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琴,这个一直与魔法、天使、仙女离不开的乐器,在音乐史上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几千年来伴随著世界各地的人类,为世界音乐文化带来更丰富的变化。尽管乐器结构与演出风格因人、地而异,这种从天而降的音乐,总是极受欢迎。
「他弹奏著竖琴,所有的鬼神都被感动得凝神静听……可怕的复仇女神首度泪沾衣襟,黑底斯的主宰者和皇后沈浸在倾听中……。」这是自古以来一直吸引著无数艺术创作者的希腊神话《奥菲尔和尤莉迪西》Orfeo et Euridice的一幕,当奥菲尔用他那具有魔力的竖琴弹奏出一段段动人心弦的曲调时,世界似乎停止了转动,他的琴声控制了一切……。
竖琴,这个一直与魔法、天使、仙女离不开的乐器,在音乐史上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在旧约圣经中也曾提到竖琴达四十二次之多。〈撒母耳记.上篇〉记载的少年音乐家大卫藉著弹竖琴医治当时以色列王扫罗的精神疾病便是一段相当精采的纪录。
竖琴的「原形」与结构分类
从结构上来说,竖琴必须具有三个基本元件:共鸣体、琴颈及琴弦。根据乐器学家洪堡斯托和萨克斯(Hornbostel & Sachs)的分类系统,有框架式及开放式两种。框架式竖琴有一个圆柱型的支架(即琴柱)将共鸣体(琴体)及琴颈连接起来,大部分的欧洲竖琴属于这一类,最具代表的是目前管弦乐团中所使用的踏板竖琴及爱尔兰竖琴。开放式所指的则是那些没有琴柱的竖琴,大致而言,除了欧洲体系的竖琴外,非洲及缅甸的竖琴都可归在这类。
另外,洪一萨氏根据琴颈与琴体间的角度将开放式竖琴再细分为弓形及角形两种。琴颈与琴体间呈弯曲状的是弓形,琴颈与琴体间具有明显角度的则是角形竖琴。
远古时期的竖琴均为开放式,有弓形及角形两种,具多种不同的尺寸及演奏姿势。目前发现最早的竖琴遗迹是在西元前二千五百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乌尔(Ur)王朝的皇室墓地中,这些大小不一的竖琴有船体状的琴体,琴弦最多为六条。在印度文化中曾于西元前二世纪及西元一千年左右的雕塑作品看到类似的竖琴。埃及文化在古王国到新王国时期也可见到此种开放式弓形竖琴。
往「四方」分布
竖琴的分布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中心,有四个不同的方向:⑴往西经埃及到非洲。⑵从波斯、阿拉伯地区经土耳其到古希腊、罗马。⑶西元前二世纪左右到达中亚和印度,再传至东南亚大陆,以缅甸及它邻近地区为代表。⑷经由丝路,约在汉朝(西元前二百年到西元二百年间)到达中国,并在九世纪后传到韩国及日本(注1)。
以下将就竖琴在非洲、欧洲、美洲及亚洲四个不同文化的发展及其个别具有的特色作一个简介。
非洲
在西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埃及墓壁画中常见得到一种神殿竖琴在仪式或一些具有宗教意义的场合中出现。竖琴在当时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这种具功能性的表演里可见一般。这种竖琴属于开放式,除了三个基本元件外,还多了一个琴弦支撑物(如图,西非的竖琴可拉(Kora))它的音色与多数非洲乐器一般具有嗡嗡响的效果,是非洲音乐的特色之一。
在目前的非洲,从东北部的查德共和国(Chad),乌干达(Uganda)到西边的茅利塔尼亚(Mauritania)及赤道以北地区将近有五十个部落仍保有这种传统乐器。在这些部落里,弹奏竖琴及乐器本身都具有极丰富的象征意义。竖琴家通常必须兼具历史学家,系谱学家及类似祭司的功能,对酋长来说,竖琴家的地位大概可以与总统的国策顾问相提并论。
在仪式或宗教的公众场合中,竖琴家通常自弹自唱,歌词内容相当广泛,多为历史事件的记录或英雄人物的颂赞等等。有时他们还会在正式开唱前先给自己来上一段歌功颂德般的自我介绍,好让大家知道他的伟大事迹。这种演出相当讲究即兴创作,演奏者常会因为现场气氛、听众的反应及歌词重要性而作适当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与台湾民间歌唱家的「念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値得一提的是,竖琴家在间奏乐段时会唱出一些没有意义的音节,模仿竖琴的音色,有时还拍打琴身制造出打击乐的效果,增加音乐的趣味性。
欧洲
美索不达米亚的竖琴到欧洲之后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改变,即在原来的开放式角形竖琴加上第三边,成为一个闭锁三角形,所有的弦都被关在一个框架里,亦即洪一萨分类中的框架式竖琴。虽然早在西元前四、五世纪时的希腊花瓶装饰中常见此种竖琴形象,但现存最古老的欧洲竖琴却迟至西元十四世纪才在爱尔兰及法国等地被发现。
中古时期的威尔斯(Welsh)曾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一个绅士必随身携带的三件物品是竖琴、斗篷及他的棋盘;一个普通男人不能少的三样东西则是精明能干的老婆、椅垫及一把音准的竖琴。这可能只是个玩笑,但从中也不难发现竖琴在当时已是一个相当受重视的乐器。
爱尔兰则是另一个热爱竖琴的民族。竖琴家和非洲部落的一样,往往是国王的贴身顾问,举凡战前的商讨,战时为军队加油打气及战后为英雄人物的讴歌,都少不了竖琴家的参与。曾有一位爱尔兰王大卫更以圣经中的大卫王自比,选择竖琴作为自己的标志,甚至爱尔兰人的硬币也一直使用竖琴作为徽号。来自爱尔兰的「酋长」合唱团(the Chieftan)长久以来为保存及发扬爱尔兰民间音乐不遗余力,在目前古典及流行音乐里均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编制里是绝对少不了一把传统爱尔兰竖琴。
爱尔兰竖琴通常有二十四到三十四条弦,琴颈上有一个手动的机械装置可以缩短琴弦,作变化音高之用。到文艺复兴后期,由于调音困难,不易作半音变化,而有改良的双排弦及三排弦竖琴出现以补原来爱尔兰竖琴所缺。十六世纪义大利音乐学家伽利略(Vincenzo Galilei)曾在他的《古代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对话》Dialog della Musica antica e della moderna一文中谈到双排弦竖琴,并提及蒙台威尔第(Monteverdi)的歌剧《奥菲尔》中所使用的就是这种琴。
而踏板竖琴则是西元一七二〇年,德国人霍克布洛克(Jakob Hochbruck-er)发明一种装置,他在全音阶中的每个音装上踏板,一共有七个。这些踏板分别连接及控制一个钩子,可以将弦缩短,升高半音。此后,竖琴便能演奏出不同的调。韩德尔、莫札特及葛路克均曾为这种竖琴写过曲子。
到了一八一一年,艾拉尔德(Sebas-tine Erard)发明双重装置,使竖琴每根弦能藉踏板的高、低两种位置变化弹出自然音、升半音及降半音,如此一来,更能方便转调,竖琴于是成为正式的现代乐器,也因此广受十九世纪浪漫乐派作曲家的靑睐,在许多管弦乐作品,歌剧、室内乐或独奏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法国作曲家白辽士(Berlioz)在他的幻想交响曲Symphonie Fanstasti-que中为竖琴写了两个声部,并要求用六台同时演出达到他要的效果。另外,又如钢琴大师李斯特,因受到这种竖琴音色的影响而作出许多模仿竖琴特殊技巧及效果的钢琴作品。
拉丁美洲
早在十六世纪,西班牙征服美洲大陆的同时,竖琴就被带入安地斯山脉诸地,稍后的殖民潮及一波波的宣教活动更加深了这个乐器与拉丁美洲各民族的关系,使其成为四百多年来安地斯山脉原位民跨越现代国界的传统乐器。
虽然源自西班牙,和欧洲竖琴一样属于框架式角形,但在结构上,拉丁美洲的竖琴与欧式竖琴仍有些差异。较大型的巴拉圭竖琴外形细长,琴颈弯曲,有三十二到四十条弦,具五个八度宽的音域。声音经由琴体一旁的圆孔传散出来。独奏时演出者采坐姿,与其他乐器合奏时则采站立姿势。另一种外形较小的是流行在厄瓜多尔北部山区的小竖琴,因在尹巴布拉省(Imbabura)较常见,所以也称为尹巴布拉竖琴。它的琴柱较短且笔直,底部有二支脚,琴体是一个又宽又深的弓状音箱,通常有十七到二十八条弦,音域为三个半的八度。
除了独奏外,拉丁美洲竖琴也在安地斯乐团(Andean Ensemble)里与其他乐器搭配。其编制为:笛或排箫,吉他和恰兰哥(Charango),以及鼓和其他节奏乐器。目前这种组合已从山上部落流行到外国各地,除了美国街头外,法国的巴黎也是安有斯乐团活动的重镇之一。
另外,値得一提的是,和许多原始部落一样,拉丁美洲原住民也相信音乐具有神奇的力量,所以在各种仪式、祭典中,音乐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其中,由于厄瓜多尔高山部落生活物质的不足及医疗水准不够,新生儿的夭折率相当高。在这些地区,当婴儿去世时,常会有一种由竖琴独奏,亲友们随著乐音绕著死去的婴儿起舞,试图要将他叫醒的仪式。「瓦卡冲」(Vacacion)就是这种仪式所用的音乐,它的特色在于利用竖琴制造出打击乐般的音乐,以达到惊吓的效果。
北美洲
随著移民潮的来到,欧洲民间音乐渐渐在北美洲生根,各个民族努力地保存他们原有的音乐文化,竖琴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亦得到相当的发展。
虽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美国竖琴的多样性比起其他地区却丝毫不逊色,不管是古典音乐中的踏板竖琴或是传统爱尔兰竖琴。各式各样的竖琴协会纷纷出现,举凡制造乐器、曲目硏究、演奏风格探讨等等都是这些协会重视的主题,不管是专家或只是玩票性的业余人士无不为自己的协会投入一番心血。北伊利诺大学音乐院教授普莱斯(Dr. Ron Price)与他的太太组成的民谣竖琴二重奏(Just Folk)便是一个例子。他们利用竖琴与棰击刀丝玛琴(hammer-ed dulciner),有时加入小提琴、吉他及低音大提琴的组合演奏世界民谣,非常受欢迎,经常应邀到全美各地演出。由于对「儿童神经」发展及「神经心理学」有专门的硏究,普莱斯还创立了「竖琴医疗协会」(The Healing Harp Soci-ety),利用弹奏竖琴达到放松人们的心理及生理状况,目前有会员达二百五十人之多。
亚洲
缅甸是目前亚洲唯一保有开放式弓形竖琴的地区。这种叫作Saung-gauk(中译「总稿桥」,见《大淸会典图》卷三十六)的竖琴,因其弯曲的琴颈而得此名一弯琴。它有一个船状的琴体,通常在宫廷中的较华丽,有十四条弦;流行于北部山区的则较为粗糙,只有五到七条丝或竹皮弦。
竖琴在缅甸是一个相当重要且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竖琴音乐更是缅甸古典音乐的基础。演奏竖琴的人常被称作「天上的音乐家」,这和西方世界将竖琴与天使、仙女的联想不谋而合。另外,关于船形琴体上三个称为「天女孔」的小孔还有个可爱的传说:当年技术高超的哥地亚琴师及其门徒举行比赛时,每弹完一曲即去掉一条弦,最后并拍打琴体,天女乃穿孔而出舞……故事结局如何虽无法得知,但也足以见到竖琴在缅甸人心中崇高的地位。
在演奏型式方面,除了独奏外,它还有为声乐伴奏及与其他乐器合奏的可能。马哈吉塔(Maha Grta),一种由竖琴伴奏的传统诗歌选集,就是一个例子,而与其他乐器合奏时的编制:缅甸的木琴「帕他拉」(patala),笛子「帕维(Palwe),提琴「塔摇」(Tayaw)或鳄鱼状的齐特琴「米姜」(Mijaun)。
缅甸竖琴曾在唐朝贞元十八年时(西元八〇二年)随著骠国(Pyu)(注2)乐团来到中国,《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曾描述了骠国乐工一行三十五人所用的乐器及演出的情形,内容包括了乐器形状、大小的介绍,在缅甸音乐史上是一段相当重要的纪录。《新唐书》对竖琴的描述如下:「有凤首箜篌二:其一长二尺,腹广七寸,凤首及项长二尺五寸,面饰虺皮,弦一十有四,项有轸,凤首外向。其一项有绦轸,有鼍首」;这两把箜篌虽不同于目前的竖琴,在结构及形制上可视为现今竖琴的前身。
如前文所述,竖琴曾于汉朝时经丝路传入中国,称为「箜篌」,是亚洲另一种形式的竖琴。因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分布、及结构上的复杂,限于篇幅,无法在本文中详述。
竖琴,由远古时期狩猎的弓发展而成的乐器,几千年来伴随著世界各地的人类,为这个世界的音乐文化带来更丰富的变化。尽管乐器结构或演出风格各异,不言变的是这种从天而降的音乐无论走到哪里,受欢迎的程度是永远一样的。
注:
l."Harp" The M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 vol. 2(1984):131-160
2.沈冬「唐代骠国乐初探」。《中外文学》第十九卷,第三期,一九九〇年八月二十三到五十七页。
文字|王瑞青 北伊利诺大学音乐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