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斌的浦罗柯菲夫,虽然因为断弦在琴身中大声回荡,反而意外地造成特别的效果。到了技巧艰难、音效精采的最后一乐章,陈瑞斌在短短的几个小节之内,就教人产生一种看特技表演的兴奋;快速变换的节奏、利剑般的双手,一路直奔终曲,潇洒而俐落。
陈瑞斌千禧音乐之旅
11月22日
国家音乐厅
在过去一段时间,陈瑞斌因为卷入台南市成立交响乐团错综复杂的总监历程,而成为各大报文化版上的头号人物。整个事件在大家互揭疮疤、互使角力的情况下,各说各话的复杂,很快地教人失去了了解的耐性,最后则成为一次文化圈里的罗生门,一般爱乐大众只知台南为成立交响乐团而闹得风风雨雨,钢琴家陈瑞斌和总监一职失之交臂。虽然最后的结果教陈瑞斌个人大失所望,但是,他显然并未因此而气馁,这次在音乐厅他积极的复出演奏展现的优异水准,就表明了他是一位见识过大风大浪、毅力坚定的音乐家,事件才稍止息,但他早已安然渡过激流和险境,继续在演奏舞台上发光发亮。
自信满满的表现
过去,不论是和乐团合作协奏曲,或者是个人的独奏会,陈瑞斌的表现均保持著生气勃勃、自信满满的水准。舞台上的他自然自在,一点儿也不拘束或生硬,而且他的演奏得以使乐曲具有层次分明的音响、丰富稳定的音质、清新流利的乐句等特色,莫不散发著一股成熟沈著、从容大方的风格,这些特征都能在这次的演奏中一一窥得。
在这场音乐会中所选的三组管弦乐改编曲中,陈瑞斌的演奏以兼顾了优美的音色设计及音响层次变化为特色。三组改编曲作品分别为葛利格的《皮尔金》组曲、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中的片段、以及李斯特改编华格纳的《崔斯坦和伊索德──爱之死》。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钢琴独奏会中演出管弦乐曲的钢琴版本,是相当不讨好的举动,主要是因为管弦乐曲原本多变的音色,以钢琴来表现常显得捉襟见肘,只有一些李斯特的改编曲例外。而李斯特的改编曲之所以能在舞台上活跃,乃因作品中炫技的成分重,得以满足了观众看热闹的欲求,进而掩饰了改编版本效果贫乏的窘境,然而,这种炫技的成分,并不存在于另外的葛利格、柴可夫斯基的改编版中。
近似「管弦乐团」的气质
在这两组曲目中,除了《睡美人》里的终曲外,其他的钢琴改编曲曲调都相当地单调而且僵硬,如果演奏家没有能用心去为作品润色,演奏将会明显地缺少吸引力。而陈瑞斌即得以为这样的作品灵活上色,使之音响层次丰富、富于音色变化,并以具弹性的乐句、多彩的层次,使钢琴具有近似管弦乐团般的气质,适度掩盖了改编版本身的限制,演奏的成果算是相当杰出。基本上来说,管弦乐曲的钢琴改编版本,在钢琴独奏会中算是罕见的安排;这一类的作品即使是在陈瑞斌这样杰出钢琴家的处理之下,仍然明显有份量不足之感,此乃音乐本身不符钢琴音乐的语法、魅力不足所致。而在纯粹属于钢琴作品的部分,陈瑞斌同样表现了穏定而优秀的音乐风格。
像子弹贯穿琴键
陈瑞斌的萧邦《马祖卡舞曲》的处理十足具有自主性,也相当地个人化;音乐在灵活的弹性速度之下,简朴中透露著一点儿忧郁和抒情。《叙事曲》的整体表现流利而优雅,恰当透露了音乐中欲拒还迎的感情;稳定的音质以及细腻的曲调起伏,就像是花欉中一只美丽的蝴蝶。而最教人引领盼望的浦罗柯菲夫《第七号奏鸣曲》,在第一乐章的重击之中,钢琴的低音部出现了断弦的状况,但并完全不影响陈瑞斌的演奏心情,他的一双利手照样像子弹一样贯穿了琴键,而断弦在琴身中的大声回荡,竟意外地制造了特殊的音效,十足令人惊叹。到了技巧艰难、音效精采的最后一乐章,陈瑞斌在短短的几个小节之内,就教人产生一种看特技表演的兴奋;快速变换的节奏、利剑般的双手,一路直奔终曲,潇洒而俐落。
这次的演奏可见陈瑞斌的实力依旧坚强、魅力依旧十足。他显然是完完全全属于舞台的钢琴家,对于舞台演出胜任而愉快;台湾乐坛正需要这样杰出的演奏家,长久保持著活络的音乐演奏事业。而如果硬要挑剔这场演出,应该是在曲目的选择上,两首管弦乐改编曲的效果和长度,都给人产生一种零碎的印象,下半场皮亚佐拉的《探戈组曲》则显得甜腻,使得全场的热络时刻都集中在最后一首浦罗柯菲夫的几分钟内,以及两阕精彩的安可短曲中,这就像吃了十道菜之后最美味的主菜才拿上桌,教人等得有点儿耗尽耐性。然而,以陈瑞斌全场鲜明的音乐处理、高雅且稳定的音乐品质,他的演出依旧令人喝采,也教人期待尽快再见到他下一次的演出。
文字|杨沛仁 文字工作者、钢琴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