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京剧院《女杀四门》(邓惠恩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镜头下的凝视

用快门摘采艺术之果

专业与敬业兼具的邓惠恩

邓惠恩总是事先了解演出者的特性、创作者的动机,彩排现场经常可见到这位提早到达,看完整场彩排才离开的摄影记者。从事表演艺术的新闻摄影十二年来,邓惠恩的专业技术与敬业精神,一向为表演艺术界及同业所赞赏。

邓惠恩总是事先了解演出者的特性、创作者的动机,彩排现场经常可见到这位提早到达,看完整场彩排才离开的摄影记者。从事表演艺术的新闻摄影十二年来,邓惠恩的专业技术与敬业精神,一向为表演艺术界及同业所赞赏。

在舞蹈或戏剧节目的彩排现场,经常可见到这位提早到达、先让自己进入状况,而且拍摄工作完成之后,尽可能留下来、看完整场彩排才离开的摄影记者──邓惠恩。

工作是兴趣的所在

「我的工作就是我本身的兴趣所在,这是我自认最幸运的地方。」《中国时报》负责表演艺术新闻摄影的邓惠恩,自幼就对美术深感兴趣,学生时代的他原本有意朝绘画方面发展,但家人并不赞同,于是进入「北市高工」(「大安高工」的前身)印刷科就读,之后又考上国立艺专美术印刷科。「有一半的课程与摄影有关。」邓惠恩笑称:「虽然我如家人所愿,不拿画笔,但现在拿的是照相机,这样的结果似乎相去不远。」

在国立艺专期间,邓惠恩自然而然地与舞蹈、戏剧、音乐等其他艺术科系有所接触,培养出对于表演艺术的爱好,「也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那时邓惠恩就常替校内的舞蹈、戏剧演出活动,担任拍照记录的工作,于是一九八八年进入《时报周刊》摄影组之初,他便主动表达负责艺术文化路线的意愿,并如愿地开始拍摄表演艺术活动的照片。九三年到《中国时报社》后,工作内容仍持续以表演艺术的新闻摄影为主。

浓缩「菁华」的理念

十二年来邓惠恩的专业技术与敬业精神,一向为表演艺术界及同业所赞赏。邓惠恩谦称,或许与他自幼就喜欢美术,学生时代国立艺专的环境,以及工作之余乐于接触艺文活动,长期下来「美感经验的养成」有关。邓惠恩同时也指出,就表演艺术的新闻摄影而言,有著当天截稿、隔天上报的时间压力,必须在瞬间拍到精髓所在。摄影者应事先了解演出者或团体的特性,导演或编舞者的创作动机,再加上临场判断、应变的能力,如此一来才可能拍到理想的照片。

每天透过照相机的镜头,看到编舞家、戏剧导演心血结晶的邓惠恩认为,作品本身为表演艺术新闻摄影的核心所在,「我倾向于尽量不加入本身的观点。」尝试将整出作品浓缩成为一、两格的定格画面,准确地抓住整场演出的精神所在,配合文字记者的报导在报纸上呈现,为邓惠恩从事表演艺术新闻摄影所抱持的工作理念。

预测,是邓惠恩所服膺的拍摄法则。「舞蹈有其高潮的规律,戏剧也有冲突点所在。」能否适时掌握按下快门的契机,往往来自于摄影者的预测本领,「这就要靠本身长期累积所得的经验。」舞蹈或戏剧的彩排记者会,通常只是片段的呈现,不同于正式公演时的完整作品。邓惠恩工作之余,经常利用晚间观赏演出,不断地吸收、形成经验法则。

近年来国际级的表演团体陆续来台献艺,邓惠恩事先会透过报社每日所接收的外电报导,注意外国摄影记者所拍的相关照片。等到这些表演团体抵台后,邓惠恩就会将从彩排记者会所拍得的照片,与先前的外电照片相互比较,「常作这类的比较,自己的拍照技术就会有所进步。」

工作之余邓惠恩所从事的休闲活动,就是观赏美术展览、舞蹈戏剧演出,乐此不疲。前一阵子邓惠恩曾被报社调升负责行政工作,无须再跑线拍照。但他随即就向报社方面反映,也如愿再度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在报社内处理行政方面的事务,就无法在工作中接触到艺文活动,也比较没有时间看演出。」邓惠恩对于表演艺术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文字|赖廷恒  新闻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