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浩良不讳言特别钟爱拍舞者和演员。图为卓庭竹《流浪者之梦》(1995)。(黄浩良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镜头下的凝视

建一座影像的秘密花园 追求创作挑战的黄浩良

黄浩良不过三十出头,却已拥有十余年的摄影资历及得奖记录。第一个拍摄对象就是表演艺术,从此没再回头,他特别喜欢拍摄新生代的作品,因为强烈的实验性、包容性和延展性最能与他互动出创作的火花。

黄浩良不过三十出头,却已拥有十余年的摄影资历及得奖记录。第一个拍摄对象就是表演艺术,从此没再回头,他特别喜欢拍摄新生代的作品,因为强烈的实验性、包容性和延展性最能与他互动出创作的火花。

三十出头却已拥有十余年的摄影资历及得奖记录、目前是国立艺术学院剧场设计系专业摄影讲师的黄浩良,和摄影的接触是在艺术学院美术系就读时。当年在阮义忠启蒙下,开启了摄影旅程,第一个拍摄对象就是表演艺术,从此没再回头,连毕业作品都以摄影作品取代。选择以表演艺术为拍摄对象,除延续学生时代经验,喜欢具多样性的表演形式,也是吸引黄浩良投身其中的理由,「表演艺术本身就充满了各种可能,因此能发挥的空间大。其中,我特别喜欢拍新生代的作品,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实验性、包容性和延展性,许多小成本的制作都能迸发出让人眼睛一亮的成绩,而我合作过的许多学生制作非但不输专业表演团体,而且更勇于实验、创新,对摄影者而言是更大的挑战,也更有趣。」因此,黄浩良选择合作拍摄对象不在于表演者的知名度或经费预算,而是「有没有挑战性」。

摄影是一面镜子

黄浩良觉得自己像一个视觉的魔术师。「影像是造梦,将稍纵即逝的东西捕捉住,透过镜头,将舞蹈、戏剧变成照片,让照片自己说话。」因此他认为真正掌握表演艺术摄影精髓的灵感是来自表演者。「和我工作的人会教我,例如罗曼菲、赖声川等人,会适时地让我明白整个舞或戏要的感觉,加上我本身善于影像思考,一段音乐、一个画面都能作无限延伸。」「我觉得我是一个互动式的拍摄者,和实验性强的团体会玩很多形式,但若是本身很强的创作者,就会将自己变成一面镜子,将创作者的原味忠实呈现。」其中,黄浩良又特别钟爱拍舞者和演员,「因为他们最『无常』,人生如戏在他们身上最能印证。」

和多数摄影师一样,黄浩良也希望每天都能沈浸在拍摄表演艺术的愉悦中,但现实是,此一生态圈无法提供摄影师足够的经济条件,许多摄影师都需兼拍商业性作品以谋生。拍摄商业性作品和表演艺术是截然不同的,黄浩良说,拍商业性作品需要更多的妥协,因为它讲求的是效率、经济效果和快速,不能将客户的东西拍成创作性的人文艺术品,因此,在拍商业作品时,他将自己定位为「影像服务者」,为的是储存「人生旅行的盘缠」。

表演艺术则不同,「表演艺术是一座秘密花园,我可以按我的习惯、规则来运作,我可以选择什么时候呈现、什么时候花开,可以不计成本,随心所欲,不会因谁来而开得更久。」

成为一位专业摄影老师

而对于自己的拍摄风格,黄浩良认为是「不经思索,自然形成,且一直在变(跟著心变)。」对他而言,拍一出戏拍到的是心动的感觉,是无常的呈现。「拍第一年和第十年间的距离不只十年」,黄浩良说,由于表演的幻化无常,加上周边刻意的条件铺排(灯光、舞台、剧本、导演的伏笔、剧作家的刻意安排等),常有「一觉醒来五百年」之感。「相机只是素材,心开窍就上路了。」

一路拍来,却没想过要作一名摄影师或专业摄影师,直到近年,才开始领悟到「我是个摄影的人,是一个见证者。」「因为表演者已经习惯我的存在反而无视于我的存在,因此我可以从容地在旁观看。透过镜头的观景窗,可以抽离也可以靠近,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我看到的是人生,而我也成了影像见证者。」因此,黄浩良目前最大的心愿是成一位专业的摄影老师,一位寻宝师,带领著小园丁一起浇灌、滋养秘密花园,将商业慢慢放下,成为一个专业的摄影工作者,用影像说人生,创作出令后人赞叹的作品。

「很苦,却非常实在!」黄浩良如是说。

 

特约采访|钱丽安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