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伦波英(飞碟 提供)
焦点 焦点

独奏到指挥之路 罗斯托波维奇、巴伦波英、阿胥肯纳吉的指挥生涯

从六〇年代开始,欧美乐坛陆陆续续有许多著名的独奏(唱)家投身指挥的阵营,为原本就粥少僧多的指挥界增添不少热闹。其中有的转型成功跨过界,脚踏两行继续春风得意;有的缺乏指挥细胞,技不如人,只好安份回归老本行。

从六〇年代开始,欧美乐坛陆陆续续有许多著名的独奏(唱)家投身指挥的阵营,为原本就粥少僧多的指挥界增添不少热闹。其中有的转型成功跨过界,脚踏两行继续春风得意;有的缺乏指挥细胞,技不如人,只好安份回归老本行。

罗斯托波维奇与美国国家交响乐团世纪的绝响

4月26〜28日

国家音乐厅

前者包括钢琴家巴伦波英(Daniel Barenboim)、阿胥肯纳吉(Vladimir Ashkenazy)、安特蒙(Philippe Entremont,德勒斯登爱乐)、艾森巴哈(Christoph Eschenbach,休士顿交响乐团)、瓦沙利(Támás Vásáry,伯恩茅斯小交响乐团),及普列湼夫(Mik- hail Pletnev,俄罗斯国家乐团)、小提琴家史匹瓦考夫(Vladimir Spiva- kov,莫斯科名家乐团)、祖克曼(Pin- chas Zukerman)、中提琴家巴夏(Rudolf Barshai)、巴希梅(Yuri Ba- shmet,莫斯科独奏家乐团)、大提琴家罗斯托波维奇(Mstislav Ros- tropovich)、小喇叭手舒华兹(Gerard Schwarz,西雅图交响乐团)以及歌唱家许莱亚、多明哥等。后者只提一人为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钢琴家波里尼,他拥有别人没有的特权──许多好乐团排队等著他指挥,可惜经过多次尝试都不太成功,波里尼无缘指挥台,只好知难而退,打退堂鼓。

至于指挥事业能够蓬勃发展到与独奏事业平分秋色,甚或有过之的演奏家就不多了。符合这个标准的「独奏兼指挥家」有罗斯托波维奇、巴伦波英以及阿胥肯纳吉。

大提琴世家的罗斯托波维奇

三位指挥当中以罗斯托波维奇最年长,一九二七的城市巴库,祖孙三代都是大提琴家(父亲Leo pold曾经在巴黎和卡萨尔斯学大提琴),母亲是钢琴家。罗氏四岁先从母亲学钢琴,八岁才遵父命再学大提琴。童年经常聆听父亲乐团的演奏,小史拉瓦(Slava)的目光全神专注在指挥身上,回家后吿诉父亲他想当指挥,父亲只简短地回应他:「先精通一两件乐器再说。」

一九四一年,罗斯托波维奇的父亲过世,从此得自立更生,还好有许多善心人士热心相助,总算熬过艰困的战争期。大战结束,罗氏兄妹一起进入莫斯科音乐院,接受严格而扎实的音乐训练。除了主修大提琴外,罗氏跟萧斯塔高维契学作曲,从此建立两人亦师亦友几达三十年的深厚感情。萧氏曾经一度想说服史拉瓦的母亲劝他儿子放弃大提琴,改攻作曲,罗氏事后回忆,「还好」没听老师的话。一九四八年,萧斯塔高维契和普罗高菲夫两位教授因政治理由被赶出音乐院,罗氏甘冒大忌,站在两位音乐导师的同一阵线,甚至还搬到普罗高菲夫家与他同住,直到一九五二年普氏过世为止。

一九五五年罗斯托波维奇和波修瓦剧院的女高音韦希奈芙斯卡雅(Galira Vishnevskaya)结婚。先生经常为美丽的太太伴奏,两人合作的莫索尔斯基歌曲集是俄国歌曲的经典之作。

罗氏的大提琴独奏事业进行得非常顺利成功,因此从六〇年代起他也开始尝试指挥的活动。首先他选择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起步,因为柴氏的音乐中有他切身认同的情感,那是看得到、摸得著的人亲土亲。他迫不及待地想实现存在脑海中已久的管弦音色,于是走上指挥台,就像他一向热情地挥弓一般,挥洒起指挥棒来了。

罗氏指挥的柴可夫斯基,不论是交响曲或歌剧,都获得热烈的回响,从此步入指挥的坦途。罗氏以大提琴家兼指挥家的双重身份纵横世界乐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〇年代初期,罗氏公开支持萧斯塔高维契和索忍尼辛,引来苏联当局的迫害。一九七四年,罗氏一家人离开俄国,隔年三月指挥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大获成功,因而受邀于七七年继杜拉第之后出任乐团音乐总监。罗氏热心地灌漑这块音乐园地,将原本乏善可陈的地方乐团改造成深具个性的华府代表性乐团。

不论是台上指挥或台下排练,罗氏都大大发挥大提琴家的特长。他利用星期天在家给团员上课,凡是有兴趣的乐团成员都可参加或旁听他的「家庭大师班」,他热情地倾囊相授,拉近与每一团员的感情,乐团在他的热力感召下,水准日益提升。

罗氏超级演奏家的身份也为乐团带来新的录音合约,国家交响乐团渐渐活跃于唱片市场,特别是罗氏擅长的俄国作品,其中以萧斯塔高维契的作品为代表。

萧斯塔高维契一向是罗氏最敬爱的作曲家,两人相知甚深。萧氏过世后,罗氏更觉得有义务让他的音乐重生,到处提倡推广老师的作品,深信不管世局如何变化,萧氏的音乐都最能反应当代的精神。

一九九〇年,去国十六载的罗氏首度踏上故土,随行的是国家交响乐团,才下飞机,罗氏直奔萧氏墓园,追思故人。他激动不已的心绪全都反应在独奏会及指挥国家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上。九三年原班人马二度访俄,碰上俄罗斯府会之争,他指挥露天音乐会为叶尔钦打气,再次成为媒体的焦点。

罗氏的指挥一如他的大提琴演奏,身心都投入,热情到顶;虽然有点不按章法,完全率性而为,但惊人的感染力带动团员,往往将现场气氛带到最高点。

罗氏和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的代表作有萧斯塔高维契的第五号交响曲、八号、十号及十三号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五号交响曲、一八一二序曲,以及穆索斯基的歌剧《包利斯.哥多诺夫》。

天纵英才型的巴伦波英

巴伦波英是本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天才之一,一九四二年生于阿根廷。双亲都是钢琴家,他从小和父亲学琴,打下深厚的音乐根基。七岁开第一场音乐会,节目结束时安可声不断,小丹尼(Danny)一曲接一曲地弹,直到所有会弹的曲子全部「用完」,才鞠躬下台。

十二岁赴萨尔兹堡音乐节参加马可维契(Igor Markevitch)的指挥班,第一次指挥乐团。最大的收获是见到大师福特万格勒,福氏邀他隔年和柏林爱乐合作,并为他写了推荐信。可惜五四年年底福特万格勒就过世了,但他博大精深的艺术却成了巴伦波英的学习典范,影响深远。

巴氏的钢琴成就不用多言,他的指挥生涯大约开始于一九六二年,合作的对象是澳洲雪梨和墨尔本的乐团。六五年和英国室内管弦乐团展开长期的工作关系,七三年首度指挥歌剧,七五到八九年担任巴黎管弦乐团音乐总监,八一年在拜鲁特登台,指挥华格纳乐剧《崔斯坦与伊索德》,接著是八七年的《帕西法尔》及八八年全本《指环》。八七年出任巴黎巴士底歌剧院总监,八九年剧院尙未开幕即被解雇,就利用这短暂的空档写了一本自传《音乐生活》。九一年达到事业的高峰,继萧提之后,接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九二年更出掌柏林德国歌剧院。

严格说来,巴伦波英已经不适合被归类到「独奏者兼指挥」,他的艺术造诣足可列名当代最伟大的指挥之林,将来的成就未可限量。他的代表作有莫札特的歌剧《女人皆如此》、马勒的《大地之歌》,华格纳的乐剧《帕西法尔》等。

无师自通的阿胥肯纳吉

阿胥肯纳吉比巴伦波英年长(一九三七年生于莫斯科附近的高尔基),但指挥事业的起步较晚。一九六九年在冰岛首次登台,替好友巴伦波英伴奏贝多芬的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

阿胥肯纳吉属于无师自通型,还好他的众多好友中名指挥不少(如巴伦波英、梅塔、普列文等),阿胥肯纳吉不忘随时讨教,硏究改进指挥技术。从刚开始的生涩慌乱到后来的圆熟自如,他的进步令大家刮目相看。

阿氏和罗斯托波维奇一样,以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惊动国际乐坛,随后曲目扩及俄国曲目之外的传统乐曲,他的指挥一如他的钢琴风格,演奏得很美,中规中矩。

阿氏身兼英国皇家爱乐管弦乐团及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现已改名柏林德国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并经常客席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及克利夫兰管弦乐团,钢琴与指挥的档期排得满满的,所以他一有空就练琴,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非常有效率。

最能代表阿胥肯纳吉的录音是穆索斯基的〈展览会之画〉,这张CD中他身兼钢琴指挥二角,管弦乐部分还是他自己改编的。其他佳作包括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西贝流士第二,指挥克利夫兰乐团的德弗乍克弦乐小夜曲等。

 

文字|王立德 指挥家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