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威尔到隆德夫斯基,法国乐坛经历了印象乐派、音列主义,然后回归传统。奇妙的乐风,由国家音乐厅交响乐团为您演奏;其间不同的「乐」趣,由王立德侃侃道开。
音乐会导聆
讲座地点:
台北市忠孝东路四段561号
联合报第三大楼九楼
参加办法:免费自由入场
讲座时间:三月四日 14:30
法国印象九五
演出者:国家音乐厅交响乐团
时间:三月十一、十二日 19:30
地点:国家音乐厅
曲目:
三月十一日
杜卡《小巫师》
法朗克为钢琴与乐团《交响变奏曲》
隆德夫斯基《长笛协奏曲》第三号交响曲《宇宙》
三月十二日
夏布里耶《西班牙狂想曲》
拉威尔《达芬妮与克罗伊》第二组曲
隆德夫斯基《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号交响曲》
十九世纪末,当华格纳的旋风横扫欧陆时,法国音乐也正缓缓地复苏。从法朗克、圣桑打下根基,夏布里耶、佛瑞、杜卡等人继起,跨越二十世纪后,由德布西与拉威尔同登法国音乐的最高峰。
德布西与拉威尔人称印象乐派,划归同类。其实两人之间相异之处要多过相似点,德布西比较印象风,拉威尔却是精确的技巧家,毫不蒙眬。从一九〇五到一九一五年,拉威尔创作力极旺,佳作频仍,其中芭蕾舞乐《达芬妮与克罗伊》可算接近印象风格。
我曾经写有一首杰作名叫《波丽露》
拉威尔与德布西之间关系不算融洽,但拉威尔心底下是尊崇德布西的。他曾经赞扬德布西《牧神的午后前奏曲》是世上唯一完美的音乐,也唯有在听过该曲后,才知何谓音乐。
拉威尔早年作品大胆创新,不同流俗,很引起学院派教授们的疑虑。他曾经四度角逐「罗马大奖」,皆吿落选。如此不公的评审引来罗曼罗兰的抗议,巴黎音乐院院长因而下台,由佛瑞继任。佛瑞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改革,更新课程,作育英才无数,对法国音乐的复兴很有贡献,拉威尔亦有功焉。
拉威尔以一曲《波丽露》闻名全球,但是他讲话很反讽,自称「我曾经写有一首杰作名叫《波丽露》,可惜其中无啥音乐!」其实拉威尔自律甚严,经他自己汰芜存菁后发表的作品,称得上曲曲皆杰作。
拉威尔晚年逐渐丧失行动机能,提笔都有困难,空有胸中滔滔不绝的乐念,却无法付诸实践,很不快乐。折腾一段时日后,郁郁而终,法国音乐的最盛期也划上休止符。
传统.新派.风水轮流转
二次战后,法国音乐的主流是以布列兹为首的新派作曲家,他们奉魏本为师,将音乐的一切要素「序列化」,流风所及,靑年学子莫不风起云涌地追随,唯恐慢了一步,会跟不上时代。少数坚持传统写作的作曲家变成人们眼中的旁枝末流,遭遇了一段不算短的被忽视的命运。
风水轮流转,三十年过去,主流作曲家耗尽所有「技法」,仍无法走出死胡同,作品得不到大众的认同。而那群数十年如一日默默「用心」写作的老派作曲家,在日久见人心的时移势转下,反倒获得较多的掌声与共鸣。
老派作曲家的代表性人物是隆德夫斯基(Marcel Landowski 1915〜)与都特列(Henri Dutilleux 1916〜)。
隆德夫斯基今年过八十大庆,各地将有一系列庆生音乐会。他作有四首交响曲,第一号作于一九四八年,第三号《宇宙》完成于一九六四年。
文字|王立德 指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