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外除了欣赏音乐会外,最大的乐趣便是观赏建筑物,这点两厅院所能带来的乐趣绝不逊于国外的任何地方。(刘振祥、陈敏明 摄 本刊资料室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打造亚洲跨世纪舞台/台北声势

声声不息迎向新世纪

探视台北两厅院的音响

一九八七年由戏剧院、音乐厅、实验剧场、演奏厅组成的两厅院落成。音乐厅与戏剧院各具不同、相当完善的表演空间与音响设备,经过十多年的岁月,也经过无数表演节目类型的考验,在这迈向新世纪之际,仔细回顾一个表演空间的设计,我们仿佛看到她的生命痕迹。

一九八七年由戏剧院、音乐厅、实验剧场、演奏厅组成的两厅院落成。音乐厅与戏剧院各具不同、相当完善的表演空间与音响设备,经过十多年的岁月,也经过无数表演节目类型的考验,在这迈向新世纪之际,仔细回顾一个表演空间的设计,我们仿佛看到她的生命痕迹。

一九六一年贝拉纳克博士(编按)出版的《音乐、音响及建筑》收录了五十四座世界知名的音乐厅及歌剧院,这本书后来成为经典性的名厅导鉴。一九九六年贝拉纳克博士又出版了《音乐厅及歌剧院》收录了七十六座最新资料的音乐厅与歌剧院,该书是依据地区及国家介绍,并不按评价排名,台北的两厅院列在瑞士之后,亚洲地区除了台湾的两厅院及日本有七座音乐厅列名该书外,其余如韩国、香港、菲律宾、新加坡、印度都挂零。

然而,台湾本地的听众似乎对我们自己拥有的音乐厅没有多大信心,而需要国外人士的背书才敢相信我们所拥有的是世界一流的音乐厅。

两厅院启用已十一年多,这里,我们先从回顾两厅院的建造过程开始,随著重新调阅两组顾问之间对于硬体设施尤其是音响工程的意见差异,使我们更能了解表演空间的设计所需的精密思考,与严谨的态度,我们将淸楚知道两厅院在亚洲及世界上的地位,并且更能体认两厅院艺术呈现的空间及音响美学。

兴建中正纪念堂缘起

民国六十四(1975)年政府为纪念先总统蒋公中正,决议于台北市城中特区内的二十五公顷土地,兴建中正纪念园区,并于该年七月成立中正纪念堂筹建小组。于是,八月登报征求设计,包括:中正纪念堂、中正纪念公园、座席1000至1200席作为国剧、话剧、小规模演出的国剧院、座席2000至2500席作为交响乐演奏及大规模表演或集会用的音乐厅。应征作品要求这四项设计内容须能表达中国文化精神,且以中国传统建筑式样表现庄严宏伟的风格,并有效的应用新颖的建筑技术于其中。

从这样的条件约略可以窥见中正园区的整体风貌应该是传统的中国式建筑群,而非风格前卫的二十世纪建筑,主体纪念堂更非西方一贯沿袭的希腊神殿或罗马及法国式的万圣堂(Pantheon,有园顶的大迦蓝)。两个表演厅,一为国剧(chinese opera)、戏剧(drama)小规模演出,属于多功能的中小型剧场(theater),另一个音乐厅则是为交响、管弦乐团的大规模演出场地,但同时须兼具集会功能,属于大规模的多功能(multi-purpose)大厅,这和当时风行的综合性文化中心、社教馆、公民会馆及表演艺术中心观念非常相近。

但是如果出自这种概念其实不必分为国剧院及音乐厅,只须盖建一所混合的多用途综合性艺术中心即可。也由于不同用途大厅的内部音响设计,如残响时间(RT)、反射音构造、视觉考量、座席安排、座席数都有不同设计要点,这些基本概念的差异也种下了日后顾问间的意见冲突。

民国六十四年筹建小组收到四十三件应征设计稿,经初选后遴选五件并要求应征者提供详细的设计草图及模型。经审查后于民国六十五年五月五日录取和睦建筑师事务所杨卓成建筑师的设计稿。第一期工程兴建中正纪念堂及公园,工期五年,需于民国六十九年完成。第二期工程兴建国剧院、音乐厅及地下停车场,需于民国七十六年竣工,较第一期工程相比多了三至五年的筹备时间。

六十七年筹建小组与和睦建筑事物所签约,由该事务所负责两厅的设计和监造,有关音响(acoustics)、舞台、照明等设计及设备由西德的奇巨公司和荷兰飞利普出口公司与顾问专家组成顾问组,此即后来所称的德、荷小组,合约中附带重要条件是该小组保证责任,如不成功则负责改善到底。在外形、结构已确定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同时,又必须纳入(built-in)不容出错的音乐厅厅内音响、复杂的舞台结构、精致的照明、噪音的降低、空调及机电控制等盖建歌剧院、音乐厅的特殊建筑工法。

德、荷小组的建议

德、荷小组的库特罗夫教授出身于以建筑音响硏究著名的德国哥廷根大学第三物理硏究所,在德国亚琛(Achen)大学执教期间,提出音乐厅侧壁反射音的硏究理论相当著名,并曾参与纽约爱乐厅缺失原因硏究,并以具体的模型解析该厅反射音的缺失。民国六十八年二月库特罗夫向筹建小组提出一篇〈对音乐厅及歌剧院音响设计的论述及建议〉(Comments & Recommendation on the Acoustical Design of the Concert Hall& Opera House)。该论述与建议直接切入有关音乐厅、戏剧院设计的核心问题,文中库特罗夫教授透过数据来说明一个好的室内音响所需的要件,简言之:中频域500-1000赫兹的残响时间需在1.7-2.1秒之间,空间印象(spatial impression)是重要条件,第一次反射音延迟时距(ITDG)不超过50/1000秒等等。同时库特罗夫亦指出,由于音乐厅与戏剧院所需音响条件不同,设计因而有所差别,就连坐椅的编排、座席分配角度线亦不一样,借此强调音乐厅与歌剧院是不同的空间与音响。

由于德、荷小组强烈建议将两厅用途、席位数及不同的音响特性加以划分,当局因此广征国内艺文界人士的意见,民国六十九年十月二十一日筹建小组决定将国剧院作为西方歌剧、国剧、话剧及舞蹈等等的演出,以适合多元表演艺术用途。

主管两厅盖建业务的教育部于民国七十一年七月委托中兴工程顾问社负责统筹、协调及监督和睦建筑事务所及各承包商的工作,为求愼重,中兴工程顾问社特别聘请美籍舞台设计及灯光专家霍华(G.T.Harward)与音响专家韦纳克拉森(P.S.Veneklasen),审查德荷小组的设计并提出意见。这样的双头马车作业是很罕见的情况。

争议与歧异

从德、荷小组,尤其是库特罗夫教授与美籍顾问组之间往返的审查文件上可以看出,这两个顾问组对于两厅院的用途、规模、厅内音响的观点等问题,存在著很大的差异,因此往返的审查文件上所使用的文词、语气、比喩、结论处处针锋相对,语气之尖锐,是一般文件少见。

美籍顾问小组对于两厅院的功能、用途,和德、荷小组所持的观点有极大的差异,他们的意见规归纳如下:

一、质疑两厅院筹建小组中建筑音响设计师的能力,对此德、荷小组提出各顾问的履历、设计作品加以驳斥。而对某成员过去只从事公路建筑业务一节,德、荷小组也加以辩护。

二、两厅院应朝多功能的大型会议厅发展,以增加座席数,提高经济效益,关于这点,美籍顾问以具体数据加以说明:

厅 别

设 计

寛(M)

长(M)

戏剧院

德荷

27

17

戏剧院

美籍

36 (增33%)

26 (增53%)

音乐厅

德荷

26

18

音乐厅

美籍

38.5(增48%)

26(44%)

对于这点,德、荷小组以严厉的措辞反驳,认为这种想法是外行人的意见,如果两厅院朝多功能的大厅发展,只能盖出二流的音乐厅及戏剧院。很明显的,德荷小组认为要盖出第一流的音乐厅必须犠牲座席数,用途也仅限於单一的音乐会或歌剧演出,才能有效的设计出最好的音响。有了德荷小组的坚持,台湾才能真正拥有典范级的欧洲古典式(或骨董式),承袭欧洲传统音响美学的两厅院,后来当局终于放弃在音乐厅内设立大会议厅的构想。

三、对于座席数,美籍小组认为亦应因为内部空间的加大而提高,这点德荷小组也以世界知名的音乐厅座席数为据加以反驳:

名称

容积(M.M.M)

座席数

残响(sec.)

宽(M)

史卡拉剧院(义)

11200

2300

1.1

26

巴黎歌剧院(法)

10000

2100

1.1

26.5

皇家歌剧院(英)

12200

2200

1.1

23

国立剧院(奥)

10700

1660

1.3

29.3

关于音乐厅与戏剧院的外形,德荷小组认为要将西方传统音乐厅及歌剧院的建筑音响设计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格式是一项任务,也是一种挑战。

四、美籍顾问与德荷小组的其他差异尙有如下:

1.座椅/美方偏好金属制椅。

2.空调设备/德荷小组认为美籍顾问不懂最先进空调设备。

3.舞台设备/美籍顾问认为歌剧院设备繁复,德荷小组却坚持不该像美式公民会馆(public auditorium),这些是必备设施。

4.照明/欧洲注重夜间景观、厅内及舞台照明,并有法定的安全标准。

5.消防/要有最先进的照明标准,美方推荐美国消防标准,德荷小组则认为欧洲标准较为严谨。

6.录音及电子设备附加音效设备

这两个顾问小组当时的往返文件,充满了不同观点的交叉辩诘,今天读来真像是一篇篇精采的侦探小说一般,但是德荷小组虽然一再面临不同意见的挑战与质疑,却始终得到决策核心的信赖与支持,否则无法依据库特罗夫与和睦建筑事务所的初衷,建造出亚洲首座「残响2秒」的音乐厅以及具备转盘舞台(turntable stage)及先进舞台结构的戏剧院。

两厅院能否列入世界第一流的表演场地

花费了台币七十多亿元,投入无数人力,并聘请世界知名的两组顾问人马耗时十余年筹备所建盖的两厅院,能否列入世界著名音乐厅的排行榜,一直是乐迷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也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通常我并不正面答复,只说英国其实没有什么好的音乐厅,巴黎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每一个国家的乐迷都以他们居住城市所拥有的音乐厅或歌剧院为傲,莫斯科市民认为莫斯科音乐厅大厅是世界顶尖的音乐厅,就我的经验是,那里的钢琴琴音很美,但在演奏大型管弦乐曲时残响稍嫌太短。圣彼得堡爱乐厅的前身是贵族会馆,形状是鞋盒型,到过莫斯科讲学的贝拉纳克博士对该听的音响效果并没有多大把握。美国的情况更糟,旧金山戴维斯厅、洛杉矶爱乐厅都经过好几次修改,始终得不到好评,纽约的卡内基厅被誉为纽约最好的音乐厅,但它是典型的出租音乐厅,没有自己优良的驻厅乐团,在世界乐坛的评价没有波士顿交响大厅高。就我的观点,台北的两厅院有几个特色可以列入世界级的设备:

一、全世界的音乐厅和歌剧院没有像我们的两厅院拥有25公顷的腹地,尤其是两厅院之间隔著非常大的广场,欧洲三大音乐厅都位在大马路边,交通混乱,丝毫没有景观可言;而且台北的两厅院具有传统中国建筑的堂皇、宏伟、华丽、多彩且带有静谧的均衡(symme-try)。在国外的音乐厅除了欣赏音乐会外,最大的乐趣便是观赏建筑物,这点两厅院所能带来的乐趣绝不逊于国外的任何地方。我带过许多国外朋友参观两厅院,他们的第一个强烈印象是心目中传奇的紫禁城(Forbidden City)梦幻实现了,无疑的,两厅院已经与澳洲雪梨位在港湾口的歌剧院一般,成为台北的地标。

二、两厅院的空调设备是全世界最先进、噪音最低的系统,每一个座席底下在当初施工时都已经埋设了像棋盘似的通风管道及排气系统,无声无息的送出冷气。台湾几乎所有的表演场所总是一启动空调系统便发出轰隆隆的噪音,成为破坏宁静环境的杀手,两厅院的空调系统确实作到了符合NC-20的严格要求。

三、对于隔绝外界噪音的吸音及隔音系统采用严谨先进施工法,使厅内的噪音抑制到30db以下。欧洲的三大音乐厅,维也纳爱乐厅紧接该城的环状道路,而阿姆斯特丹大会堂周边有电联车的往返,都因为该地的交通而产生噪音。两厅院的吸音、遮音、隔音防震工程作得非常彻底,绝对是世界一流。

四、内部装饰很传统、高贵,令国外人士赞不绝口。唯一的遗憾是音乐厅内为了良好的背后反射音所装置的反射遮板(shutter)上所描绘的仕女图,似乎容易影响听众的注意力,而使得许多演奏团体反而不用。事实上将遮板拉下来对音响有很大的帮助。此外,第二次大战以后兴建的音乐厅,由于寸土寸金,很少有音乐厅能像两厅院一般,在室内的通路、阶梯、回廊、会廊的设计拥有那么从容、宽大的空间,这使两厅院的内部交通动线非常流畅,也是第一流的设计。

五、两厅院的服务人员与义工的服务态度非常友善。有一些欧洲音乐的服务人员是不支薪的,完全靠小费,贩卖节目单,带领听众寻找座位寄物等工作的收入,笔者在欧洲的歌剧院常会碰到一些恶形恶状的服务人员强迫推销节目单或剧本而不找零钱或强索小费等恶行。在这一点上,两厅院的服务人令人衷心感佩,有些甚至已经服务超过十年,但接待态度并没有因此而怠惰,这一点颇値得嘉许。

六、两厅院所拥有的钢琴之多也居全球之冠,多达四十八台专业演奏的钢琴比一般音乐院还多,简直可以开一所钢琴音乐院。

音响品质

最后,恐怕是一般乐迷最关心的问题,两厅院的音响品质的评价。七十六年当两厅院完工后,于该年八到九月间进行设备及音响效果测试,再于十到十二月做节目测试,测试的问卷是根据贝拉纳克博士所硏发的十一项,包括亲近性、残响、温暖、融合平衡等等,通常这个阶段的测试以及微调称为整音(tuning),务期使音响效果达到预期的规格与标准。当年十月六日的启用音乐会演出了国内音乐家的创作,国人首次听到了音乐厅所发出来的新奇音响。当时两厅院所做的客观音响测试均符合合约的规格,但主观的音响测试部分却意见分歧,因此在报章上出现了不少负面报导。

因为长久以来,国内的听众习惯了国父纪念馆残响短但声音淸晰的音响,或是台北市社教馆使用很多木格子制造出的扩散音场,从来没有听过由舞台传出的直接音、紧随著由天井、侧壁以及包厢大理石墙面传来的许多旺盛的反射音群及残响两秒的余韵,这种新颖的声音让听众觉得不习惯,于是开始对音乐厅的音响效果议论纷纷,甚至有人断言音乐厅的音响效果没有国父纪念馆好。

经过十年的岁月,国内听众的耳朶逐渐习惯了音乐厅的音响特性,进而对两厅院的音响效果也有了比较正确的评价。和库特罗夫教授所注重的残响2秒,侧壁反射音的ITDG値为20/1000相比,音乐厅的音响测试値在侧壁反射音为39/1000,但由于不同的测试点会产生不同的测试値,除正中央座席测试稍差以外,大约和这一标准接近,可列入尙优。

目前许多听力较佳或是常到国外欣赏音乐的乐迷,时常指出的缺点:1.某些乐器如低音提琴发出的低频较混浊、没有质感,管风琴所发出的低音不够厚实。2.管弦乐齐奏时残响尙可,但包括低音大鼓(bass drum)以及弦乐低音拨奏时的残响感不够厚实。3.钢琴的高频不够华丽(brilliant),音色稍嫌晦暗、解析力或质感(texture)稍嫌不够。4.乐器音像(sound image)不够淸楚,会飘移。反倒是戏剧院的音响效果问题较少,也比较受听众的肯定,歌词、台词不但淸晰。乐团奏出的声响、质感、低音频的解析力都比音乐厅好很多,从测试的资料来看,问题也比较少。

一个好的表演厅的音响美学基本上是需要经过时间的酝酿,随著建筑材质的趋于稳定,及随时的测试与调整,声音的质感才能逐渐有成熟、完美的呈现,因此,仔细观察一座表演厅,我们似乎也能看见她成长的生命痕迹。

编按:

贝拉纳克博士在他的著作中,除了硏讨形成优质音乐厅的要因之外,并附有详尽的照片、图片与测试数据。贝拉纳克曾于1998年亲临台北造访国家音乐厅,在作者曹永坤等人的陪同下参观并调阅了相关测试资料报吿。

 

文字|曹永坤  资深乐评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