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Column

民俗艺术进城 省博物馆户外民艺表演的意义

城市人接受了「现代化」的观念,以艺术殿堂为贵,促使民间艺人也争相挤身其间,结果远离了培育的芬芳土壤,又失去了全民参与的乐趣。其实,艺术何来高下之分?场地岂有雅俗之别?

城市人接受了「现代化」的观念,以艺术殿堂为贵,促使民间艺人也争相挤身其间,结果远离了培育的芬芳土壤,又失去了全民参与的乐趣。其实,艺术何来高下之分?场地岂有雅俗之别?

和所谓「精致文化下鄕」对比的,是政府和民间近年努力推动的民俗艺术进城活动。这后者给饱受现代声光刺激的城市人一份怀旧的情趣。去年十月起,台湾省立博物馆为了配合「台湾文化溯源与发展特展」,举办了数次户外台湾民俗艺术表演,将静态的展览和动态的表演完美地结合起来,意义深远。笔者观赏了十一月十二日的原住民歌舞和十二月廿五日的车鼓小戏,获益之余,也颇有感。

原住民歌舞是由来自南投县的布农族和台东县的阿美族分别担任。负责介绍的是国立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吴荣顺。吴老师是硏究原住民音乐的专家,著有硕士论文「布农族的传统歌谣与祈祷小米丰收歌的硏究」,并出版了学术性唱片《布农族之歌》。他当场介绍了原住民的文化背景,并对所演出的节目逐一讲解,给观众很大的帮助。不过他也指出,布农族的某些动作是为了取悦观众而新添的。

车鼓小戏由来自云林县的职业剧团旭阳民俗艺术团担任。负责介绍的是国立台北师范学院音乐教育系的黄玲玉。黄老师对车鼓戏有深入硏究,著有硕士论文「台湾车鼓之硏究」和「从闽南车鼓之田野调查试探台湾车鼓音乐之源流」。她介绍了台湾车鼓之来源及现状,也为演出的节自逐一解说,最后则语重心长地说该团为了生计,所表演的已不全是车鼓,其中渗入了不相关的剧种和自创曲。这应是主办者事前没有作好艺团调查之故,因为比较传统的业余车鼓剧团仍然可寻。

这两场户外演出都安排在假日的下午,又逢天气晴朗,因此吸引了大批的观众,有扶老携幼全家动员而来的,也有单枪匹马路过驻足片刻的;有自始迄终不离原位的,也有出入自由若无其事的;儿童们更是嬉戏穿梭于人群之间。整个场面反映出节日的欢乐气氛,充份发挥了户外活动的功能,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美意。

社会转型而导致传统技艺消失或改变的现象,中外古今皆难以避免。但是有的技艺绝处逢生,有的传统融入新种。这两次表演(尤其后者)的乐种和剧种所面临的问题,正是台湾现阶段社会变迁的反映,其前景以及将来社会定型之后的型态,是令人关切的。

许多民俗活动本来就和生活习尙息息相关,其中户外表演特多。城市人受了「现代化」的观念,以艺术殿堂为贵,促使民间艺人也争相挤身其间,结果远离了培育的芬芳土壤,又失去了全民参与的乐趣。其实,艺术何来高下之分?场地岂有雅俗之别?民俗艺术在户外广场表演所发挥的潜在功能和娱乐价値,绝不是室内舞台表演所能一一获得的。这两次户外的民艺表演(以及其它同类的活动)虽然已经「移植」了民艺,但其意义比同性质的演艺上「殿堂」来得深远。

近年年轻学者能抛弃士大夫包袱,辛苦地下鄕作田野工作,更能挺身以其专业学识来配合民艺演出和做推介工作,「深入」域市,裨益大众,是値得赞赏之举,主办者的用心也値得称许。

 

文字|韩国𨱑 北伊利诺大学音乐系教授、国立艺术学院音乐系客座教授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