應用篇』啦!」再度與南管「共舞」的編舞家林文中,依然本著這兩年對「現代舞」的自省與提問,在新作《慢搖.滾》中,要六名樂師、四名舞者如實地呈現與「南管」這個新朋友相處、學習與碰撞的過程,《慢搖.滾》是用將近半年的實驗,換來對於身體、音樂、生活領悟的成果。
-
即將上場 Preview 江之翠劇場「望明月」南管音樂會
清雅悠揚絕美凝煉 雅韻古調紅塵靜心
「江之翠劇場」長期致力於南管藝術文化的傳承與傳揚,專擅台灣漢系傳統音樂與現代劇場藝術結合的「主題式音樂演出」,今年適逢成立廿周年,以「望明月」南管音樂會演出《西廂記》中張生思念鶯鶯心事,入門曲目引領觀眾暫離塵世喧囂,以音樂之美安頓身心。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殷商王.后》 南管樂舞重現宮廷愛戀
今年邁入卅周年的漢唐樂府,端出演繹商代宮廷愛情故事的《殷商王.后》作為歡慶之禮。《殷商王.后》以商代中興君王武丁與王后婦好的愛情故事為本,結合南管樂舞、《詩經》、甲骨文字、祭祀儀典及舞蹈化的少林武術,加上長期合作的服裝設計師葉錦添,希望表現出殷商王朝的時代氛圍。
-
舞蹈
坦承無知 認真上課
表演進行到此,很顯然的,創作者主要著墨的,是技術層面的南管介紹,策略是暴露舞者無知的本身,讓觀眾看到年輕人身上關於現代/傳統的扞格,顯然大部分觀眾都很喜歡這種「後設」的手法,因為隔著舞台看到的,可能是同樣的自己。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林文中舞團《小南管》
一個熱愛表演藝術的文字工作者,不論在台灣或國外,走到哪看到哪。在音樂中釋放壓力,在舞蹈裡找尋自我,自戲劇中體驗人生,從戲曲裡咀嚼回憶。 看到林文中舞團又要推出另一個「小」系列的作品,第肆號《小南管》,尚未來得及仔細閱讀相關介紹,便毫不猶豫地刷卡買票。從二○○八年的創團首作《小》、○九年的《情歌》到去年的《尛》,編舞家在所謂微型劇場的概念下,除了最主要的肢體動作建構,也試圖對文字與意義的對應關係作一番有趣的解讀,最初的《小》如是。接續的《情歌》亦在各式動人情歌的旋律與詞意間,勾勒出張力十足的情感織網。去年的《尛》則在巴赫的平均律裡,玩起了童年積木的遊戲,而且在令人目不暇給的快速變換中衝破空間的局限,其展現的獨特創意與簡潔俐落的肢體語彙,不但不能讓人「小」看,相反地更值得「大」力推薦。 因此,這次的《小南管》著實令人期待,當現代舞遇到傳統南管雅樂,是接受西方舞蹈訓練的身體,朝向梨園科步的試探?抑或是在餘音繞樑的南管吟唱中,體驗緩慢凝結的時空感?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林文中舞團《小南管》
-
異聲藝談 Tribune
將南管極簡情感與意義推向極致的實驗
台法跨國製作的南管現代歌劇《羽》,在導演漢柏斯與南管音樂家王心心的合作下,已於八月十三日完成首演。身為一個德裔法籍的導演,漢柏斯七年前首度接觸南管,之前也曾執導南管舞劇《洛神賦》,這次的《羽》則更著重南管音樂與現代時空的碰撞激盪。藉著導演的這篇自述,也讓讀者瞭解一位異國導演如何進入南管的世界,並從中挖掘其當代表演的面向。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王心心X錢熠
南管與崑曲初邂逅,傳統的現在進行式
這是傳統戲曲史上五百年來頭一回,同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崑曲和南管,將要首度攜手彈同調!南管的極簡與清雅代表天上音樂,崑曲的婉轉與典雅代表人間音樂,在以崑曲《長生殿》為本的《霓裳羽衣》中,共譜一台南管與崑曲的狂想綺夢。 在這個前無古人的創舉中,兩位主角,一位是成長於南管故鄉的福建泉州,因為南管,遠嫁來台的「南管女兒」王心心;另一位則是出身上海崑劇團,為崑曲出走異鄉,從此踏上一條藝術不歸路,林肯中心全本《牡丹亭》的最佳杜麗娘代言人錢熠。 奠基於深厚的傳統基礎,卻不被傳統包袱所限制,是王心心和錢熠的最大共同點,也是兩個劇種破天荒合作的共同理念。王心心說:「傳統到我們手上,不是把它原汁原味就這樣把它流傳、傳承下來而已,而是我們能夠在這門藝術上創造什麼東西。」錢熠的說法更直接:「我是一個要往前走的人,嘗試不同的東西。我們現代人要做現代人的事情。」 於是,在這次越洋對談裡,我們看見兩位身懷傳統絕技,大步往前走的堅毅女生,也看見傳統跨界的現代進行式。
-
藝@CD
這方島嶼的悲歡之歌
透過歌聲傳詠,「台灣」不再是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來自各方、真真實實活在這塊島嶼上的人們,寄情命運的所在。南管音樂家王心心從中國來台,藉《昭君出塞》唱出台灣新移民們的堅韌和悲涼;好客樂隊的主唱陳冠宇則走進台東池上的有機稻田,跟著務農也寫出飽含土地芬芳芳的《愛吃飯》專輯。他們的歌聲,都是屬於台灣的故事。
-
即將上場 Preview 《笑春風.嘆秋途》撇開國運牽絆
王心心作場 探貴妃與昭君綿綿情思
南管名家王心心這次的《笑春風.嘆秋途》,針對兩位中國歷史上的名女人:楊貴妃與王昭君,分別以不同的方式來演唱探看她們的生命心境。王心心以傳統南管編制娓娓詮釋才華出眾的楊貴妃在榮寵與失意、醋意與哀怨、風光與寂寞間的情思轉折。另以吳素君的編舞與服裝,搭配南管演唱,婉轉道出昭君遠嫁異鄉的心情故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尤金諾.芭芭的穿越之旅
四月下旬,本刊與江之翠劇場合辦了由歐丁劇場導演尤金諾.芭芭帶領的戲劇大師班;接續去年十二月的第一次工作坊,芭芭與江之翠的南管演員這次持續發展新的表演形式,在傳統與現代中尋覓相容之道。這次的大師班,除了演員之外,並有數位本地劇場工作者從旁觀察。本刊特邀歡喜扮戲團藝術總監彭雅玲為這次的工作坊為文側記。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對鏡看花 創造自己的美麗
去年的十二月初,劇場大師、丹麥歐丁劇場藝術總監尤金諾.芭芭與資深女演員茱莉亞.瓦雷,應江之翠南管劇場之邀,為該團進行了為期五天的工作坊訓練。芭芭充滿創意的思考與訓練方法,讓習於南管傳統肢體的成員展現出另一種美麗丰姿。歡喜扮戲團藝術總監彭雅玲從旁觀察,特為本刊寫下芭芭與南管演員的工作過程。
-
專題
茶香南音為伴 王心心 氤氳藝術流長
成長在福建泉州的南管藝術家王心心,從小浸潤在南音繚繞、茶香瀰漫的環境中,茶,是她生命中、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特別講究茶道的她,認為喝茶就是生活上簡單的一件事,最愛用蓋杯泡茶飲用,一方面古意文雅,一方面兼具聞香賞葉的功能,一舉兩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