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中男女主角互相以为对方或老或丑,却在逛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荣兴客家采茶剧团 提供)
焦点 焦点

燃亮薪传花灯

荣兴客家采茶剧团《花灯姻缘》

荣兴客家采茶剧团的客家戏曲学院成立三年,老干新枝首度粉墨同登国家剧院舞台,将于三月十二、十三、十四晚间上演《花灯姻缘》, 为观众呈现客族曲艺的趣味、美感与传薪成果。

荣兴客家采茶剧团的客家戏曲学院成立三年,老干新枝首度粉墨同登国家剧院舞台,将于三月十二、十三、十四晚间上演《花灯姻缘》, 为观众呈现客族曲艺的趣味、美感与传薪成果。

荣兴客家采茶剧团《花灯姻缘》

3月12日〜14日

国家戏剧院

观察当前客家戏的传承状况,民间大部分的剧团都普遍面临艺人老去、后继无人的窘境,唯有荣兴客家采茶剧团一枝独秀,不但演出频繁、具备持续创作力,更进行了有系统的薪传工作,那是在文建会指导下成立的「客家戏曲学院」,这是以该剧团老演员为师资、科班戏曲演员为艺生,新、旧演员同团演出的崭新组合,在客家戏正规教育尙未开展的阶段,实已完成最重要的前置作业了。

过去荣兴每推出大型制作,除了演出道地的客家戏以飨观众并推广客族文化之外,也同步为客家戏曲教育建立资料,其中包括剧本创作、戏剧形式与影音资料留存等方面。荣兴剧团先前曾于一九九五年与一九九八年两度登上国家剧院舞台,演出《婆媳风云》与《相亲节》,广获好评的制作背后却是经历了相当严谨的创作与修改过程;以《婆媳风云》为例,自一九九〇年首演便「录影存证」,其后全体团员就著演出优劣讨论了一周,才订下了二版的内容,其后陆续修戏,在国家剧院呈现的又是另一番录影存证再求进步的开始;如今的《花灯姻缘》亦如是,从一九九八年的试演到如今的制作,有了先前的经验与新生代成员的加入,显然是渐入佳境,虽然换了一批演员,但是「吵了三天后定案了」,而剧场形式上融合传统「蓬头」、「灯会」与正戏的特殊设计,更是客家戏推行社会教育与艺术教育多年的心血结晶。

诙谐特色合于靑年演员质性

客家戏有千百出戏码,时下流行的惩恶扬善、官场斗争题材也多如牛毛,为什么在戏曲学院成立三年之际,要推出这么一出幽默逗趣的《花灯姻缘》呢?

其原因就在于郑荣兴发现这类题材较适合靑年演员学习与演出。

处处流露情趣的故事,其实可以简单得很动人;脱胎自《桃花扇》的《花灯姻缘》,更表现出客族文化谐趣和善的美丽。故事简单但情节精采的《花灯姻缘》敍述员外陈聪嫌自己家富而不贵,一心想将女儿彩凤教养成满腹诗书的大派千金并嫁入显贵门庭,因此聘了穷秀才王大明(字文贤)为家庭教师,还两方瞒骗,对女儿说这名先生是个糟老头,而先生也以为陈小姐是个丑八怪,两人隔帘授课,始终深信不疑。

在逛花灯的机缘下,彩凤与文贤一见钟情,为了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历经不少曲折,最后主持公道的县官,因自己也曾有惨遭门第之见封杀的伤痛经验,便全力支援这对年轻情侣的浪漫情事,有情人终成眷属。

整出戏里除了男女主角之外,几乎所有角色或多或少都带有丑角的色彩;而事实上,客家戏从传统的三角采茶戏以至于后来渐次发展成的大戏,诙谐的丑角表演一直是最吸引人的重点,同时也是最难传承的行当。从《相亲节》到《花灯姻缘》,客家戏曲学院对新进成员的培训,在丑行的方面可说是呈现了愈来愈好的成果,戏剧性高于冲突性的风格,以谑而不虐的手法表现小人物的生活、逻辑与情绪,也是从薪传工作实战经验中粹取出的法门。

现代观众喜爱的可不只是诙谐的内容,还要有美丽的场景,为了营造花灯盛会的浪漫风情与热闹场景,《花灯姻缘》首场便融合了传统杂技表演,蜈蚣阵、蚌壳舞、踩𫏋等阵头纷纷上场竞技,表现古典市民生活以节庆欢度太平岁月的缩影,由此烘托出这场情事的浪漫与趣味,也确定了整部作品轻松、谐谑的基调。

老干新枝台上台下齐奋进

同时拥有优秀老演员与科班新成员的荣兴采茶剧团,在表演资源上是傲视群团的,除了最基础的薪传工作之外,更能有计划地细致化质地与发展创作性,这次《花灯姻缘》演出的一大特色──「蓬头」,即是这种能量激发出来的设计。

传统的客家戏是老演员熟稔的舞台语言,其中「蓬头」的表演又是这些老艺人展现说、唱能力的最佳形式,它近似于「相褒」,以韵脚优美的客语对口,可以醒世教化,可以铺述剧情,更可以揷科打诨,十足的客家式幽默;在这次《花灯姻缘》正戏上演前,特别设计了一段由团中两位资深艺人曾先枝与张雪英搬演的「蓬头」,两人扮演老夫妇,为浪漫的花灯恋情开场,也呈现百世夫妻的相处真谛,在逗乐之余,更实质的意义应在于良好的示范作用与增进观众对客家戏曲的了解。

前者之可贵,乃因蓬头的演出已随著三角采茶戏的减少,在客家戏的表演中逐渐消失,对于母语不断流失中的晚辈们而言,学习蓬头实属难得与不易;荣兴剧团每次大型演出的欣赏群,大约都维持有二成左右的非客家人观众,这些观众比起客家观众而言,更罕有接触如蓬头一类传统形式的客家戏曲,当他们进入剧场时,能透过设计好的桥段同时接触传统与创新两种不同的戏剧形式,相信能有效地增进各种族群对客家文化的了解。

除了老艺人的蓬头之外,正戏《花灯姻缘》的角色安排也采取新旧演员配对的策略,让戏曲学院的成员能经由师生对手演出直接磨练唱功与演技。戏曲学院成立后,许多客家人戏曲科班生纷纷回流,(例如饰演女主角彩凤的江彦瑮,复兴剧校国剧科毕业,现就读文化大学国剧组,客家戏曲学院让她回到以母语唱演的戏曲艺术中)他们虽然唱功不如老艺人,但是身段功底绝对是扎实的,「以前筹备国家剧院演出时我都很担心,这一次我比较不担心了。」团长郑荣兴说,有了充足而高水准的演员,自己又能统筹后场音乐的设计,与过去大型制作的环境相比,确实能稍微安心些,但是「戏没有完成的一天」,每一次的演出都是追求精进的开始。

 

特约撰述|刘秀庭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