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谢安来说,人生是不断地表达和选择,而摄影就是他选择的表达方式。基于对文化历史累积的认知,谢安放掉人人称羡的优渥工作,以三十三岁高龄投身表演艺术摄影,由吃闭门羹到今天受到表演艺术团体的肯定,一晃眼十余年。对谢安来说,人生是不断地表达和选择,而摄影就是他选择的表达方式。
对谢安而言,选择拍摄表演艺术的动机很简单,「想记录表演艺术」。「历史是每个当下聚积而成,文化则是当下创造性的累积,只要不断地累积,就会有成果。」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念书时,摄影是谢安闲暇时的最大娱乐,每逢假日便四处拍照,回台后不久便开了个人第一次摄影展。但真正让谢安投身表演艺术摄影,则是基于对文化历史累积的认知,放掉人人称羡的优渥工作,谢安以三十三岁高龄,向朋友借钱买了二台莱卡相机,投身表演艺术拍摄,一晃眼就是十余年。
刚开始,没人知道谢安是谁,无法拿到采访证自然四处碰壁,甚而还有被骂出门去的记录,但日子久了,表演团体逐渐知道有个背著二台莱卡的疯子到处拍表演艺术(还上了当时中视新闻小人物单元),加上对他的作品有所肯定,这才打开他的表演艺术拍摄之路。
重复即兴曝光的摄影美学
虽说在日本念书时常以拍照自娱,也练就出一套拍摄技巧,但那和拍表演艺术是完全不同的,「第一、剧场光线通常很弱,和户外光线截然不同,摄影技巧自然不同;再则,表演艺术变化性极强,若非对表演艺术喜爱到一个程度,很难拍出精髓,特别是刚开始时,连用什么底片、镜头都得重新摸索。」谢安回忆,当年玛莎.葛兰姆来台演出,犹是生手的他拍得手忙脚乱,玛莎葛兰姆都跳完了他还在换底片呢!另外,谢安认为在一出戏或舞蹈中,不只是视觉,音乐也占有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出色的音乐搭配可预见动作,可以让摄影师更能掌握整出戏/舞的精髓。
面对每个摄影师都在寻求的「个人风格」及「拍摄原则」,出身社会学背景,又基于文化、历史感而投身表演艺术拍摄的谢安,自认是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人,「或许是天生爱冒险刺激吧,作品呈现出来的风格就不太一样。」谢安喜欢挑战即兴,捕捉瞬间美感,不喜欢看过作品后再拍。其中,谢安喜欢以当场重复即兴曝光方式拍摄,因为等于是再创作,即使用同一张底片,在按下快门后换另一个镜头在拍,同一张照片拍二次,造成同一影像重复地出现,而这种独创的拍摄技巧,也受到许多表演艺术团体的好评。
兼具知性与感性
在拍摄技巧上,谢安认为一个好的摄影师需兼具知性与感性,特别是要有天分,「好的摄影师不是训练出来的,而需具备多种能力。」会导戏又会编舞的谢安表示,这些能力都有助于拍摄,以和果陀剧团的合作为例,由于懂戏,谢安会指导演员如何动作,「不单是摆摆pose,而是要考虑到舞台视觉,因为透过摄影视窗看到的和单用眼睛看到的是不同的感觉。」而同样画面,在不同摄影师眼中,也有著截然不同的呈现,例如云门舞集《流浪者之歌》中当稻米徐徐洒在饰演修道人王荣裕身上,谢安看到的是「线」,而不是「点」,而这张流动著米粒金线的照片,在当年云门舞集赴欧演出时,成了当地舞蹈杂志封面。
由吃闭门羹到今天受到表演艺术团体的肯定,谢安觉得虽辛苦但十分値得,特别是在过程中将他大力引荐给表演艺术界的叶芠芠和陈锦诚。「我还记得当年叶芠芠引见我给林怀民老师,我把作品摊了一地,林老师看过后决定可以合作,『但是,你可不可以不要如此不专业』,他指的是我把作品摊了一地、没整理建档,但是,那就是我喜欢的感觉,整整齐齐地,太约束了。」而这种不喜欢受约束、加上不善交际的个性,也让谢安在表演艺术圈有著极不同的评价,对此,谢安耸耸肩说「是选择的问题」。
特约采访|钱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