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喜扮戲團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民間到機構的銀齡創作光譜
當高齡成為不可避免的常態,從個人以至社會,該如何重新看待老化的可能?而對當前的高齡世代,多在退休後才有時間探索自我,在此情景之下,「藝術」成為了一個有潛力的方式;「銀齡創作」開始進入策展與觀演者的眼界,藉之肯認長者生命價值,連結世代對話,並形塑新的藝術可能。 機構:從樂齡計畫到青銀共創 為回應高齡社會,國家兩廳院自2015年起逐步推動「Outreach樂齡計畫」,藉由講座、體驗活動與工作坊,邀請長者接觸藝術。並於2018年結合共融概念,邀請劇場、聲音、舞蹈等藝術家參與,並推出由13位55歲以上的素人長輩演出的《該我上場!》。進而在2019年與加拿大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反應(Mammalian Diving Reflex)合作,由創作者達倫.多奈爾(Darren ODonnell)重塑搬演《我所經歷的性事》,徵選6位65歲以上素人演員,以性為觸發,在台上談論生命經驗。2022年甫剛結束的演出《Wolves》蘇格蘭巴羅蘭德芭蕾舞團(Barrowland Ballet)台灣青銀共創版,亦在銀齡參與者,集結青年世代參與,共同對話創作。 從工作坊的認識自我、連結他人,到《該我上場!》以演出自我表達展現,更在《我所經歷的性事》聚焦在特定議題,將個人敘事的意涵範疇拉大,以個體故事微縮歷史軸線。2022年的《Wolves》更是進一步挑戰參演者,離開自我敘事,挑戰銀齡表演者的身體。編舞家Natasha Gilmore 長期與混齡族群工作,相信只要有跳舞的慾望,人人皆可站上舞台;而這樣的展演慾望,亦帶領樂齡長輩,體驗不同的生命狀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重現生命歷史 激發社會複音
台灣的熟齡劇場早自一九九○年代發展,知名的有源自台南的魅登峰劇團,與在台北創立的歡喜扮戲團,前者從生活情境出發創作,後者則走口述歷史路線,撐開更寬廣的歷史想像。近年更有原住民劇團聚焦部落長者,透過故事找回族群記憶。這些故事已不單單只是劇場文本,而是社會的複音、異聲,有了這些,這個社會才不會趨向單一價值的社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導演彭雅玲 歐丁劇場裡的「台灣告白」
二○○一年那次去歐丁,演講介紹歡喜扮戲團近年以口述歷史為素材完成的「台灣告白系列」中的女人。我排了五張空椅子,上面貼著我團員的名字。我說完了故事,會後有一位男士過來,「雅玲,你讓我哭了。」 他很仔細地問我歡喜扮戲團的排練經過,每一個過程他都極有興趣,「你可不可以將你們的資料和照片寄給我,我以後寫書的時候想要介紹歡喜扮戲團!」,我心想真是一位用功的記者呀!你是誰? 「我是導演」, 「這裡每一個人都是導演。」 「我是這裡的導演。」這裡?我看他明明像南美洲人, 「你是說哪裡?」 「這裡,這裡的導演」, 「你是誰?」 「我是這裡的獨裁者,這裡的蔣介石,這裡的一切。」 「哦,你是尤金諾.芭芭」。 尤金諾.芭芭二○○二年來台北參加國際藝術節,一下飛機就對台灣的一切政治、社會、教育、文化非常有興趣,顧不得長途飛行的勞累,早上五點到台北,九點便去參觀國立戲曲專科學校。「還是一對一呀!」,芭芭看到劇校的角落胡琴老師陪著學生練唱,他非常感動,「真是最高成本的培訓呀!」。事實上他在一九七○年代曾兩度來台選演員去參加他劇場人類學學校的活動,他對中國的傳統戲曲非常有興趣。 二○○三年歡喜扮戲團再度去歐丁演出創新歌仔戲《千姿百態畫旦角》,演出完畢第一個叫好的是尤金諾.芭芭,他過來熱情地擁抱並在耳邊說:「你讓我哭了!」他到後台給演員熱情的鼓勵,並聯絡丹麥三個藝術學校邀請我們去演出。「我很欣賞中國的傳統戲曲,《千姿百態畫旦角》感動了現代劇場的觀眾。」,芭芭不僅說說而已,他後來到巴黎洽公,還邀我們在巴黎唸書的團員邱芳璇、曹雅嵐餐敘。 歡喜扮戲團兩度去歐丁劇場參加穿越藝術節(Transit),歐丁全體演職員參與接送及一般庶務性工作,可以看出來他們不會把自己捧得高高的,而是真正生活上的性情中人。 經驗交換與教學承傳 經驗交換(barter)在一九七○年代已成為歐丁劇場的一項重要活動,當歐丁與社區或其他劇團相處時,建立關係的一種儀式性步驟;彷如你帶一些青菜蘿蔔去市集交換一些雞蛋牛奶回來一般,他們要交換的是文化,歐丁帶著訓練技巧、街頭表演、即興以及
-
戲劇新訊
客家現代音樂喜劇 《廚房的氣味》
歡喜扮戲團這次推出現代劇場形式的客家現代音樂喜劇《廚房的氣味》,重組各式客家菜餚,請來了山狗大樂團團長、侯孝賢電影《好男好女》的作曲顏志文來教唱,陳揚擔綱音樂設計,以客家傳統音樂創新結合「答嘴鼓」Rap節奏為襯底,並將客家老山歌、山歌子打破傳統的表演方式,與爵士樂、搖滾樂結合。隨著客家音樂與美食互動的節奏,讓我們來看看廚房裡發生了什麼事。 原本不愛吃客家菜的導演彭雅玲,透過團員生命經驗構成的客家故事,瞭解到每道菜背後的情感,而編作出這個關於客家美食及充分發揮客家人惜物愛物精神的劇本。劇情描述一個富家女出嫁時,嫁妝竟然只有一罐罐的鹽漬醬菜,讓她很沒面子,偏偏又嫁到一個全家都得分工種田、養雞鴨的人家,富家女什麼都不會做,而被妯娌謔稱「灶腳下的懶尸妹」廚房裡的懶人婆,一個只吃不做的女人。但接連碰上水災,沖壞聯外道路,富家女教他們換菜,又一年碰上旱災,她想起嫁妝的鹽漬醬菜,開創了一道道開胃又開懷的客家新菜。如同電影《巧克力情人》中女主角創作出各種口味與療效的巧克力,鹽漬醬菜一樣變化出各式佳餚,如:陳年老菜脯,泡熱水可治感冒;乾菜豆燉腐乳有魚香肉絲的美味;蔭冬瓜紅燒菜頭可媲美滷豬肉;福菜三層肉開胃解鬱;冰糖黃豆醬滷冬瓜,口味有如豬蹄膀。 現場會不會讓大家不只「流耳油」,還能流口水呢?令人期待!(田國平)
-
戲劇 發現小劇場的新點子
2004新點子劇展「戰慄」登場
在小劇場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新點子劇展」,每年入選的團隊均可被視為小劇場多元發展的樣貌取樣。今年四個入選兩廳院「新點子劇展」的團體,四個編導都不約而同推出媲美電影恐怖大師希區考克、充滿恐怖氛圍的作品,讓寂靜的實驗劇場,今年掀起詭譎的驚駭風暴。 四齣作品包括國光豫劇隊與現代劇場導演合作,強調取材傳統豫劇,融合現代音樂的聲音劇場《試妻!弒妻!》;重現老藝人丰采,賦予歌仔戲新貌的歡喜扮戲團《看不見的朋友》;河床劇團郭文泰以意象風格再現二十世紀劇場大師心靈的《羅伯.威爾森的生平時代》;以及王墨林取材自民國八十八年沸騰一時的社會新聞而創作的《軍史館殺人事件》。
-
現象‧現場
一切祇因身為女人
堅持「所有的女人都應該表達自己獨特的主張」,拒絕模擬父權與男性社會的思想,是「瑪格蓮娜國際劇場聯盟計畫」的聯盟理念。台灣的女性從甘願當個家庭主婦,到走出廚房之後,似乎都不再談女性議題。身為劇場創作者,究竟生活上如何自覺自己是個女人,又該以什麼樣的眼光來創作?
-
台前幕後
堅持我的選擇!
今年歡喜扮戲團申請到的經費只有預期的三分之一,各項收入加總是去年的一半。抱著「千山我獨行」的傲氣和堅持,彭雅玲絶不停下腳步,更對外界的褒貶看得輕淡;不在乎外人給的價値評斷,也不管有沒有鼓掌喝采,這些對彭雅玲來說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彭雅玲說:「因為我就是要這樣做」。
-
回想與回響 Echo
以劇場書寫歷史的人
台灣客家的歷史命運,到底根基於抽象的客家槪念,還是客家人在歷史現場的切身記憶呢?歡喜扮的大多數演員已經用他們的身體、他們的語言和他們的記憶,替客家台灣史寫出了一部活生生的歷史,至於教科書上面的歷史,就讓他們留在劇場之外吧。
-
即將上場
歡喜扮戲團演出《我們在這裡》
歡喜扮戲團的「台灣告白系列」繼福佬及外省族群後今年進行客家口述歷史演出,導演彭雅玲為了這齣戲,六年來斷斷續續以看電視、聽廣播的方式學習客家話,並且密集尋訪各鳳林、新竹、美濃等客家聚落做田野觀察。故事從「出走的客家人」在大都會求生存開始,《我們在這裡》是隱身都會中客家族群的尋根之旅,透過尋找族群認同中發現自我認同之路。
-
九二一文化震撼系列報導
歡喜陪伴.遊戲取暖
口述歷史劇團「歡喜扮戲團」從今年初開始在南投草屯展開了長期的工作計畫,藉由對年長者的陪伴聆聽,與針對國小學童設計的戲劇治療,期盼幫災民走出創傷的陰影。
-
台前幕後
讓台灣査埔人獻「聲」
歡喜扮戲團將繼續以口述歷史的方式,推出《台灣告白㈢──台灣査埔人的故事》,希望讓沈默的台灣男人發聲,說出他們的心聲。
-
台前幕後
口述歷史劇場的一個起點
曾以創團作《台灣告白》受邀赴英演出的歡喜扮戲團,今年再推出以口述歷史入戲的《台灣吿白(二)》。這次,以及未來,他們還將持續以「口述歷史」的經驗與故事,來呈現「生命中的瑣碎與眞實」。
-
台前幕後
他們的脚印
人的脚掌是全身穴道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同時,那兒也是人體最敏感的位置。歡喜扮戲團在對六十歲以上的團員做訓練的同時,也對團員的脚部做特殊的按摩和精神上的分享。在分享和訓練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許多我們早已忽略很久的「秘密」。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釀一杯舞台藝術醇酒
「老」代表著智慧的光華。但一具頹敗的身軀在現實的表演舞台上,是經不起時間巨輪的挑戰──聲樂家、舞蹈家們必須在無法保持「高度」時警覺地退下來;演員們必須隨著漸駝的身體,作好「轉型」的準備──不同領域的表演藝術家如何看待「老」這個命題? 今年,從年初七十高齡的舞蹈家李彩娥巡迴全省演出、到年中的資深編導、學者姚一葦自編自導《重新開始》,乃至於年末老人劇團《歡喜扮戲團》赴英演出,都顯示出了國內老人表演工作者的活躍與風采。 我們提出這項觀察,並以不同角度探討、報導、分享資深或「老」表演藝術工作者的舞台經驗。希望能爲向來年輕的台灣表演舞台釀一杯生命醇酒。
-
特別企畫 Feature
動人而眞實的表演 記第一屆國際老人戲劇節
「第一屆國際老人戲劇節」從十月十九日至二十四日在英國倫敦舉行。這個爲了紀念二次大戰終戰五十週年而舉行的戲劇節,邀請了來自台灣等八國十個老人劇團來參加演出。這次戲劇節中所呈現的「由老人演出自己的故事」的質感、與節目本身及背後的意義一樣動人而眞實。
-
台前幕後
阿公阿媽的舞團 歡喜扮戲團
由一批五十五歲以上老人所組成的「歡喜扮戲團」,十月份,即將在台北演完他們創團作品之後,赴倫敦公演。結合民間藝人與老人的這個新團體,正要在台灣和國際舞台上呈現另一種「純眞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