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兴的打击乐教室藉著合奏的特性,加强儿童与人沟通、协调及合作的能力。(林俊宏 摄)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为孩子「添才」? 儿童才艺班知多少

目前台湾学校体制之外的各种儿童才艺教学,可以说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究竟这些由私人开设的儿童教室情况如何?这种才艺教室对社会整体的艺术教育有无助益?都是値得社会关心的问题。

目前台湾学校体制之外的各种儿童才艺教学,可以说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究竟这些由私人开设的儿童教室情况如何?这种才艺教室对社会整体的艺术教育有无助益?都是値得社会关心的问题。

在时下的各种儿童才艺教室中,有许多音乐或舞蹈教室的教学采用了部分的戏剧方法,但独缺戏剧教室。为什么戏剧学习不能跟舞蹈、音乐的学习并驾齐驱,成为独立的「教室」,这倒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儿童戏剧教育采随机偶发制

现今台湾的儿童戏剧教育,主要是暑假举办的戏剧营。文建会前二年就曾与全省文化中心合办「儿童夏令营」,有些文化中心在夏令营中曾特别加入一些「戏剧」课程。

另外有一些儿童剧团,例如九歌,在演出之外,行有余力之际,也会举办「戏剧生活营」,为期三天两夜。老师带领小朋友,在郊外取材,充当演出的道具。还有说故事串连、做脸谱、一边吃饭一边用蔬果玩各种造型,以及各种肢体的带动。这些活动最主要的在于「激发儿童的联想力」。

这一类的儿童戏剧硏习营,大都采「随机偶发制」,并非固定、持续的组织运作方式,因此在课程内容、师资安排上,可能就较难尽如人意。而参加的小朋友(有时候家长亦一起参加)也把硏习营当作一般的课外活动,戏剧的意味并不浓。

儿童舞蹈班良莠不齐

相对於戏剧教育的冷淸,儿童舞蹈班可说是「显学」了。街上林林林总总的招牌,从芭蕾舞、民族舞到现代舞,菜色一应倶全,令家长眼花撩乱。这些舞蹈班,在课程内容、教授方式,以及教室的硬体设备(如落地镜、地板)各方面,都有相当的差异存在。有的教室,仍标榜专业的舞蹈基础训练,有的则融入游戏、节奏,强调引导孩子快乐学习的自发性。

同时,有些舞蹈教室尝试建立老师与父母之间的密切沟通。例如皇冠儿童舞蹈教室,明确地吿诉家长要帮孩子准备「乾净的舞衣、袜子和舞鞋,整齐淸爽的发型,及愉悦的身心」,让家长了解,孩子学舞不只是老师单方面的责任。

另外,许多家长最注重的莫过于课程结束时的发表会了,一个个小孩穿戴得漂亮乾净,跳出让家长惊叹的舞步。然而,这样的发表会,美丽的外表下却隐藏许多危险,一来是许多老师为了发表会,让小孩子拼命练习华而不实的技巧,忽略了其他更重要、更需时间的基础练习;其次,若没有足够的暖身,或是舞蹈技巧难度较高,孩子的骨骼、肌肉很可能受伤,値得家长特别注意。

音乐教学系统完备

台湾的儿童艺术教学项目中,历史最悠久、系统最完善、学生人数最多的,首推音乐教学。

早期的音乐教育,以钢琴教授居多,大部分都采一对一的上课方式,小朋友从最基础的拜尔开始学习。二十年前,学钢琴是一种富裕的象征,对一般家庭而言则可望而不可及。后来,山叶和河合以「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为宗旨,引进系统化的教学至台湾,音乐(尤其是钢琴)教学便逐渐普遍起来。以河合为例,河合目前的音乐班有儿童音乐班、电子琴团体班、钢琴个别班等,主要偏重在键盘的教学上。在师资方面,河合的儿童音乐班每年都招考老师,施予音乐以外的儿童心理或团体活动训练,分派至全省一百二十二个音乐教室。

此外,几年前引进台湾的奥福音乐教学法也演变成台湾热门的音乐教室。奥福教学法是由卡尔奥福(Carl Orff)所创,他于一九五○年左右出版的「奥福音乐教学法」,以民谣、儿歌为基础,运用简单的笛子、木琴、三角铁等乐器,再加上律动、游戏、舞蹈等活动,让孩子在欢乐的音乐气氛中认识音乐。这种教学法传到台湾后,许多音乐教室搭配高大宜(Zoltan Kodaly)教学法的音乐基础能力训练方法,倒也颇受家长欢迎。「奥福教学法」的音乐教室,目前全省已超过三十家以上。

除了上述两大系统之外,最近二、三年内窜出的黑马则为朱宗庆打击乐器系统。此套系统标榜「结合音乐家、教育家、心理学家、行政管理专业人员共同硏发」,以敲打乐训练孩子的肢体、节奏感,及团体合奏的协调默契,并在打击乐的基础上逐步介绍其他的乐器及音乐型态,短时间内便成立了全省二十三家教室。

纵观上述三个儿童音乐教学系统,我们可以了解,目前台湾的儿童音乐教学可谓相当完备。但是,不管系统如何完美无瑕,负责教导的老师实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才艺教室时,除了深入了解各个教学中心的特色之外,最好还能知道教学中心师资训练的情形,甚至直接和老师沟通,都是送孩子上课前不能缺少的动作。

家长不再揠苗助长

在检视过台湾现有学制外儿童艺术教育的现象后,接著让我们转而从另一个面向来考量此一课题。

鉴于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热络情形,我们似乎可以假设,台湾正逐渐迈向「富而好礼」、「富而游于艺」的高文化社会。但,情况真是如此吗?

如果我们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台湾家长对孩子的音乐、舞蹈(也包括广泛的戏剧,如角色扮演和肢体动作)艺术教育如此热衷?我们可能会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发现,家长其实才是学习的意志主体。除了少数的孩子在幼年期即显出对某项艺术的兴趣和天赋外,大部份的孩子都还在「潜能远大过实现」的阶段,其身心发展尙未达到可以决定自己人生方向的程度。因此,幼儿及儿童到才艺班学习,父母几乎有完全的决定权。可以说,父母创造孩子的需要,而才艺班则创造父母的需要。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欢」到才艺班上课,恐怕他都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利。

其次是,家长对「学习成果」的要求逐渐降低。了解揠苗助长恶果的家长,已经越来越多。现在家长把孩子送到音乐班、舞蹈班,无非是希望「孩子快乐」,给孩子开一扇窗,「学到一些基本的东西」。除了家长的开通之外,一些有理想的儿童艺术教育者也不断宣导,他们透过「爸爸妈妈手册」、「给父母的话」不断和家长沟通,希望家长不要因自身的要求而扭曲孩子的学习。

因此,现在的音乐、舞蹈才艺班,结业时的发表会,与其说是发表会,倒不如说是家长同乐会来得更恰当一些。家长已不要求孩子在发表会展示成果,爸爸妈妈较能够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凡」。这是台湾家长的一大进步。

艺术教育从价値理性异化为工具理性

第三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是:一般父母真的把艺术教育视为启发教育吗?证诸目前家长乐于把孩子往音乐班、舞蹈班送,似乎对孩子的美育及群育,表现了充分关心的态度。

然而,目前一般的音乐班或舞蹈班,一星期只上一次课,每次五十分钟。其他的时间,孩子要赶赴家长为他们敞开的其他扇窗:英语、电脑、绘画、作文……等。

现在的家长并不在乎他们的孩子是不是艺术天才,也不再要求孩子拥有艺术技巧。而许多的才艺班,也标榜藉著音乐或舞蹈,可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协调性,甚至群体合作等等「人格基础教育」。现在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音乐舞蹈班,其目的恐怕就把送孩子到英语班、电脑班一样:提早社会化。

现在的家长是很聪明的,他们了解到,心思的敏捷、肢体的活络、判断的锐利,都是现代人在社会上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这些训练可以透过艺术教育获得,并且越早越好。

换句话说,艺术教育在才艺班里,还是和其他课程一样,祗是做为提供训练「心灵或肢体」的「技术」课程,让孩子能尽快「早熟化」,使下一代及早具备在文明丛林谋生的能力。至于艺术的内涵、艺术的启发、艺术的美,无论是一种精神的向往,或是一种理想性、非功利性的追求,对家长来说,可能一点也不重要。艺术教育已经变成一种手段而不再是目的,从「价値理性」异化为「工具理性」。

在大部份家长的心目中,「小鬼当家」中麦考利克金那种「活泼的小大人」模样,便是现代儿童的完美典范。这或许是目前「才艺」教育活络外表下的深层隐忧。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