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尹莹认为,文学与舞蹈间反应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图为《怪谈/绘卷》(林铄齐 摄)
研讨会 硏讨会

台湾舞蹈异地发声

记国际舞蹈硏究会议「台湾当代剧场舞蹈」座谈会

国际舞蹈硏究会议三十二年来首次举办了以台湾当代舞蹈为题的座谈会,由台湾的舞蹈硏究者发表她们的学术成果与「在地经验」,有别于以往欧美学者采用非在地人观点来检视台湾当代舞蹈的发展,引起热烈的讨论。

国际舞蹈硏究会议三十二年来首次举办了以台湾当代舞蹈为题的座谈会,由台湾的舞蹈硏究者发表她们的学术成果与「在地经验」,有别于以往欧美学者采用非在地人观点来检视台湾当代舞蹈的发展,引起热烈的讨论。

经过三天的舞蹈工作坊与硏习讨论,国际舞蹈硏究会议(Congress on Research in Dance简称,CORD)第三十二届年会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四日在美国加州克来蒙郡(Claremont)的波默纳学院(Pomona College)闭幕。CORD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舞蹈学术硏讨会,每年均征收学术论文在年会上发表,在美国舞蹈学术界占有重要的地位。本届年会的主题是「编舞的政治学:身体的剧场表征」(Choreographic Politics:Theatr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Body),共收到三百多篇来自美国各州、欧洲、加拿大、日本等地的论文报名,其中六十八篇获选发表。値得一提的是,CORD三十二年来首次举办了以台湾当代舞蹈为题的座谈会,由台湾的舞蹈硏究者发表她们的学术成果与「在地经验」,有别于以往欧美学者采用非在地人观点来检视台湾当代舞蹈的发展,因而在会场上引起热烈的讨论与注目。

这场「台湾当代剧场舞蹈」座谈会是由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林亚婷、宾州天普大学的黄尹莹、英国伦敦拉邦中心的赵玉玲这三位正攻读舞蹈博士学位的学人所共同筹划发起,由在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任教的王云幼担任座谈会主持人。她们在座谈会中所发表的论文,除了反映出各自的学术训练背景(美西、美东及英国),更提供了多样的切入点与视界,来检视台湾当代舞蹈发展与其文化认同的关系,使欧美学者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台湾经验」。

台湾舞坛抵殖民(注1)的例子

林亚婷的论文(注2)以原舞者《牵Ina的手》及云门舞集《水月》为例,说明台湾如何与数百年来加诸其身的不同文化互动(包括西班牙、荷兰、日本、中国内地及欧美文化),进而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与文化认同。其中《水月》采取东西融合的编舞手法,肢体动作方面从东方文化的太极出发,哲学理论出自道佛「镜花水月皆成空」的「无为」观点,配上西方巴洛克音乐之父巴赫的曲子,两相契合的效果,连德国舞评都为之惊叹,他们表示,《水月》中的虚实交织及东方文化对时间速度的不同诠释,使他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巴赫的音乐。《水月》的国外演出为台湾的特殊文化做了一次成功的外交,如同文化学者巴峇(Homi Bhabha)视融合(hybridity)为「一种对支配者文化的技巧性反驳」(注3)。

而《牵Ina的手》却因西方观众无法摒除对非西方舞蹈异国情调(exotic-ization)的想像,而遭到文化呈现真实度(authenticity)的质疑。《牵Ina的手》以自传的观点呈现阿美族文化在遭到殖民者入侵前的面貌。这支由原住民策画演出的作品,在台湾新舞台演出时,却受到当地观众对其真实反映原住民观点的肯定。

从《薪传》看舞蹈与国家认同

赵玉玲则详细剖析云门舞集作品《薪传》,如何被不同政治信念的支持者定义诠释(注4),包括以中国共产党为主的中国国家主义、以国民党为主的台湾中国国家主义,及以台湾人为主的台湾国家主义。根据她的分析,「台湾人民视自己为一种新的中国人,不同于他们的祖先,也不同于在大陆的中国人。」《薪传》正是一则反映文化与国家认同随时代转移的例证。

赵玉玲亦指出,「云门的舞蹈呈现出一种移民文化的图像,作品融合不同民族文化的元素。芭蕾和平剧动作加上葛兰姆现代舞语汇,日本音乐运用于台湾鄕土传奇,马勒的音乐配合太极动作,中国飞天和摩托车特技员同台演出。结果创造出的舞蹈不是中国的,也不是西方的;不是传统的,也不是现代的,而是经由舞蹈转换而呈现出一种反映台湾文化的台湾制品。」

奠基于文学作品的现代舞作

黄尹莹的论文(注5)则专注于探讨舞蹈和文学作品间的对话关系。在论文起始,她首先指出有多位台湾编舞家尝试改编文学作品为舞的现象。接著分别以三位编舞家的作品,陶馥兰的《往牡丹亭路上之见闻》、林怀民的《九歌》及彭锦耀的《怪谈/绘卷》为例,说明这些编舞家的创作虽然从文学作品出发,却并非只是生硬地将文学作品改编为舞。相反的,编舞家在建构他们独特的舞蹈语言时,常以非常自由的方式将文学的敍事结构拆解和重组,并加进现代生活的场景。很多时候,文学只是舞蹈的一个「前文」(pre-text)。此外,黄尹莹结合文本分析、动作分析及符号学的硏究方法来「阅读」这几支由文学作品改编的舞作。她发现这些舞蹈作品,透过肢体语言非文字性的沟通方式(non-verbal communication),在许多方面可能已超越了原本以文字表义的文学作品,载有多层新涵意。换言之,这些舞蹈已有其独立的生命,并不完全依赖文学作品而存在。

当加州大学舞蹈学者苏珊.佛斯特(Susan Foster)问及这些「文学舞蹈」和「国家/文化认同」的关系时,黄尹莹引述日本著名舞踏家土方巽的话「身体是记忆的贮藏所」,来说明她对舞蹈和文学及文化记忆的体认。她认为「文学和舞蹈都是文化的累积和结晶,间接地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而在编舞者转换文学敍述为舞蹈铺陈的过程中,不仅泄露出编舞者的个人思维,也可探视文化刻凿的痕迹。

于三人论文发表之后,在场学者亦从不同的观点提出看法与她们交流。获颁此届年会舞蹈硏究最佳服务精神奖的舞蹈人类学者茱蒂.凡.赛尔(Judy van Zile)曾到访台湾多次,对台湾的特殊文化形成有一定的了解。赛尔于座谈会中问到:「那么,台湾的当代舞蹈作品中,是否有某些特质是可与其他文化共通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赵玉玲认为,《薪传》中的移民精神在很多民族的文化中都有迹可寻,例如被纽约州立大学普契斯分校舞蹈系所诠释的《薪传》中,非洲裔的美国舞者在他们自身的民族历史中体会过血泪交织的情感,其他欧洲移民后裔也都曾在美国先民开拓史中经历深隽的磨难,对他们而言,《薪传》中的刻苦精神是可理解与体会的。林亚婷进一步补充道,「不同的观众会以不同的个人经验与背景去诠释同一支舞蹈作品。移民的故事在不同的文化历史中都上演过,但每个文化或每个人都对故事的敍述或体会,有不同的见解。」

除了「台湾经验」外,此次还有许多篇论文涉及国家/文化认同、后殖民主义及国家主义的议题,菲律宾、印度或亚裔美国族群都是硏究的案例。其他的论文主题还包括「舞蹈与电脑科技」、「性别/认同(gender)」、「舞蹈教育」、「舞蹈史」等。而除了论文发表之外,CORD也举办工作坊并颁发多项奖项:杰出舞蹈硏究领袖奖得主为史铎德(Ernestine Stodelle),出版奖得主为嘉拉法拉(Lynn Garafola)及普利佛(Naima Prevots);为鼓励「未来学者」硏究所学生的舞蹈硏究风气,今年还特别颁发硏究生杰出硏究奖,得主为美国德州女子大学的布鲁丝(Frances Bruce)、英国伦敦拉邦中心的海德米尔(Marika Hedemyr)、美国西北大学的克劳特(Anthea Kraut)及纽霍尔(Mary Anne Santos Newhall)等。舞蹈工作坊部分则示范讲解了日本歌舞伎、法国肢体默剧(Corporeal Mime)技巧、印尼峇里古典舞(Balinese dance)、伊朗舞蹈及拉邦动作分析等。

注:

1.抵,即抵抗、解除之意,此处「抵殖民」意即为解除殖民化的影响。

2.林亚婷,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英文系毕业,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舞蹈硕士,现就读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舞蹈博士班。一九九二年曾任职于云门舞集,协助台北国际舞蹈会议与舞蹈节的活动。九四至九七年担任《表演艺术》杂志舞蹈编辑,并发表多篇文章。其文章亦散见国内中文报纸、美国出版的《全球现代舞词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Modern Dance,德国《国际舞蹈》期刊Ballet International,同时也是《舞蹈欣赏》一书的作者之一(平珩主编,1995)。学术论文发表于亚洲及美洲等地。此次发表论文为:「台湾舞坛抵殖民二例:原舞者《牵Ina的手》及云门舞集《水月》」("Decolonizing Taiwan's dancing Bodies: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wo recent Productions",An 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at CORD conference:Choreographic Politics:Theatr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Body,Pomona College,Claremont,California,1999)。

3.参见Homi Bhabha的著作Location and Culture,1994。

4.赵玉玲,英国伦敦拉邦中心舞蹈博士候选人。一九九八到九九年于英国伦敦拉邦中心教授「舞蹈学」,九七於伦敦创办「亚太文化硏究论坛」(Pacific Asia Cultural Studies Forum),曾于台湾教授舞蹈史、当代舞蹈与即兴创作。于台湾报纸与刊物发表舞蹈评论。《台湾舞蹈》杂志的创刊编辑,同时是教科书《舞蹈欣赏》(伍曼丽主编,1999)的作者之一。此次发表论文为:「展演薪传:舞蹈与国家认同」("Performing Legacy-Dance and National Identity",Choreographic Politics:Theatr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Body,CORD conference proceedings,Pomona College,Claremont,California,1999,PP.19-25)。

5.黄尹莹,台大外文系毕业及纽约大学表演学硏究所(Performance Studies)硕士,现就读天普大学舞蹈博士班。一九九〇年曾随靑访团到美国及加拿大各地巡演。九三至九四年曾任《表演艺术》杂志舞蹈编辑并发表文章。其文章亦发表于Dance Research Journal等。此次发表论文为:「从文本到舞蹈──三个奠基于文学作品的台湾现代舞作品:《九歌》、《怪谭/绘卷》、《往牡丹亭的路上》」("From Text to Dance:Three Contemporary Taiwanese Dance Works Adapted from Literature:Nine Songs, Kwaidan/Emaki and On the Way to the Peony Pavilion",An 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at CORD conference:Choreographic Politics:Theatr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Body,Pomona College,Claremont,California,1999。)

 

文字|许凤真  美利坚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研究生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