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有众星与明月,观众席有大众欢畅的爆笑与专业人士难掩的局促不安,三方相映,依旧是那么尶尬。
近年未推出新戏的明华园,终于在今年九月间,于国家戏剧院亮出新作《燕云十六州》。依旧是几近满座的票房,依旧是笑声连连的群众反应,依旧是显然卖力的演出,舞台上有众星与明月,观众席有大众欢畅的爆笑与专业人士难掩的局促不安,三方相映,依旧是那么尴尬。
尝试去理解这种尴尬本身,也是挺尴尬的,因为,我很快地发现自己所面临的不协调感,原来是出自于一个关于舞台的、关于剧场的、关于歌仔戏很基本的要求:我走进剧院,是为了看一场歌仔戏的表演,而大部分塞满了观众席的兴奋群众,走进剧院可能是为了某种类似「消费品牌」的需求,消费某种艺文活动,被视为台湾最有「代表性」的明华园show成了这种艺文消费中的最佳选择(best choice)。
音乐的量变未带来质变
其实我并不在乎到底观众们因何目的而来,也早已不思考诸如「明华园的戏算不算是歌仔戏」之类的过时问题,只是,在瘫软于狂情的观众之中的同时,心里却忍不住地想:这一次的音乐加了味,服装也变了色,大家到底有没有看出来?我突发奇想地假设,倘若这一场演出所有的音乐都改变用法,不需演员配唱而纯粹衬底营造气氛,所有的唱词都改为口语吟诵,观众们是否会察觉这样的变化?还是「有就好」──有演出就好,有声音就好,有布景就好,有穿衣服就好,甚至,有人站在台上说笑话就一切ok了?
熟悉明华园歌仔戏的观众,必定能察觉这次他们在《燕云十六州》中所做的努力。其中,最明显的是音乐部分。山风(江松民)先生的编曲与编腔,延续芗剧音乐剧的风格,虽然没有太多的变化,但这种风格的音乐与人声表现,在明华园历年的作品中,确是一大突破,不但改善了传统歌仔戏以歌调、串仔音乐作串联的不整体感,也提高了台语唱念中八声呼法与变调在音乐中的协调性,透过大幅扩充的唱段,改变了该团一向「白多唱少」的遗憾,这是很可喜的改变。
然而,令人难过的是,这种「量变」似乎未带来太多的「质变」。当唱段增多且变长,后场在配器与旋律上均有突破之时,却使得人声──戏曲离不开的唱工──相对地显弱,不但音不准,节奏上也常有参差不齐的现象,不论主、配角或是幕后配唱,均有搭不上音乐的问题,这也许是排练不足的缺憾。
另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是演员普遍地「无丹田」,好的演唱者一开口,就能使舞台生辉,令观赏者沈醉于优美而富有情感的唱段中,而功底不够深厚的戏曲演员,却会在开口的同时导致舞台空洞化,观众听而不闻,徒留眼下华丽的舞台及人物的身形,后场吃掉人声,形成舞台上相当大的落差。
此外,服装也是本次制作较特殊的一环。有别于以往传统歌仔戏采用的明式戏服,或明华园过去的亮片古装,走的是较为灰暗的褐色、赭红、灰、土黄、宝蓝等色,基本上属暗沈的色调,用于被欺压的百姓身上颇为贴切,然而诸如辽帝、辽后等一国之尊,他(她)们的服装就显得太寒酸了,造型也颇诡异,不知是否专为凸显其丑角身份而设?但当他们与男主角耶律靑龙同台时,便有些儿尴尬产生了,似乎他才是一国之尊,因为人物扮饰的亮度差别甚大。
「笑料笑料啦!」
看完戏之后,我随意与现场观众漫聊:「阿桑,你敢看有即出戏底做啥?」她们听了,竟然面露羞赧地说:「看是看无啥有啦,就是皇帝底找囝啊,笑料笑料啦!」这其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即整出戏到底在演什么?演得如何?
为了避免换景拖掉太多时间,这出戏的顺场方式做了精心的安排,全场以中隔幕来换景而不中断演出,値得鼓励与学习,但是能否让观众也在这种安排中随之切换时空,改变情绪,恐怕还需要更细致的桥段设计,因为观众看一出新戏的心态是很单纯(naïve)的,笑点一个接著一个,却不知中间的联接物是什么,情绪上便会很怪异,跳来跳去的,过去明华园演神怪戏或笑闹短剧,这样的问题较不明显,当历史题材复合现代感十足的笑料一同呈现时,加上快速的时空转换(顺场方式),尝试去理解剧情逻辑的人,可能就要「雾刹刹」了,如此,何能入情?舍弃了一向最有卖点的丑角之后,明华园的《燕云十六州》有了更多引发观众共鸣的空间,相信再经修改,这出戏应该会出现更动人的情态。
更値得深思的一点,是剧团成长的问题,我指的不是在每次新作中聘请了哪些技术部门的专业人才等的外部成长,而是剧团内部对戏曲艺术深层的认识,进而与支持的群众一同成长。一个即将分娩的妇人,气定神闲地出场并与对手演员对话,然后突然肚子剧痛,此时众人方知「哦!原来她是孕妇!」;野地里,将军心脏病发作,军师端一碗汤药出来与他边谈边喝,仿佛是露营一般;年轻演员在台上大跳吉鲁巴,这在路边歌舞秀是常看见,却不见容于人心,何况他们的舞步实在不怎么样。这些排戏时想当然尔的处理,剧团成员及忠实观众均应有指正的能力。
明华园有台湾歌仔戏界超级的资源,不论在内部凝聚力、观众支持度及政府机构的靑睐等方面,都没有任何团体堪可比拟,我也深信,他们与大部分剧团一样,希望每次出击都能是引人共鸣的表演(performane),而非过眼即忘的show。堪称龙头老大的明华园在累积了足以拒绝一千万补助的实力后,努力提升剧团内部演员的表演功力、剧本的逻辑致密度与导演再创作的能力,以之渐次提高支持群众的品味,有魄力,也要有实力,才能确保地位之不坠。
文字|刘秀庭 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