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栗卓兰高中话剧社在展演时,自己命名为「疯狂剧场」。(纸风车剧坊 提供)
现象视察 现象视察

深埋一颗爱戏的种子

八十五年由文建会发动、吴静吉博士领航、纸风车剧坊主驶的靑少年戏剧教育列车,绕遍台湾一周后,今年准备再次巡弋。超越去年活动的实验色彩,今年将更精细地规划,开发属于靑少年的戏剧语汇和表现空间。

八十五年由文建会发动、吴静吉博士领航、纸风车剧坊主驶的靑少年戏剧教育列车,绕遍台湾一周后,今年准备再次巡弋。超越去年活动的实验色彩,今年将更精细地规划,开发属于靑少年的戏剧语汇和表现空间。

86年「靑少年戏剧推广计划」活动时间表

86年6月〜8月

专业戏剧指导人材集训

86年9月〜87年1月

戏剧示例讲座名人开讲活动

87年1月〜2月

编导硏习会

87年3月〜5月

联合展演

让少年仔「嬉习喜戏」

艺术教育在台湾校园的体制下的贫血情况已不是朝夕之事。整个艺术环境的病失,使得我们的「少年仔」纵使有心、有兴趣,要如何接触学习艺术领域的知识与赏析呢?八十五年由文建会发动、吴静吉博士领航,纸风车主驶的「靑少年戏剧推广计划」列车,巡遍全省,在十五个县市三十所高中职派驻专业人材指导六个月,另有十三位名人分别停留这三十个驿站演讲、示范,暑假时列车还载著多位校长老师开上阳明山,由吴静吉、李国修等人亲自授课,又疯又累地玩了五天戏。

今年推广计划进入第二届,六月至八月为筹备期。驻校专业戏剧人材由第一届的公开甄选改为推荐与邀请,保留去年八所参与学校继续合作,另外再公开征选十二所学校(包含一般及特教学校),同样地在经过六个月的社团指导后,推出联合展演。不同的是这一届的教师编导硏习营改在寒假,整个活动在明年五月进入尾声。

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

在这第一届活动结束、第二届计划正要开始的当口,虽说不上有什么完整的检视,但是主办者、执行者、驻校专业人材、靑少年参与者都有不同的心得与识见。

纸风车剧坊执行长李永丰说:「我们要做的是戏剧教育!」戏剧教育并不像三民主义一样,负有统一中国的重责大任,戏剧教育就只是戏剧的学习,学习如何做一出戏,学习如何把一出戏从零到有地具体呈现在舞台上,学习如何与各个不同的部门配合来完成共同的艺术成就,学习如何欣赏一出好的戏剧演出,也学习戏剧和生活的关系。也就是说,戏剧教育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戏剧教育成果的累积,并不在一两出戏演出的好坏,重要的是这群靑少年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什么?透过戏剧的学习,他们是不是更了解自己?在团体合作(team work)之中,他们是不是更能透视自我的定位,以及人我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戏剧的演出,他们是不是更能淸楚地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借由戏剧各个实验的可能,是不是因此促成靑少年更自发性地去开发生活中各个不同的面向?因此,戏剧教育之于靑少年,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是另一个有别于制式教育的空间,为他们打开的是生活的另一扇视窗。

更精细的活动规划

有了第一年的活动经验和成果累积,纸风车团长任建诚指出,今年的靑少年戏剧推广活动,更著重于人力和资源的规划,以及资料的整合与汇编。相较于第一届的实验性质,第二届的活动计划将朝更精细的方向运作。所以,这次的活动有三个主要的拓展方向:一为结合地方资源扩大效益;二为全面考量学校的配合意愿,加强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互动,确实做到向下扎根培养戏剧人才;三为借由联合展演的举办,协助靑少年更自发性地以自身的经验和想法出发,开发属于靑少年的戏剧语汇和表现空间,并且借由这个过程,学习团体合作的重要性。

但是,相对的,第二年的计划也有三个困难等著去进一步克服,李永丰进一步指出这三个问题包括:学校的认同度不够、戏剧专业人才的素质不齐,以及一般人对靑少年戏剧活动的认知不足。

综观而言,经过一年的经验累积,第二届的「靑少年戏剧推广计划」有两个特色,第一个特色为横切面的扩展──开阔戏剧活动的空间,加入特殊教育的学校(包括启聪、启明、启智以及体育);第二个特色为纵向面的挖掘──深入硏究戏剧教育的各种可能性,继续向下扎根。

今年重点辅导的学校特别加入了特殊教育的学校,对于这一点,两届活动的计划主持人吴静吉指出,做这样的安排,有它基本的考量和出发点:

一.这群特殊教育的学生也有同样的权利参与戏剧活动,但是他们可能一直没有机会真正去接触戏剧的活动,借由这个计划的实行,可以主动的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一般都具有相当丰富而特殊的成长经验,値得去开发为戏剧的表演素材。

三.戏剧本身可以作为辅导与教育的工具,学习戏剧技巧,可以帮助他们增长生活和知识的领域,是另一种学习的方式。

四.视听觉障碍的学生,通常其他知觉会相对的更为敏锐,戏剧演出活动可以适度地引导他们做内在的比较,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家长和一般人更了解他们。

五.透过团体的活动,学生之间彼此互相支援,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吴静吉进一步指出,就剧场的观点而言,一般正常人的经验都太接近,容易形成一种制式典范,不太容易突破,和受特殊教育的人接触后,更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的互动关系,不但能提升创作上的丰富性,对人也会有一定的尊重。

 

特约采访|郭佩霖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