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交响乐团如今扮演雪梨音乐艺术发展的龙头,从一九三六年音乐会仅五百人次听众,到现在八场演奏会超过二十万人,一年有一百五十场以上的表演盛况,乐团在成为雪梨市文化艺术发展的主要表征之余,它也企图作为澳洲音乐在世界舞台的指标。
南半球明珠澳洲雪梨交响乐团
11月5、6日
台北国家音乐厅
世界知名的音乐家古森斯(Eugene Goosens)在一九四六年接手雪梨交响乐团时,曾夸言让乐团跻身世界六大乐团之列。五十年来,澳洲人在自己创作的努力,以及艾德华特、大卫.辛曼等客席指挥领军下,乐团逐渐享负盛名。一九九四年,澳洲政府公开发表宣言,鼓励澳洲人建立自我的国度,这篇宣言暗喩了脱离大英国协的企图。从此雪梨交响乐团被官方指定肩负起音乐外交的使命,乐团对整体音乐发展方向的思考,也转向以关怀本土创作为曲目特质的最大目标。
音乐文化大使
一九三二年对雪梨人而言是很重要的一年,不仅雪梨港桥完成通车,连接中央车站到Wynyard的铁路网也竣工;而雪梨交响乐团也在这一年成军。一群在澳洲国家广播公司工作的音乐家合组乐团,成军之初仅二十四人,他们表演的范畴相当广泛,包括为广播剧配乐和为晚宴伴奏。两年后,在爱尔兰指挥哈帝(Sir H. Harty)到访澳洲时,乐团举行首次正式的音乐会。接著澳洲国家广播公司(ABC)将乐团从原来的二十四人扩编为四十五人,公演时则增加到七十人,成立四年后,乐团开始每年有定期的音乐季。
在战前的一九三〇年代,欧洲政局纷乱,许多顶尖艺术家纷纷转往澳洲寻求发展,如独奏家鲁实斯坦、Bronislaw Huberman等人,而这批音乐菁英的进入不但引入了高品质的表演,也直接间接促进提升澳洲的音乐水平,使澳洲获益不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乐团发展亦受战争波及,欧美艺术家们无法至澳洲演出,再加上男性演奏者被征召,乐团一度有几近半数的团员是女性。乐团在战争期间历经艰难,不但弦难买,新乐器更是难求,乐团甚至为军营里的士兵演奏。一九四六年大战甫结束,拥有八十二位团员的全新雪梨交响乐团再度运作,由古森斯担任指挥,他立下豪语,让雪梨交响乐团名列世界六大乐团。
古森斯的艺术作风为雪梨市的生活添新意,他不仅提倡户外音乐会,同时指挥乐团演奏澳洲第一代音乐家重要作品;而他在一九四八年提出「雪梨必须有歌剧院」的看法,促成了今日雪梨著名地标的兴建,而此一名闻遐迩、外观有如放射扇形的白色建筑,便是雪梨交响乐团目前的所在地。
在古森斯之后,雪梨交响乐团陆续由荷兰音乐家Willem Van Otterloo、第一位澳洲指挥Sir Charles Macker-ras、Stuart Challender掌舵,现在则由艾德华特担任艺术总监及指挥。并在他的率领下,雪梨交响乐团去年展开第一趟欧洲巡回演出,前往伦敦参加音乐节,并在阿姆斯特丹大会堂表演,均获好评。今年,他们安排了亚洲之旅,展现开拓表演领域的雄心。
新旧交融的艺术呈现
澳洲是个外来移民和本土原住民共处的社会,在本土与移民多元文化交融和冲突下,艺术也呈现多样面貌。澳洲学术界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对本土文化内涵论战不休,随著本土年轻创作日趋成熟,艺术界也开始文化本土化的反思运动。由于著眼于宣扬澳洲音乐艺术,本地音乐家的作品便成为雪梨交响乐团不可或缺的曲目,而艺术总监艾德华特更在每场音乐会中安排新创的澳洲音乐家作品。
不久前乐团才灌录澳洲作曲家彼得.史高索普(Peter Sculthorpe)的交响曲。史高瑟普是澳洲当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大地哭喊》经常被欧美乐团演奏。雪梨交响乐团此行来台,除了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二号交响曲》、理查.史特劳斯《英雄的生涯》、拉威尔钢琴协奏曲等较热门的曲目之外,也安排澳洲另一位作曲家葛拉米.柯尼(Graere Koehne)的作品《权力屋》Powerhouse。
澳洲作曲家作品的共同特色是洋溢著丰富的澳洲田野色彩,通常在乐曲里运用不少当地原住民乐音,而旋律强、节奏明显是主要特质。和许多前卫的新音乐喜欢制造繁杂的节奏不同的是,澳洲作曲家倾向将他们的作品在现代作曲技法里融入自然单纯的节奏,乐迷从演奏里听到的是澳洲大地音籁的回响。
雪梨交响乐团如今扮演雪梨音乐艺术发展的龙头,从一九三六年音乐会仅五百人次听众,到现在八场演奏会超过二十万人,一年有一百五十场以上的表演盛况,乐团在成为雪梨市文化艺术发展的主要表征之余,它也企图作为澳洲音乐在世界舞台的指标。
向世界顶极乐团迈进
现任雪梨交响乐团艺术总监艾德华特七〇年代于欧美享有盛名,他曾担任过荷兰爱乐、美国旧金山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擅长浪漫派后期的作曲家作品,如马勒等人。
艾德华特于一九四一年生于阿姆斯特丹,他的父亲是音乐家,经常带著他到各剧院听歌剧。八岁开始学习钢琴,十一岁硏修双簧管,十三岁时,他有了想当指挥家的梦,十九岁那一年,他第一次登上指挥台圆梦。艾德华特的才华早露,在他二十三岁时,他就成为当时指挥纽约爱乐的伯恩斯坦的助理指挥。
由于从小受到歌剧表演的薰陶,艾德华特对于指挥乐团为歌剧伴奏相当在行,一九八五年时,他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演奏华格纳歌剧。此外,他也在今年的萨尔兹堡艺术节中指挥莫札特《费加洛婚礼》。除了歌剧之外,他也对舞剧配乐感到兴趣,他就曾为德国知名编舞家碧娜.鲍许的舞蹈作品《春之祭》配乐指挥。他认为,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在经过鲍许时而狂野,时而温柔的肢体语汇交杂下,别有一番风味。
一九九二年,艾德华特加入雪梨交响乐团,担任指挥及艺术总监。他对团员们要求严谨,但是作风不算保守。乐团成员对他排练时与演奏者交换诠释乐曲或者和团员讨论乐团前景的作法,均表赞赏。许多指挥强调个人风格,但艾德华特并不刻意表现,他说,指挥和乐团在舞台上,不是只在做秀,更重要的是让观众透过听觉享受他们所要享受的乐音,通常他的做法是进入乐曲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后再传达给观众。
在团员们的印象里,他是个很有个性的指挥家,他把乐团的发展当成自己的挑战。作为一个外地来的指挥家,艾德华特对澳洲音乐作品有正面的肯定,他认为,澳洲经过这么多年的欧洲艺术依附,应该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质,而本土音乐作品正可以达到这种目标。从古典乐曲发迹的他,对于澳洲多元文化结合产生的乐曲,他有自己诠释的方式,他说,音乐家们把个人对澳洲风土意象借由音符表达出来,而他的工作便是经由乐团呈现给听众。
文字|王凌莉 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