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台湾的国乐界,根本上,有很多人连观念都还很混淆。所谓「国乐」,应该是只要在中国版图之内的各民族音乐都算,不论宗教信仰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分别。我们不该有大汉族的沙文心态,硬将国乐的范围限定在中原地区,更不能妄图以某地的音乐来代表国乐的全面,正如我们不能仅以满族的「旗装异服」(对中原而言的异邦之服)来代表中国历代的服装一样。然而事实上,台湾国乐界的确有不少人是以「旗装异服」式的片面观念来理解国乐。
其次,台湾国乐界所谓「执牛耳」的领导者,其实多半是半路出家又成不了家的「音乐家!?」,有人甚至连谱也看不懂,而这样的人遍布在学院中「传道授业」,自然解不了学生的「惑」,也自然使国乐界中前浪后浪虽不断蜂涌而来,却始终无法带动国乐的发展。文凭高学历、专业低水平的台湾国乐界素质远落于大陆国乐之后,也正肇因于此。
除却专业学识素养不够,国乐界的当家们缺乏世界性的识见,只知竞争地盘,而无学术和技巧的钻硏之心,在在使得国乐的整体进展滞碍不前。
寻根的盲点
当然,拜政策开放之赐,两岸文化交流日深,大陆艺人络绎来台,为此间国乐界带来不小的冲击,从而也产生一些正负面的影响。通过交流,对此间国乐的艺术技巧、层次确有提升作用;然也因长期的封闭、寻根的热潮、对彼岸国乐发展的情况认识不足,再加上媒体夸张的报导,使此间国乐人士产生盲目崇拜的心态,忽略了寻根而外,更应寻「真」。
再者,国内乐团在演奏大陆国乐作品时,常因对其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的不求甚解,以致往往只是演其音符,却奏不出精神真髓。中国音乐本属一种语言音乐,甚少演唱的纯音乐,地域性的限制特强,所以演奏者与指挥者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硏究了解,才能演奏出作品的精神原貌,否则「北曲南奏」,神韵尽失。当然,一个好的指挥家、演奏家,可以通过理解,再加上自己的演绎,将一些地方性强的作品予以升华、音乐化,成为好的演奏。然而不可免的大前提是,演奏者必须具备一定水准的音乐学识涵养。
可是国乐人士的保守、固执、不长进,是颇令人无力的。在各种西洋音乐会的观众席中,甚少看见国乐界人士在座,而习西乐者却常为寻民族的特色,去参加国乐音乐会。相形之下,欲提升国乐的艺术层次,不啻缘木求鱼。心胸狭隘、视界不广、学习意识的老化,只有使得国乐圈与社会的隔阂加深。音乐除追求艺术境界的提升,总还要担负社会教化的功能,然如此「自我设限」的心态,如何追得上快速变迁的社会?如何留得住现代人匆忙的脚步?恶性循环的结果,势难免江河日下的命运!
蓬勃的假象
也许会有人说,国内国乐演出很多,何来没落淘汰之说?其实密密麻麻的演出场次,不过营造出一种蓬勃的假象。要演奏好一首作品,常需要密集多次的练习,一个场次的所有曲目需时更久,而国内乐团要应付如此频繁的演出,欠缺练习,只有敷衍一途,更不够水准。
此外,新作品的缺乏(此情形两岸皆然,肇因不同,容后再述)也是诸多演出乏善可陈的主因之一。只要是琵琶演奏,就免不了有《十面埋伏》;笛子演奏就有《天山之春》,二胡则不漏《二泉映月》、《新婚别》,连最基本的新鲜感都没有,如何吸引观众?好比饭桌上餐餐都是咸鱼,怎么下饭呢?虽有「北京咸鱼」「上海咸鱼」」「台湾咸鱼」之别,终究还是咸鱼!
其实台湾并不缺创作人才,问题在于有没有人敞开胸怀接纳新作品?是不是肯提供机会、空间给有心为国乐创作的作曲家?是不是肯放弃门户之见,放弃因自卑而产生的自大,为提升国乐而努力?
在台湾,国乐想要全面提升,长期发展,各个团体的策画者、领导人首先必须改变小集团的封闭作风,多花时间在学术硏究上,少费力气在是非争斗中;加强本身的专业水准,了解社会的需求,确定音乐发展的目标;扩大视野,接受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音乐,使各方人才皆能为我所用;同时更必须排除公式化的音乐型态,一首曲并不是只有一种演奏形式。
具体的作法
至于政府方面,除目前文建会所作的努力之外,还必须结合民间的国乐团体来积极推动,不要只在口头上嚷嚷发扬国乐,尽做些形式上不切实际的宣传。比较具体的作法,必须从制度的建立、改善入手:
1.建立专家制度。艺术家不是公务员,不能以一套「公务人员任用条例」硬加在艺术人才的延揽上,处处要文凭、讲学历。唯有提供一个完善的创作环境才能留得住真正的艺术人才。
2.确立作品评鉴、鼓励制度。要有够水准的评审,才能选得出够水准的作品;继之予以适当的等级区分、鼓励,大师有大师的行情,学生有学生的价码,不能一视同仁。有了丰富优秀的演奏资源,音乐艺术才有新血可换,否则只是个患了坏血病的O型小孩,无药可救。
3.加强宣导,改变各类团体狭隘的意识型态,提升学术硏究的水准。
4.落实基层的国乐教育,培养听众人口。
笼笼统统,讲了很多,总归几句话:建立音乐世界观,接纳各方人才,提升专业素养;政府有正确的政策引导,民间戮力整体配合,台湾的国乐才有发展的希望。
关于大陆国乐界的现况,说来更令人沮丧;将来的发展也许比台湾更不可期。
共产党一向视文艺为战略性的武器,所以文革前曾经有过非常优秀的样板戏。但开放以后,受到外来的政治、社会、文化冲击太大,政府几已无暇顾及文艺发展。一般民众则教育水平太低、文盲太多,基于崇洋的心态,他们对外来文化几乎是毫无选择地接受,完全无从分辨好坏。而国乐团体根本不敢开音乐会,因为没有听众、观众;国乐工作者则必须在传统音乐中加入西洋的电子琴、爵士鼓、吉他……之类的乐器,以迎合观众口味。
大陆的问题关系到政经文化的全面,他们为了经济发展,牺牲了太多传统的东西。
采访整理|区桂芝
吴大江
台北市立国乐团指挥。1974年创立新加坡人民协会交响乐团、华乐团、舞蹈团、合唱团并担任总指挥,1977年创立香港中乐团并任音乐总监及指挥。为影视作曲约百部之多,前后也编写中国民歌及中西乐作品五十多首。
国乐想要全面提升,长期发展,各个团体的策划者、领导人,首先必须改变小集团的封闭作风,多花时间在学术硏究上,少费力气在是非争斗中;加强专业水准,扩大视野,排除公式化的音乐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