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谁来协助文化发展?

人事的布局其实很能反映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也会不留情地透露他们的政策心态。就部会首长的任命来看,今年六月内阁改组牵动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任命,也有些耐人寻味。专业上的考虑、俗雅间的取舍,以及政治性的分配都値得观察。

人事的布局其实很能反映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也会不留情地透露他们的政策心态。就部会首长的任命来看,今年六月内阁改组牵动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任命,也有些耐人寻味。专业上的考虑、俗雅间的取舍,以及政治性的分配都値得观察。

一样的总统、一样的行政院长,于是沿袭了一样的文化政策心态。在一个文化素养欠佳的社会里,数人头的民主政治有时会造成国家领导人对文化事务的过度自信,忽略了外部需求,也扭曲文化发展的程途。

经过大半年竞选、投票、就职、组阁的程序,台湾尽管可以宣称完成了总统直选这个民主化的最后阶段,然而消耗掉大量社会与经济资源之后,总统府是换了一位较年轻的副总统,但行政院则是由原来的阁揆和副手继续留任。绕了一圈,几乎回到0点的座标,行政院长连战先生三年前就任之时揭橥「全方位内阁」的期许,如今看来却还在寻找政策的轴向。

人事的布局其实很能反映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也会不留情地透露他们的政策心态。就部会首长的任命来看,今年六月内阁改组牵动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任命,也有些耐人寻味。专业上的考虑、俗雅间的取舍,以及政治性的分配都値得观察。

郑淑敏女士──她从电视来,回到电视去

从华视的经理职位获选接替文建会主委,郑淑敏女士的一年半任期当中,她把文建会这个内阁当中的冷灶加温成为一处散发热力的政府机构。

过去的文建会主委由于出身背景的不同,主政的取向也有极大的差异。草创之时,资源有限,幕僚性质大于政策执行成份,文化人类学者陈奇禄先生也显得比较学术;后来的郭为藩先生则倾向长期扎根,有著百年树人的教育用心;接著申学庸女士登场,但是雍容的音乐家气质与和善的文化圈慈母形象,终究不敌立法院咄咄逼人的问政方式。轮到郑淑敏女士,她显然更娴熟于沟通(或是公共关系),即使面对「两岸密使」、「官舍出借」的质询,却也刀枪不入;而大型户外活动的提案或参与也将她和文建会的知名度拉到高点,郑女士甚至不惜投资报纸和电视广吿来强调古迹保存的重要,她毋宁是很媒体的。

理论上,文建会在大众心目中的可见度的确是一项重要的后盾。做的事有人看到、讲的话有人听见,这将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士气,也有利于政策的推动。不过,「知道」不见得等于「认同」,如果太依赖群众运动式的手法,大量运用媒体的动员力量,一旦大众的激情(或者只是好奇)减退,下次用药就得更猛,从此陷入恶性循环。

郑淑敏女士曾经透露她当过李登辉总统的媒体顾问。回头来看,去年三月开始到今年的全国文艺季或是大型表演节目当中,李总统多次出席各地的开锣典礼,即使来去匆匆,至少也还是形成镜头焦点,塑造了亲近地方的印象。国民党在今年大选获胜,郑淑敏一度被传将接掌国民党文工会(也有说法是妇工会),最后是坐上党营媒体中视的董事长宝座。

郑女士对于文建会的经营况且能如此风光,遑论本身就是具有支配性力量的中视。只不过在那样一个营收金额两倍于文建会预算的媒体当中,即使挂著「文化事业」的招牌,郑董事长能回馈什么文化资源给社会,恐怕还是有得等待。

如果将来文建会的广吿交由中视播出,接到董事长签名的请款单的时候也不必意外。中视目前正在进行股票上市的规划工作,中视可以推说财务独立、帐项淸楚将是通过的要件之一。商业媒体一旦以尊重商业机制、依循市场法则为由,对于文化赞助,董事长(或是自许为文化总统的党主席)恐怕也爱莫能助了。

林澄枝女士──受家庭薰陶,要薰陶大家

女性入阁近年成为社会的普遍期望,内阁改组因而也有妇女保障名额的说法,而内政外交国防经济财政这类的一军部队还是男性统帅,属于「软性」部门的文建会主委的位子就成了女性的保留位。

原任国民党妇工会主任的林澄枝女士并不是这次才被网罗,上回她谦辞文建会主委的任命,不认为自己合适,高层于是转向郑淑敏女士。但是经过一年半,林澄枝女士改变初衷,接下这个早可以到手的工作。

推测起来,她应该是比那时更有充分的准备了──不论是心理上或是专业上。

然而从她接受访问的谈话和许多文化界人士的反应来看,过去少有她涉入文化事务的纪录,这两年当中也不见特别密集的接触,她的接任也许只能以责任感的因素来加以合理化。

她在上任初期的谈话中也没有强调自己在这方面的参与,所举的只是她的家学渊源和夫家对艺术的喜爱,以及子女的艺术天分。她因而也受到许多艺术生活的感染,生活多采多姿。

相对于郑淑敏女士一上任就展现的积极与外向,林澄枝女士的低调也令人感到奇特。固然因为立法院对阁揆同意权的坚持,导致新任部会首长无法提出施政蓝图,但是文建会顿时的沈静却也令人忧心,仿佛新任的主委坐上桥牌桌已经许久,握著一手牌,却仍在苦思如何理出头绪。

新手上路,而且一下子开的就是机件复杂的车子,即使方向盘抓得稳,一些其他的操控面板和按钮也可能还不熟悉,临时碰到大雾或是大雨都会手足无措,找不到雾灯和雨刷。

尤其台湾的文化生态早已跳脱传统美学的定义范围,她家中周遭的书法、诗文、绘画、钢琴仍是属于仕绅菁英的优雅消遣,但台湾最近十年的社会变迁对新艺术的创作表现带来实质的冲击,文化行政事件的争论、文化资产议题的兴起、政府文化资源的分配都呈现前所未有的紧张关系和利益冲突。林女士如果不能在初期的聆听之后,迅速吸收消化,建立一套大政方针和执行重点,她将难以面对不耐久候的艺术社群。

在国家领袖和行政首长的棋盘上,文化主管这颗棋子似乎摆得向来不是为了整体格局,却是基于某种一时目的。靠这种方式要想建立文化大国的基业,免不了令人觉得有点遥远。

陈其南先生──社区需要,社会需要

行政院文建会副主任委员陈其南先生经过一番斟酌考虑,终于决定留任。对于新上任的主委林澄枝女士而言,这不仅能彰显她用人的气度,也能实际得到工作上的襄助;而对刚起步的台湾社区运动来说,陈先生放弃转任中央硏究院的学术工作,留下来实际参与社区改造,也将使政策方向与执行决心得到延续。

再从社会全体的立场来看,政务官在政坛往往迅速折旧,下台也很难不弄得场面哀慽或是仓皇而去,有时甚至引发各界争议,陈先生继续被委以重任,没有因为人事纷扰而出局,说来也比较接近成熟社会的政治模式。

在民进党提出「命运共同体」的台湾前途主张之后,李登辉总统也在直选之前的任内开始提出「生命共同体」的概念,「社区」则常常是附带出现的字眼。而文建会的政策也大举从过去以台北为中心、以艺术为导向的原则转进地方和民俗。

在文建会致力重建社区意识和社区文化的过程当中,陈先生扮演著吃重的角色,不少创见的落实都靠他奔走协调。而在县市文化中心和民间文史工作者,以及多位建筑/都市计划学者心目中,陈先生的贡献也具有关键地位。

对于社区资源的开发,陈其南先生怀抱著一种接近宗教性的热忱。栽进去的时候摩顶放踵,争辩起来也语调激昻,深恐旁人不了解他的用心。

社区文化在这两年的文艺季成为显学,所有念旧怀鄕的情绪一股脑出笼,本土的成份比重调高,而艺术的创发却非主戏。这种指向在某些鄕里可以奏效,甚至凝聚居民的共通感,不过也有些情况看来是为社区而社区,在活动举办的压力下勉强端上桌面。社区运动成果的分歧倒也具体地显示政府介入的有限,自发的觉醒才更能蓄积共识。

近年台湾的各种主题团体大量兴起,文化的、艺术的、慈善的、宗教的、教育的、环保的、历史的,不一而足,他们的成员尽管散居各地,投身的目标却极为一致。他们的组合基本上更像是一个心理上的或是精神上的社区,或者可以用「社群」的概念来加以涵括,不过文建会的社区政策却较少关照到这样的组织。固然他们不在文建会的管辖辅导范围之内,但是在社区的工作方面,如果能使地理面与心理面的社区有所交集(比方协助住在基隆、高雄的古迹爱好者加入鹿港文艺季古迹巡礼的解说员义工训练),正面效果的扩散将会更为明显。

尽管「社区文化DIY」的新名像是开了「社区总体营造」计划的一个玩笑,但是提出那个点子的前主委郑淑敏女士既已转战流行文化阵营,成为中视董事长,陈先生似可就此重新开始一砖一瓦地建筑具有家园情趣的社区了。

 

文字|黄志全  资深新闻工作者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