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库特.马索率领的纽约爱乐交响乐团是去年乐界一大盛事。(许斌 摄)
九四回顾 系列专题④/九四回顾/音乐

市场主导?还是引导市场?! 回顾1994的国外音乐演出节目

近几年国外节目大量引进之后,观众们也被市场「教育」得不再是「外国的月亮一定圆」的心态了。过去只要是进口的交响乐团不论售票率或赞助单位的寻求,都能轻骑过关;但自从两年前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访华后,似乎一切都变了。

近几年国外节目大量引进之后,观众们也被市场「教育」得不再是「外国的月亮一定圆」的心态了。过去只要是进口的交响乐团不论售票率或赞助单位的寻求,都能轻骑过关;但自从两年前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访华后,似乎一切都变了。

年底了,各行各业都在结算倒底能有多少「年终奖金」,而对金钱「看不在眼里」的表演艺术界同好们也在算账──结算有多少「同好」乐迷参与了这一年的演出活动。「同好」越多下一年越好过!可惜的是「市场」在近两年似乎没有太大变化,竞争的人却越来越多,从两厅院开幕前仅有十数家经纪公司(或自称为「艺术推展中心/公司」)到现在两百一十多家的大小「艺术推展公司」、「基金会」、「协会」、及演出团体……。同一批乐迷们从两个月听一场演出到每个月听两、三场,因而造就了「市场」蓬勃的假象,这点尤从国外音乐节目得见端倪。

一般而言,观众在选择欣赏节目时会依国内外节目而有两种不同心态。国内节目除了「节庆式」的节目会因其节日的特殊曲目而选择欣赏(如耶诞、新年、情人节等)外,多先以曲目为选择的优先考量。其理由不外是国内演出团体在两厅院营运七年来已逐渐成形,而成为常态性演出团体(而常态之泡沫团体已由时间过滤掉了),每个团体也已培养出自个儿的固定乐迷群;对「游离」的观众群则因每次演出不同曲目的包装而有消长。譬如一直被视为票房常胜军的台北独奏家室内乐团,曾经为拓展曲目而演出二十世纪初期作品,虽然演出精湛,却如意料中在票房上落败。再次验证我们的乐迷们仍未接受二十世纪作品即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古典音乐」的事实!

外国月亮不一定圆

近几年国外节目大量引进之后,观众们也被市场「教育」得不再是「外国的月亮一定圆」的心态了。尤其是这两年「回笼」的音乐家越来越多,第一次演出的叫好叫座仅证明其演出实力,并不能保证第二、三次仍有票房魅力。国外大型乐团亦复如此,过去只要是进口的交响乐团不论售票率或赞助单位的寻求,都能轻骑过关;但自从两年前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访华后,似乎一切都变了。不仅观众越来越难取悦,企业也越来越「本土化」──不论外商或国内大企业均对培植国内团体越来越热心,这绝对是个好现象,但对花大钱的国外乐团则呈负面影响。因此观看去年来华的九个国外交响乐团(欧洲四团、美国四团及亚洲靑年乐团),虽然平均票房达八五成,但不到八成票房的亦有五个场次。其中「曲目」编排的影响已不是重要的因素,乐团本身的特色与指挥的知名度才是票房成败的主因。另外十七个大小室内乐(或团)平均票房不到五成,超过八成的竟只有两个团体三个场次的演出(柏林十二把大提琴与加拿大铜管五重奏);器乐独奏亦然!二十一场中八成以上的仅三场(帕尔曼、约书亚.贝尔及傅聪),其余平均票房仍未超过半场。声乐类虽然场数少(共九场次)却「异军突起」,演出者皆为一时之选,也不乏第二、三次访华的团体,共有泰利斯学者合唱团、香堤克利合唱团、国王歌手、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及两位Prima donna-泰瑞莎.柏冈札与路德薇希,其中除柏冈札「跌破专家眼镜」外均约有九成以上的观众。

在「滑铁卢」的名单中不乏颇具知名度或实力的演出者,如:瓦兹、拉贝克姐妹、慕洛娃、柴卡斯基、克里夫兰四重奏、王健、林昭亮与李坚等;好一点儿的达七成票房,差一点的五成不到!不仅演出者、主办单位心里不好过,连旁观的乐界人士也不禁忧心忡忡,倒底问题出在那儿?

从国外演出节目的曲目编排来看,古典、浪漫时期的曲目仍为大宗──约各占百分之三十,近代各乐派与浪漫乐派后期的国民乐派、印象乐派则各分占百分之十五。除洛杉矶爱乐、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纽约爱乐、慕尼黑爱乐等因指挥的个人风格取向,而偏重某一类作品、或刻意倡导近代作品外,演出者多以个人或团体的喜好、近程演出目标来安排曲目;也有特殊案例──为当地主办单位之邀而做配合。譬如两厅院的「台北国际艺术节」即为突显每届的主题重点而邀请参与该艺术节的团体「尽量」配合年度主题安排曲目。今年的史特拉汶斯基主题即是一例,由不约而同的巧合建立主题之后,再与其他团体洽谈配合主题之可行性。在今年的曲目排行榜上前三名是布拉姆斯、贝多芬与莫札特;第四名则以巴洛克时期与印象乐派的作曲家分占骜头──巴哈、维瓦第与德布西;第五顺位的作曲家则以浪漫乐派与国民乐派的大师们为主;从这有趣的分配看来二十世纪的作曲家们依旧是以「点缀」的地位存在二十世纪末的乐界。

俊男美女牌失效

以国外节目而言,曲目的选择并不如国内节目般造成票房上的大起大落,曲目仅提供购票参考,演出者的特色是否能与曲目结合、文宣品标题与介绍是否能打动人心才是重点。有些媒体编辑喜欢俊男美女的演奏家,在过去这些漂亮宝贝也都有基本票房的保证,但自去年开始似乎也「不太管用」了──有实力有面孔的慕洛娃、林昭亮、李坚的票房不如预期直叫主办单位难以检讨出问题!

综观前述各种现象再比照各个主办单位的文宣品,笔者了解到是主办单位们太轻忽了我们观众的实力与判断力。第一,文宣品未突显演出者的特色与曲目安排的关联性,也因此未能有效刺激观众购票的欲望;第二,不少文宣品中仍充斥过去「愚民」的手法,如「他/她(指演奏家)『将与』/『曾与』欧美各大『著名乐团』合作演出」──试问这段文字中的「未知数」如何让现今资讯发达的现代乐迷所认同?再如「世界第一」、「录音得奖」、「某位作曲家的权威诠释者」等不著边际的形容词对观众来说已麻木无反应了,只有造成犠牲「真正的」音乐家的演出。去年来华的演出者水准参差不齐,听到令人振奋的音乐会时难过知音乐迷太少,然也有不少票房稍可的演出却是水准不理想。

民国八十四年二月起慕特、德勒斯登国家交响乐团又将引爆新的一年的「战火」,寄望这一年不论在节目、演出、文宣上都有更上层楼的表现。

 

文字|邱瑗  国立中正文化中心企划组科长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