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的《台湾吿白》就是由老人演员去演自己的故事。(欢喜扮戏团 提供)
台前幕后 台前幕后

口述历史剧场的一个起点

曾以创团作《台湾告白》受邀赴英演出的欢喜扮戏团,今年再推出以口述历史入戏的《台湾吿白(二)》。这次,以及未来,他们还将持续以「口述历史」的经验与故事,来呈现「生命中的琐碎与真实」。

曾以创团作《台湾告白》受邀赴英演出的欢喜扮戏团,今年再推出以口述历史入戏的《台湾吿白(二)》。这次,以及未来,他们还将持续以「口述历史」的经验与故事,来呈现「生命中的琐碎与真实」。

欢喜扮戏团《台湾吿白(二).黑狗兄、黑猫姊游宝岛》

11月5-9日

台北幼狮艺文中心

口述历史近五年来在台湾方兴未艾,从报章杂志中刊载的忆旧故事或书局中成列的以老照片为主的记事,甚至连老歌、老俚语等都可集结成册。

透过回顾台湾近百年(更贴切地说是近五十年)的社会民生百态,似乎可以塡补记忆的哀思。或更应该说,在这块百年内几经政权转移、外来移民的土地上,透过生命经验的纪录,我们有机会重新认定「台湾人」之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

口述历史剧场的英国经验

口述历史在英国行之有年,大致上可分为「当地百姓生活共通史」、及「外来移民族群奋斗史」。前者之主题有「祖母的玩具」、「我们的圣诞节」、「第一个工作」、「回首当年话电影」、「妈,大战期间妳做啥?」等。

后者则是大英国协遗留下来的历史见证,如爱尔兰人过去在英国有「白奴」之称,是白种人里最低的阶层,在爱尔兰族群里自有「爱尔兰裔情结」,又如犹太人因历史缘故群居一起,向心力强,在婚姻关系中又以「母亲为犹太人才算犹太裔」,更为封闭的族群加上一层束缚。

亚裔族群──事实上,英国英语的“Asian”──几乎只是指印度人。印裔族群对英国人和社会是又敬又恨,基本上,印度人的生活哲学、逻辑思考与英国人格格不入,但他们也爱英国社会的制度化、效率化。因此在英国,印度人可谓是极端的两极化:一是「极英国化」,完全忘了自己的源头;一是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传统生活模式中。那少数夹在中间的人,想找到自己的认同点,真是难上加难。

而英国之痛,可以算是那些所谓的西印度人或称加勒比海人。他们不像前三个族群深怀著自己的历史情结,他们已有好几代被「英国化」了,在大战期间大英国协以「祖国需要你」(Your Motherland Needs You.)为由,把这些原来从非洲运到加勒比海群岛的奴工召唤到英国本土。原本打算让这些人做些佣兵、佣工之类的杂役,岂知演变至今,在这讲究彬彬有礼的绅士之邦,他们除了声音大、动作大之外,每年八月在伦敦Notting Hill Gate举行的嘉年华会上便知道他们也声势浩大。

为了满足各个族群的认同追寻之路,英国文化局(Arts Council)鼓励成立以各个族群为主的剧团,称为Commu-nity Theatre,并在各族裔中推派一人驻进文化局成为Director of Commu-nity Theatre。

这里之所以不将以上这些字翻成中文的「社区剧场」,是因为在台湾我们将「民生社区」、「大安社区」等称为社区,而在文建会推展的「社区总体营造」中,我们看到政府花下大多数的钱在做硬体的规画;然而,需要长年的酝酿与累积的软体培养,往往在文化官员要求「参与人数,活动绩效」下,沦为庙会活动。反观英国的Community Thea-tre不是地理名词,而是以人为主、以族群为主的剧团。

英国流转岁月中心(Age Exchange Reminiscence Centre)从一九八四年起,导演潘.史怀蕊(Pam Schweitzer)招募一群专业的年轻演员到各族群拜访年长者,将他们的生命故事记录下来,回到剧场编辑成故事演出。

这种由年轻专业演员演出年长者故事的工作方式,颇符合Age Exchange字义上的精神。到了一九九三年,他们发现这些年长者说故事说得精采极了,其真实性更是令人感动,于是在三月间成立了老人剧团。巧的是,在台湾,一九九三年三月我们也成立了第一个以老人为主的魅登峰剧团。

口述历史「剧本」,都是一则则真实的故事

「口述历史」通常让人误以为是历史课本里的那种历史,其实它是生命中的经验,生活上的一段故事。它不必是「伟大的历史」,它不必是「创新的故事」,它有的只是生活中的琐碎,生命里的真实。

流转岁月中心最近的一出戏是《我的第一份工作》My First Job,描述五、六十年前,当她们(一群老女人)十四岁初中毕业便被认定得出外谋生,有的送牛奶,有的上工厂,有的去人家家里帮佣,有的帮父亲上市场卖菜等等。这些全不是了不起的故事,但她们巨细靡遗地介绍如何找工作、见雇主的心情、工作上的不适及第一次领到薪水花钱给自己买东西的情景。

透过这些小片段,我们得以窥见当年英国的经济、社会状态;透过她们「真人真事」的搬演,我们感受强烈的同理心。他们朴拙的演技以老歌串连,连不懂英语的德国观众也含著眼泪,笑声不断,结尾更报以热烈的掌声。

台湾以口述历史为主的剧场作品,最早可溯自一九九四年在台南首演的《盐巴与味素》。它的主要内容以中年人的感情世界为故事主轴,怀旧的成份不大。严格说来,一九九五年欢喜扮戏团的《台湾吿白─岁月流转50年》才是口述历史剧场的出发。

其中以来自全省各地老艺人的歌声串连出二次大战前后台湾五十年来的变迁,虽然题目很大,但其内容也是由许多生活上的小故事集结而成。一般人,甚至文化中心的承办人员,以为老人剧场的演出只是给老人看的,但我们发现观众群中,有百分之七十五是年轻人,我们只是开发了观众群中的百分之二十五给从来不进剧场的中、老年观众。

而鼓励我们再做下去的,是年轻观众的反应:「我们要多知道这样的老故事」、「我们喜欢这样的鄕土情怀」、「即使其他专业的团体都没有做过如此令我们感动、贴入我们生命深层感情的演出。」年长的观众则因长年被压抑的历史情结得以抒发,而涕泗纵横。

今年,一九九六年八月我们从德国学习到筹划制作「岁月百宝箱」,为口述历史剧场的推广做暖身,希望收集六十岁以上中、老年人的故事,将之装置成「岁月百宝箱」。,除了展览、出版,更要将故事编辑成演出素材。

即将演出的《台湾吿白(二).黑狗兄、黑猫姊游宝岛》,故事以阵头大师吴天罗为主,以他跑江湖卖艺的每个阶段,反映出台湾底层生活在这五十年来的变迁。

在老人剧场上崛起的「老」演员李秀将饰天罗嫂,她将有精采细腻的「老揹少」演出。天罗伯的女儿凤珠、媳妇美珠也会参与演出,亲身演练小时候天罗伯以种土豆的口诀「三步一扭」,来教她们车鼓的情景。

《台湾吿白(三)》将于明年六月演出《台湾的查埔人》,两位「老男人」将在这女权高张、「打倒父权社会」的压力下诉说六十多年来他们如何走过生命。

「生命有限,回顾使我们无限」

我们要做出版品,我们要做录音带,我们要继续推广「岁月百宝箱」,我们要做《台湾吿白》(四)、(五)、(六)...。我们很兴奋地要走更长的路,汪其楣老师曾在电话中吿诉我:「希望你得有心里准备,以前我在美国也带过一群老人演戏,这些年来他们一个个老去。」我知道,我也害怕。

去年十月我们与欧洲老人剧团联盟一起做艺术节演出。今年五月开会,德国团已有三位老人过世,在录影带中那位活泼的希腊女人也在不久前去世。一年多来,我们团员有几位有轻度中风倾向的,有胃病开刀的,有局部癌症开刀的,有脱肠开刀的。

更有一位加入扮戏团一年多的团员,在今年年初被医生宣吿只剩九个月生命的癌症患者蔡益山先生,以「我要和祂拼一下」的决心拒绝开刀,凭著草药及意志力熬了过来。他在《台湾吿白(一)》里随我们巡回演出,《台湾吿白(二)、(三)》里也都有他。做了一辈子电影放映师的蔡先生改行做了「演员」。我给他的功课是:「还有好多事要做,要好好活著!」

我害怕老去,我害怕消逝,我害怕面对无知的死亡而失去活著的勇气,口述历史剧场的工作让我明白生命是有限的,回顾过往的足迹使生命无限。

 

文字|彭雅玲  欢喜扮戏团艺术总监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