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乐器与演奏者间正常关系的演出。(许斌 摄)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

声音的侦察者

基隆国际现代音乐节最具话题性的「圆三重奏」,这次带来全然不同的戏剧音乐语汇,不仅打破乐器与演奏者间的正常关系,更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基隆国际现代音乐节最具话题性的「圆三重奏」,这次带来全然不同的戏剧音乐语汇,不仅打破乐器与演奏者间的正常关系,更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由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所承办「一九九七基隆现代音乐节」,已于六月三十日圆满落幕,在这次活动中,主办单位总共安排了九场音乐演出,其中,最具话题性的,大概就要算是由法国「圆三重奏」所带来的戏剧音乐。

全然不同的戏剧音乐语汇

谈到戏剧音乐,在国内一般观众的心中,先入为主的印象,大概就是这两年在媒体上被人炒得又热又红的《歌剧魅影》、《猫》、《悲惨世界》……等等百老的音乐剧。在这个范围下,所谓的戏剧音乐,大概就是优美的音乐,加上戏剧手法与效果,结合出一种更炫丽丰富的表演形态。这就好比画家在画布上铺涂不同的色彩,使整块画布显得缤纷又多彩。但在五月二十二日基隆国际现代音乐节中,法国的「圆三重奏」却带来了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戏剧音乐语汇。

国内熟悉法国戏剧音乐艺术的观众朋友们,可能都曾耳闻过「圆三重奏」的名号,这个团体是由三位性格截然不同,但对戏剧音乐有著同样狂热的打击乐家所组成的。一九七四年三位先后由巴黎国家音乐院打击乐组以优异成绩毕业的音乐家:威利.高其雅、强、皮耶.图埃、佳斯栋.席勒维斯特,为了追求一种全新的音乐表现手法,开始结合在一起,共同实验打击乐与戏剧音乐的可能性。一路走来,至今已有二十二个年头了,并已成为国际上极富声望的戏剧音乐代表团体。

突破传统音乐表现限制

这次「圆三重奏」来台演出,所使用的道具相较一般戏剧音乐演出,其实并不会特别多,服装更是相当简单,三位「男主角」的外观并未多加修饰、也不特别俊美,但是,从他们的演出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幽默、但极具实验与顚覆性的企图,并感受到了新颖的音乐语言。「圆三重奏」所带来的戏剧音乐,不只是音乐与戏剧相加的结果,而是透过了戏剧概念的融入,来突破传统音乐表现上的限制,实验声音更多的意义与可能性,正如同其中一首曲目的标题,这三位音乐家正像是敏锐细密的「声音的侦察者」。他们的作法若以色彩来比喩,这场音乐会已不再只是在画布里绘上「音乐」、「戏剧」等不同颜色,而是透过了剧本、作曲家、演奏家与新的观念的相互融合,混合调配出一种全然新鲜,不同于传统的声音色彩。

三位演奏家总共带来了四首乐曲,分别是上半场的〈手与手的交战〉、〈独声者之书〉、〈声音的侦察者〉,以及下半场乔治.巴提斯特的幻想剧Jules Verne。

打破乐器与演奏者间正常关系

我个人相当喜欢上半场的〈声音的侦察者〉。三位演奏者一字排开,每个人面前都是模样相同的一只大鼓,他们以手拍击鼓面,让中东手鼓的鼓法,为西洋大鼓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声音表现。而在敲击的手势中,他们让「敲击→乐器发出声音」不再成为理所当然的过程,(演奏者在同样的拍击过程中,乐器时而有声时而无声),完全打破了一般人心中,乐器与演奏者间习以为常的关系。而自其中一个乐段开始,演奏者虽然不断敲击鼓面,乐器却始终无法发出声音,这种违反思考逻辑所产生的寂静,开始为演奏者带来不安、焦燥甚至愤怒,进而从中变化出不同的情绪表达,让声音、寂静与肢体运动间,形成了对话与戏剧的效果。

感觉上,这支曲子的演出,就好像圆三重奏对自己「戏剧音乐」想法的剖面,其中三方面的尝试,正是他们形成戏剧音乐概念的重要步骤与轨迹:1.技巧语言的移植转换、2.声音、乐器与演奏者三方关系的重新思考、3.经由三方互动引发音乐中的戏剧动机。这种全新的尝试,一开始让全场观众相当错愕,并抛出一堆问号「怎么会这样?」、「为什么这样?」……,逐渐的,由错愕的情緖中,有人开始感染到演奏者的情绪,开始有发笑、同情、兴奋、好玩……等等不同的反应,一个简单的戏剧音乐雏形于是成型,观众也开始反思到,原来声音表达的意义并不只单独存在于所发出的声音上,「过程」有它的意涵,「无声」也更是某种讯号。在这首〈声音的侦察者〉中,圆三重奏成功的以戏剧音乐的手法,幽默的对旧有的音乐演出概念,提出了顚覆与挑战。

以不同材质音色象征不同旅程

下半场的演出,是这次的重头戏:乔治.巴提斯特的幻想剧Jules Verne。这出充满了幻想与隐喩手法的作品,是由义大利作曲家乔治.巴提斯特特别为圆三重奏所量身打造的。故事的主要架构源自于《环游世界八十天》的作者Jules Verne的三部探险小说:《地心之旅》、《海底两万哩》以及《乘轻气球五周》。而三位演奏家则象征三本书中的主角,分别扮演著教授、船长与医生三个不同的角色,同时并隐喩了大地、海洋与天空。他们的旅行是从世界的中心开始,由地心经过海洋的深渊,然后乘坐轻气球来结束旅程。全戏以旅行为主题,事实上却也是作者乔治.巴提斯特自己内心世界的影射。剧中,三位主角的对话不断的涌现了有关「生命」、「死亡」、「爱」与「母亲」的议题,并从中抛出了许多不同的感觉与疑问,却没有对其中任何一问题留下答案,甚至完全不去寻找答案,这样的手法,或许并非一般人习惯的戏剧进行方式,但反而为表演者与观众留下了更多想像与思考的空间。

在声音的表现上,作者用不同材质的音色,有趣的象征了三位探险家在不同境域的旅程。在地底的旅行中,他们以脚掌或鞋子磨擦碎石、以砖头石块互相敲击磨擦来代表大地的声音,在海底的航行中,船长仅著一条游泳裤,站在水缸中,以脚拍打水花,并用木琴流畅的音色、铁珠滚动于木箱中的声响来隐喩水底的旅行,当探险来到空中时,飞行于舞台上的小热气球,在对空吹鸣的喇叭声中摇摇荡荡。音乐在这里的角色,虽然没有以旋律来铺陈故事或引导剧情,但却借由各种不同的音色表情,成了引领观众进入想像世界的魔棒,极具趣味。

不设防地加入自己想像的欣赏

然而,对于一个习惯于合理解释、联贯性剧情的现代人而言,这出Jules Verne仍是抽象而不易理解的,再加上语言的隔阂,以及临时萤幕部分无法配合,更使得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似乎失去了某种安全感。但正如饰演船长的佳斯栋.席勒维斯特所说,「在法国,大家听得懂演员的台辞,但往往对剧情感到更加困惑,……或许自心灵中直接的感觉整个视觉画面的音乐,不设防地加入自己的想像,反而是一种最好的欣赏方法」。

其实在整场演出中,相对于许多大人观众的全神贯注,但眉头深锁;很多小朋友反而表现出了完全兴奋与快乐的神情。在章鱼和潜水夫游上舞台、在船长卧于水缸中像鱼一般自在优游时,小朋友不时发出惊叹与羡慕的声音,甚至当飞在空中的热气球依著剧情「坠落至谷依那瀑布」的霎那间,现场一位小朋友对破灭的热气球忽然放声大哭,这些反应让全场的大人观众在莞尔一笑的同时,也不禁感到,小朋友这种纯真的情感和活泼自由的想像力,或许比我们这些头脑复杂的大人更能在欣赏的同时,与这部作品有了亲切的对话。也难怪法国某地方的教育主管单位,要将这出Jules Verne列为该地区国小艺术教材的教本,整个学期,小朋友阅读Jules Verne的多部探险小说、讨论乔治.巴提斯特的剧本,再就剧中的每一个元素、动机与表现手法详细了解,最后便是欣赏该剧的演出,如此活泼生动的艺术教育课程,实在该从小音乐与美术教育仅只聊备一格的台湾孩子们羡慕不已。

 

文字|刘家瑜 音乐文字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