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文化下鄕,媒体分权

文化下鄕,官员最好避开扩音机的麦克风和摄影机的镜头,媒体也最好在文字上采取中央和地方分权的策略。否则,官员前去开锣很难留下余音,他们不是去点燃文化的火种,而是去放一串鞭炮让当地人士来淸扫。至于媒体的采访也只是壮了官员的行色,无助于地方文化根基的厚实。

文化下鄕,官员最好避开扩音机的麦克风和摄影机的镜头,媒体也最好在文字上采取中央和地方分权的策略。否则,官员前去开锣很难留下余音,他们不是去点燃文化的火种,而是去放一串鞭炮让当地人士来淸扫。至于媒体的采访也只是壮了官员的行色,无助于地方文化根基的厚实。

从过完年后的「竹堑国际玻璃艺术节」开始,文建会今年的「文艺季」锣声响起,风风光光地由北到南、从西向东,甚至从本岛往外岛,次第展开。

台北,以往文艺季重头戏的舞台,今年却出奇平静。文艺季前十一年的主题都在「传统与创新」,但是这两年改为「人亲、土亲、文化亲」之后,这次又强化「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的概念,台北这群流动人口和受薪阶层就只能到外地赶场,或是回鄕探访才能看到文建会策划的活动了。

官员换上文化外衣,下鄕经营大台湾

大人物这个时候纷纷开始更换上文化的外衣。总统李登辉先生虽然正在进行他三更半夜出访的元首非正式外交,也必须到台湾的文化现场去推销「经营大台湾」的理念(同名书本可能附带被联想);行政院长连战先生也顶著大太阳在临时搭起的野台上等著非他不可的开锣仪式;省长宋楚瑜先生则令人感到惊讶地出现在这种文化场合。地方性的文化活动弄得那么引起高层重视,大多数的报纸仿佛也发现必须弃城而逃、南下或是渡海才弄得到新闻。

今年的文艺季在台湾其他二十个县市推出,金门、马祖也不甘自外,活动包括:

三月九日金门水头村「水头厝」风情

三月二十四日台南大内鄕「走马濑之春」

三月二十五日台中和平鄕「中央山脉的祖石──泰雅族文化祭」

三月二十九日嘉义梅山「梅山汗路」

四月一日嘉义「嘉义美街」

四月七日花莲瑞穗「原山奇美」

四月九日苗栗三义广胜新城「神雕村」

四月十五日马祖「扬帆连江」

四月十五日屛东「屛东乐展」

四月十五日基隆社寮「社寮渔唱」

四月十六日澎湖马公「妈宫街的岁月」

四月十八日云林西螺「西螺演义」

四月二十二日宜兰玉田村「玉田弄狮」

四月二十二日台东绿岛南寮「黑潮、白沙、绿岛」

四月二十三日台南「发现王城──重游第一街」

四月二十三日南投鹿谷「冻顶茶香」

「验收」姿态违背地方主导初衷

这些活动集中于周末时间开幕,官员南北奔波,记者也随行采访,地方承办单位侍奉高层主管和「台北来的记者」更是神经紧张。但是,行礼如仪,敲过锣、致了辞、看完展,他们也就一走了之。而对当地居民而言,这群外来客好像才成了他们观赏的对象,而不是费心规划出来的活动。他们一走,也意味著活动结束了。

当然,自主性高的媒体(通常是几家主要报纸)不是为了高官莅临而前去采访,他们跟电视不同,要的并非人群簇拥的开幕场面,而是倾向挖掘这种地方文化活动的植根力,但是文建会和负责地方活动的县市文化中心似乎也淸楚前来采访的记者只有半天的时间,因此工作人员的各项安排也都将最热闹的部分集中在官员和记者可以看到的时段里。他们知道官员和记者都是忙人,文艺季开幕之后,第二场活动可能参与锐减,电视报纸也不太可能再来采访,其中更不会有人回来深入调查平素当地的文化动态。文艺季的根本性质看来还是橱窗式的,精神上其实跟在台北无异,只是现在换到各县市鄕镇,比较少了台北艺文圈那种应酬的文章和虚假的文明,多了些草根的味道和生活的步调而已。

尽管官方的说法一直强调文艺季改由地方主办,结合当地产业文化,是最能体现「社区总体营造」的方式,官员前去打气、记者前往报导也是对地方人士最大的鼓舞,不过相对的,大队人马犹如「验收」的姿态却也违背了地方主导的初衷。

总统、行政院长、省长、文建会主委、县长一路排下来致辞的话,官式的开场白就已足够稀释活动的文化意涵。而对整个构想最了解的是活动的主要策划执行人员,但他们在这里是毫无发表余地的。同样的,媒体的台北总社派员前去采访,他们尽管对文化艺术议题极为熟悉,却可能缺乏对当地风土文化背景的了解。他们被指派去为台湾的其他大众观察这个活动,驻在当地的记者反而在这种呈现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中没有扮演太多角色。

归还地方应有的文化位置

如果认定社区的文化活力来自居民的投入,高级官员其实就不必在台上那么抢尽锋头,而要将麦克风尽快交回给文化中心主任;倘若判定地方事务的报导是媒体竞争当中存活的主要凭借,报纸(暂时不必指望广播电视)就该培养有兴趣的,或是指派有潜力的记者去开发地方文化艺术事务的报导,一起耕耘邻近的文化土壤。文化中心的主任因此在迎接高官的时候,也不能忘了其他一起熬夜的同事和义工,要将荣耀跟他们分享;报纸编辑主管更应在这种时机让在地的记者有机会从地方的观点,在全国性的版面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此外,报纸还应提供地方记者可以在艺术见识上成长的环境,也让他们去熟悉当地在常民文化座标上的位置与展望的方向。如果地方记者的培养有实质的困难,至少总社也値得让一位记者可以经常出外巡回采访,建立跟地方文化事务更密切的接触。

文化下鄕,官员最好避开扩音机的麦克风和摄影机的镜头,媒体也最好在文字上采取中央和地方分权的策略。否则,官员前去开锣很难留下余音,他们不是去点燃文化的火种,而是去放一串鞭炮让当地人士来淸扫。至于媒体的采访也只是壮了官员的行色,无助于地方文化根基的厚实。

 

文字|黄志全  文化新闻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