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忧愁小子皮耶侯 一九九九年,于巴黎市庞毕度中心旁一广场上。不是每个街头艺人都做高难度或危险的动作,笑脸迎人和简单带著幽雅线条身段的(陆爱玲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街头表演艺人艺象

在集体节庆与个人自由之间 户外表演艺术与街头戏剧

基本上街道是一个生活的空间,一个途经的空间,一个通达不同目的地的交通系统,现代街头戏剧表演者则力图让想像力在街道上出现、发酵、起作用,并让创意占据街道,占据人身心。

基本上街道是一个生活的空间,一个途经的空间,一个通达不同目的地的交通系统,现代街头戏剧表演者则力图让想像力在街道上出现、发酵、起作用,并让创意占据街道,占据人身心。

所有的艺术都像面镜子,人们在它的面前认识自己,以及在自己身上发现一些过去从不知道的事情。

户外表演是长了脚的镜子,主动走到人们的面前,在欢愉、嘲弄、夸张、惊奇、意外的气氛制造中,达到它艺术的、社会的、日常的与民众的诸种目的。透过「自由」、「跨界」以及「异化」的表现特质,生活百态、社会现象、政治文化也都跳越制式的、约定俗成的观点被呈现出来。

从「仪式」转向对「人」的关注

一般我们说户外表演,不外乎想到街头艺人的杂耍、技艺性的表演,或者掺杂著音乐、舞蹈、游戏的表演,以及富有戏剧性的爆笑逗趣的短剧等三种概分的类型。这些表演型态不论东方或西方都有著许多相类似的传统渊源,像是迎神赛会、民俗节庆、宗教仪式、嘉年华会、市集庙会等等,在这样的场合里,人们被聚集起来,共同为一个目的或需求,而进行表演给人看以及看别人表演的交流活动。当这些活动的娱乐性、即时性、日常性与社会性渐渐成为表演的主要性质与精神时,仪式活动本来面目也就逐渐淡化,有些甚至消失,使得户外表演更趋向对「人」的关注,与人的交换意见。

在历史、社会与时代需要的变递之间不断转化的过程中,前述三种户外表演型态,除了在「公共空间的地形与功能,和表演的形式及内容有著密切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对团队的表现胜过表演者个人声名的追求」,这两个共同点以外;它们各自在特征与形式,内容与目的的选择上,皆有十分相异之处。

就户外演戏而言,在西方古早时,民间戏剧与古希腊式圆形露天剧场、中世纪时的广场、市集的临时搭台、巴洛克时代的公园演戏,都是今天户外演戏的原型。在中国,山边水崖、空地茶楼的搭台演剧,以及在台湾至今仍可见的野台戏,也都为中国演剧史勾勒出一个定型的演进过程。如果说今日的户外戏剧演出是所有戏剧演出形式之一环,那么在过去室内剧场尙未出现的时代,户外各种形式的演出,就是戏剧的整体。

重新审视戏剧的原始性质与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拭去历史尘埃将户外演戏回归现代戏剧总行列,要到本世纪大约六〇年代时,美国的街头演剧表现蓬勃而富新意,深深地影响了街剧表现的观念;法国方面则幸赖以维拉(John Vilar)为首的几位剧场人的大力呼吁与身体力行,法国的户外戏剧演出才慢慢复苏,「亚维侬戏剧节」的创立便是维拉之功。本世纪的七〇年代,可说是户外戏剧重生的年代,它重新拥抱节日、俗庆、祭仪等民间生活与生命动力,重新找回其大众化的本质,重新建立与文化社会、日常生活,群众/观众的直接关系,它的朴直魅力终又得见。户外戏剧在最近的二十年间,逐渐走出了属于这个世纪的街头做与露天剧的形式。

户外戏剧又分为「露天戏剧」和「街头戏剧」,二者在今日的范界与定义上的分明也是六〇年代的事情。可以从「与演出环境的关系」、「演出空间」、「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剧目问题」以及「群众/观众」上来探讨。在台湾方面,露天戏剧和街头戏剧的类分似乎并不明显,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户外演出的发展迟缓,且在表演的形式与内容仍欠缺多元性与实验性。当然这可以从它的成长年龄(大约不过十年左右的光景吧),以及台湾多风雨常酷热的气候,公共空间与街道的不足与不适合的限制,以及户外表演的训练与观念贫乏等方面来解释。

露天戏剧可以在任何空间大的地方演出,多半在城郊或鄕下,或者一些特定的地方,如历史遗迹、大型公园,以及特定的情况,如戏剧节。露天戏剧通常是一个戏剧团体的整体演出。剧目的选择与室内剧剧目略同,导演需注意该地区的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决定照原剧搬演,或者加以改编增减。演出时或临时搭建舞台,或在固定的露天舞台上表演,挡棚虽不一定有,但一个底层结构是必须的,基本上仍依循著传统戏剧的台上台下形式,演出者与观众的互动亦是台上台下的互动模式。原则上观众可以随时加入,但是在有组织与规划的露天演出中,观众也被视同室内剧的观众一样,有买票看戏的要求、出入亦有管理与规定。

街头戏剧,日常的艺术

街头戏剧则是一个纯粹的「城市戏剧」和「日常的艺术」。街道基本上不是一个戏剧表演的空间,而是一个生活的空间,一个途经的空间,现代街头戏剧表演者力图改变街道的使用性质与功能,使得街道不只是通达不同目的地的交通系统,更是一个「交换的场所」、「集合的地方」,也就是集合表演者与观看者于一处,进行意见、想法与感情的交换与交流,让想像力在街道上出现、发酵、起作用,占有街道,也占有人的身与心。

街头演剧必须注意街道性格,诸如地形、气氛、功能(商业区、艺术区、国宅社区、旧城区、工业区……),并找到与之相契合的表演技巧与内容。街头演员以街面为舞台,以街道的建筑、树木为舞台景观,以行人为观众;以定点或流动的方式进行表演。行人路道、巷弄,地铁里或出口,露天咖啡座前还是银行、百货店前,都是他们随时随地可以表演的舞台,从日常生活中撷取表演灵感与即兴演出技巧,是街头艺人最重要的一项训练与资产;当然,如果地点与时间合宜,也不难看到街头剧团在大街上服装道具齐备的情况下,上演一出完整的或片段的、依著剧本表演的戏。

既然街头戏剧,所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形式,都是为了「街」此一都市空间规划而创造的,它所标示的空间「公开性」便与「非公开性」的室内剧场,有著极大的差别。前者强调戏剧与「公开空间」中的人(民众)与环境(都市)之间的直接对话,此一意义远胜过街头戏剧里所有其他的构成元素。而室内演剧则在整体演出上,必须运用艺术的而非自然的手法,来考量剧场内空间机制,与空间美学等问题。

近年露天戏剧的演出,受科技的鼓舞,以及人们对「异于寻常」的需要,或者政府单位的委托,在制作上有更大型、更耸动的趋势。露天剧团在组织与演出的方向上亦与街头演剧有所不同;前者较趋向依据传统或当代的剧目(国内露天戏剧演出的例子,有一九九五年当代传奇在大安森林公园演出的《奥瑞斯提亚》),或活动性强过戏剧性的表演(像是舞者萧静文舞团从中山北路到美术馆边走边演的城市行动演出);后者则自由得多,前卫的、反应现实生活、社会现况的,以及纯戏剧表演(像是街头默剧、肢体结合游戏短剧、即兴小剧)。

街头戏剧的表演与都会人的关系较露天演剧更深、更贴近。街头艺人与观众的距离往往极近,其肢体表演与表演机智敏锐通常是最大的考验,也因此除了现实生活的反映、当时发生的事件或新闻之外,抽象的意念、内在情感的表达、写意动作的表演,也常在街头艺人的表演中出现,默剧表演就常出现在街头戏剧表演中。街头戏剧通常演出的时间较短,主要是因为观众都是或蹲或站或席地而坐,十分不舒服,又是意外中的「相遇」,多数人无法久留。街头表演者在节目的设计与表演的形式上都需考虑到此。

现今露天戏剧的形制丰富,有夏日剧场、露天剧场俱乐部、露天绿地剧场(在山上/中的绿丛间,通常有不算小的空地与建筑幅地,就剧场型制而言有些类似国内的优剧场)、露天中庭剧场(常见于欧洲古堡内或旧城镇的古建筑旁)、露天戏剧节(如亚维侬戏剧节的「荣耀之庭」露天剧场)、露天广场剧场(常见於戏剧节的广场上,或一般城市中大型的广场、空地上)以及露天公园剧场。

在「当下」体会直接的双向交流

今日所见的街头戏剧形式与组构,经过了极为漫长的演变:从仪式到表演,从面粉嘉年华(注1)到戏剧嘉年华,从市集的商业性买卖宣传表演到纯粹户外戏剧表演。在性质上,从民间祭仪、宗教到社会民生政治,从为生计而做的表演到为表演而做的表演,从区域性的到国际性的表演。在时间上,从中世纪戏剧遗制,到二十世纪现代戏剧的多元性。每个阶段的户外表演类型几乎都可以在它的身上看见遗留与转变。今天我们在世界各地所看到的各种街头戏剧表演,实际上就是一个从过去到今日的街剧形式的总汇集,它结合了过去江湖卖艺(Les Saltimbanques)、市集戏剧(theatre de la Foirc)、义大利即兴喜剧(commcdia dell'arte)、马戏、行动宣导剧(Agitation-propagande)、即兴偶发(Happening)、根本戏剧(Radical theatre,注2)、行动剧(Action theatre,注3)、六〇到七〇年代的混乱形式,以及一九六八年以后的街头戏剧等形式(注4)。

在户外,是人群建构了公共表演空间的范围与性质,形成了表演者的舞台与流动景观,营造了一种混合了日常与异于日常的特定气氛,民众的停步、驻留、参与,使戏剧的进行有了依附的材料与目的,街头艺人同时得到即刻的鼓舞与认同。

街头演剧的群众/观众,和室内剧的观众又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他不是专程来接受什么(视觉)经验与为了什么(感动)而鼓掌。他们并不怀抱著什么心情或企图,或为了什么主题作进一步的了解。他们也不是来为了看人或被人看。他们甚至是在一种被截断的路程与心情上,接触了戏剧。也因此他们具有一种自由,随时可走或再折返回来观赏。他们不受环境有意的安排,迳可将街头演戏视为街头文化之一环,视为生活中未预期的一部分,如此一来戏剧便达到其「当下」的作用:当下释放出改变观赏者的情绪与想法的可能,当下使观赏者很自然地就一同参与了戏剧的演出过程,当下传递欢笑与讯息,当下体会非常直接的双向交流。

注:

1.面粉嘉年华,指为了娱乐而刻意弄脏当地中产阶级的华丽穿著,政治主题浓厚。

2.彼得舒曼(Peter Schumann)的面包傀儡剧场(Bread and Puppet theatre)是这一形式的代表。

3.此一街剧形式以探讨社会问题为主,受布莱希特(Brecht)、葛罗托斯基(Grotowski)、亚陶(Artaud)、包尔(Augusto Boal)等人的理论影响很大。

4.法国一九六八年是个城市艺术发展蓬勃的年代,对街头戏剧的发展有著莫大的便利性。至八〇年代时,街头戏剧就可谓到达了繁荣时期,各地的户外戏剧节纷纷正式建立,向国际宣发布户外表演的邀约。

 

文字|陆爱玲  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专任讲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