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观众为何而来

有些人是为欣赏而来,有些人是为学习欣赏而来,有很多人是为开眼界而来,可能有更多的人是为了看热闹而来。

有些人是为欣赏而来,有些人是为学习欣赏而来,有很多人是为开眼界而来,可能有更多的人是为了看热闹而来。

不久前,在民生报文化版看到一个短评,指出表演艺术观众的多寡,并不代表艺术水准的高下。其实一切艺术都有同样的问题,这是艺术展出与演出单位所必须面对的矛盾。

自从艺术向社会大众开放以来,这个问题就存在了;可是问题的突显,却是近若干年的事。

在过去,没有人注意一座美术馆的参观人数,没有人关心一场演出是否座无虚席或一票难求。美术馆并不需要太多的观众,而音乐厅与歌剧院数量有限,又非时常有表演的机会,观众不是问题。曾几何时,高级文化开始大众化了,改变了艺术展演的游戏规则。

在过去,艺术的公开,其目的只在欣赏。去听音乐会的人都是懂得音乐的人,去看美术展览的人都是懂得美术的人。他们来到展、演的场所,有充分的准备,可以欣赏,也可以批评。可是社会上真正懂得艺术的人是有限的,一般大众并不关心艺术的活动。

这群懂得艺术的人是社会的菁英份子,他们本来并不关心大众。但是民主政治使他们感觉到一种社会责任,就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把艺术的观念透过普及教育,传递给大众。因此人人都知道艺术的价値,虽然他们仍然不懂得艺术。经过长期国民教育的推行,艺术在国民的心目中居有神圣的地位。他们不会欣赏,但会赞叹,不了解,却很崇拜。世上最伟大的艺术家逐渐得到神祉一样的地位,为世人所礼赞。

有了这样一个盲目崇拜艺术的大众,艺术的经营者,不论是音乐厅、歌剧院或美术馆、博物院,都有了发展的余地,也开始面对群众的压力。这时候,教育的理念开始产生了,社会大众不会欣赏艺术,可是他们的课本吿诉他们,艺术是神奇的东西。他们要进到艺术的殿堂不是为欣赏,而是要了解,要懂得如何欣赏。艺术的殿堂就不能不负有教育的任务。这个问题就变得十分复杂了。

近若干年来,社会逐渐富裕,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促进观光活动,幸或不幸,艺术被列为观光的重要项目。这也是普及教育的必然结果。凡是念过书的人都知道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罗浮宫,中国有故宫博物院,圣彼德堡有芭蕾舞。在观光的领域中,这不是欣赏不欣赏的问题,而是要增加见闻,是要开眼界,因此著名的艺术殿堂里拥挤著人潮,蔚为奇观,使人相信艺术主导的时代已经来临。

在台湾,媒体主导了一切活动。观光的动机在媒体的推动之下,把艺术欣赏的活动变得更为复杂,甚至与艺术不甚相关了。

艺术殿堂的来访者,动机变得非常复杂,有少数人仍然是为欣赏而来的,有些人是为学习欣赏而来的,有很多人是为开眼界而来的,可能有更多的人是为看热闹而来的。艺术的展出与表演者,一方面希望有很多的支持者前来捧场,一方面又希望得到真正的欣赏者,少数的知音。这两者有时候是互相排斥的。这是艺术界新铸成的十字架,不能不背起来的。

 

文字|汉宝德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