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甚么是本土化

艺术的创作越走地方化的路,越具国际性。

艺术的创作越走地方化的路,越具国际性。

在文化本土化声中,艺术的鄕土化最具有象征性。然而这是会引起争论的, 因为本土化在国内已经政治化,暗含著台独或独台的意味。回想十几年前,文化界的一群年轻人如火如荼展开鄕土化运动,遭遇到政府的降温行动,令人不胜感慨。到今天,本土化几乎是朝野共同的政策了。

一个地区的文学艺术必须具有当地的色彩,在当地的土壤上成长,是国际共同认定的原则。前几天看到一段新闻,诺贝尔奖揭晓,文学奖由一位不太知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得到,我国的记者问到该奖委员会的人员为甚么不考虑台湾的作家,据说得到的回答是台湾的作品缺乏台湾性。甚么是「台湾性」?不容易明白,但其意思是指台湾本土的气质,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近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都是由比较弱势的民族的作家得到的。这,多少有一点政治意味,但它表示了国际文化界对民族本土精神的肯定。一个弱小的民族,其民族生命中的特殊气质与特殊遭遇,在一个具有表现天才的作家手里,用特殊的手法表达出来,不去模仿西方国家文化传统中的伟大作品,最容易受到国际的肯定。换言之,艺术的创作越走地方化的路,越具有国际性。

这又是一个値得争议的问题。在表面上看来,西方世界好像放弃了自己的价値观,不再推行西方文化的国际化,转而支持各民族独特文化的发展;实际上,这仍然是偏见。艺术与科学一样,都是一种世界语言,它们都有地方性,但它们也都具有共通的价値。如果不承认这一点,诺贝尔奖可以关门了,一切国际性的讨论会都不必举办了;如果承认这一点,则较先进的文化影响较落后的文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西方在某些方面是较先进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西方的评论家认为东方的民族受到他们的影响就是不对的,这是另一种傲慢。不能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就否定我们的钢琴家。

比较落后的民族,尤其是像我国,原来有一个光辉灿烂,然而已经衰微的大传统,在建立地方色彩上最为困难。这是鄕土化,也就是向小传统中寻根的主要原因。可是内在的矛盾是,国际上认定的艺术必然是脱离鄕土,进入庙堂后的艺术。诺贝尔文学奖的对象并不是民俗作品,而是印刷精美,流传在中产阶级以上的社会中的作品。也就是说,必须经由艺术家,把地方的鄕土气质,转化为国际上可以了解、知识分子可以接受的高级艺术。国家音乐厅是为最精密的音响反应而设计的,国家音乐的鄕土化,并不是直接把鄕野中朴质、粗野的原始呼喊搬进来,而是要经过一番转化,去野存文,有了典雅的形式,保存民族的气质,才搬上国家音乐厅的舞台。这个过程就是「文化」。

这是很困难的步骤,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困难就放弃努力。以鄕土为口号,不经文化的过程,直接呈现民俗于庙堂,虽达到政治的目的,却会排除知识分子的支持,并不是艺术本土化的正确途径。

 

文字|汉宝德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