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汇演中可明显地看出若干新人已具大将之风,有接班的架势。(图为上昆的《白蛇传》)(财团法人国际新象文教基金会 提供)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

开不完的春柳春花满画楼

「跨世纪千禧昆剧菁英大汇演」随笔

正由于老戏的表演形式已经一磨再磨,新戏则一切大都还在摸索尝试当中,所以观众不必吝于给新编戏再次上演的机会,或许可以在某些新编戏中寻找足以发展出折子戏的好段落,加工之后再度上台,这样才可能会有新的优质元素汇入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之中,继续传承下去。

正由于老戏的表演形式已经一磨再磨,新戏则一切大都还在摸索尝试当中,所以观众不必吝于给新编戏再次上演的机会,或许可以在某些新编戏中寻找足以发展出折子戏的好段落,加工之后再度上台,这样才可能会有新的优质元素汇入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之中,继续传承下去。

老戏vs.新戏,从《张协状元》说起

在这一次「跨世纪千禧昆剧菁英大汇演」宣传资料中有一个戏很引人注目,那就是由浙江永嘉昆剧团演出的《张协状元》。尙未登台演出,声名早已飘洋过海,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

《张协状元》编撰于南宋,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南戏剧本,经重新改编后,以昆剧的形式演出,其特色是保留原作中以人做为道具,及一个演员扮演多个角色,让观众得以领略南戏当时演出的型态。这是此次汇演中相当具特色的一出戏。从保留若干原作中的演出型态,以庙判及庙鬼贯串全剧,古庙、状元府第等几个主场的处理手法等等,都能够看得出编导从原作出发、与现代结合的意图。

但是,改编剧本在几个剧情关键转折处做了不同于原作之处理,结果反而使得人物性格及剧情发展更扭曲、不合理,而且上中舞台的一个小蚬壳状扇型坡,不仅造成视觉上突兀之感,对于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也造成障碍。新编戏的尴尬即在于常常为了与现代结合而做各式各样的实验及尝试,于是便可能出现想像力脱缰而出、无力控制的状况。

反观折子戏,往往是每次昆剧演出中──就表演形式而言──最令人放心的部分。当然,不论哪一出折子戏都一样,绝不是一开始就是现今舞台上演出的模式,而是经过长久以来琢磨淘洗,在表演与观赏的天秤上取得平衡。戏帮人、人保戏,如《长生殿》之〈迎哭〉、〈弹词〉,《牡丹亭》之〈惊梦〉、〈寻梦〉、〈拾画叫画〉,《玉簪记》之〈琴挑〉、〈秋江〉,《朱买臣休妻》(即《烂柯山》)之〈逼休〉、〈痴梦〉,以及其他折子戏如〈跪池〉、〈借靴〉、〈题曲〉、〈浇墓〉、〈问探〉、〈夜奔〉、〈界牌关〉……等等,不论就戏本身的舞台表演艺术来讲,或是提供作为其他表演艺术之借鉴,都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山。

凡是「老戏」,必定都历经过「新戏」的阶段,现在大多数新编戏上演前声势浩大,演出后寂静无声,其中之珠玉或许因此遭大量泥沙埋盖,而无重见天日的机会,实在相当可惜。正由于老戏的表演形式已经一磨再磨,新戏则一切大都还在摸索尝试当中,所以观众不必吝于给新编戏再次上演的机会,或许可以在某些新编戏中寻找足以发展出折子戏的好段落,加工之后再度上台,这样才可能会有新的优质元素汇入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之中,继续传承下去。

老凤新雏,交棒意味明显

这一次大汇演比诸一九九七年大陆南北昆在台汇演,新旧交棒的意味相当明显,有新人与老师辈轮流担纲,如上下本《长生殿》及《牡丹亭》;有老凤新雏同台演出,如《玉簪记》、《新蝴蝶梦》、《狮吼记.跪池》等;有新人独挑大梁,如〈题曲〉、〈夜奔〉等;当然,还有老艺人的金字招牌戏,如《长生殿.弹词》、《焚香记.阳告》、《朱买臣休妻》等。

这次看戏的心情起伏其实相当大。看招牌老戏,十足是一种享受,由于老演员们对戏的搬演处理与曲词音乐已经滚瓜烂熟,纵使在台上有突发状况,大多可以救得过去,而更多时候观众则是可以很放心地看台上演员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表现,实在是一种熨平贴合的舒服。尽管岁月考验严厉,但随著年纪增长,好演员本身的表演质地只会愈加温润,但不是钻石般灿烂夺目,而是如珠玉一样散发出润泽的光芒。另外,由于演员与对手长期以来所培养出的默契,不仅使得彼此间在往返应对的节奏上能够掌握得宜,对于该段折子戏的舞台演出效果更能产生相乘的功效。

看新人演出观众所熟悉的老戏,一向最令人提心吊胆,因为观众早已明了戏会如何进行,行腔转调、翻旋腾挪,心中自是明白不过,一旦台上有个差错,挑剔的观众就不知道还要不要继续看下去。然而,台下十年功就是为了台上几分钟的表现,即使碰到新人「出槌」的情形,观众其实也不需吝惜掌声,而更应加以温暖的宽容与鼓励。这次汇演中可明显地看出若干新人已具大将之风,有接班的架势,不论与师父们同台演出、同辈间担纲或独挑大梁,不仅丝毫不见生涩局促,尤有甚者,能够青出于蓝、别出心裁,别有一番气象,更进一步地活化昆剧的表演风格。持平而论,此次新人表现优劣互见,不论文戏武戏,并不只是将该做的都一丝不苟、中规中矩地做了就是,这只是最最基本而已,演员本身如果对剧本及角色的内在挖掘不够深入,则很难有好的表现。

e世代戏迷上场,耐人寻味的林为林现象

这一次的汇演中另一値得注意的现象,是浙昆「林为林专场」演出当晚观众反应超热烈,林为林俨然成为昆剧观众群中年轻一辈的偶像天王!

在所有演出当中,只有浙昆安排个人专场演出,在宣传资料上已经相当引人注意,这是从大约十年前左右大陆昆剧团登台演出以来,首度安排专场演出,不仅卖座好、上座率高,当然,林为林的表现,更是让观众拍红了手掌。专场中所排的三段折子戏戏路各不相同,〈嫁妹〉属于花脸戏,唱做俱重,〈三叉口〉为短打武生戏,是林为林的拿手好戏、〈界牌关〉则是林为林获得梅花奖的金字招牌。

〈嫁妹〉可视为林为林拓展戏路的尝试,从大段唱词的表现,可以看出林为林在唱腔上由武生转换成花脸所下的功夫,至于锺馗身段与做工,尤其是厚底靴上的脚功,则充分表现出林为林功底厚实的自在与优势,只是锺馗性格表现上可爱俏皮的那一面,似乎还不太够。短打武戏〈三叉口〉,不仅可以看出武生与武丑如何以绝佳的默契,在亮晃晃的舞台上表现出黑洞洞的客房空间,并且能够充分享受武场与演员间严丝合缝的配合,是一场武生与武丑、演员与武场所呈现出的视听双重享受。尽管前面二段折子戏应已耗费大量体力,但是林为林在金字招牌〈界牌关〉中表现得从容自若,唱做念打各方面处理皆得心应手,看得出演员在戏曲表演处理上所呈现出来的「弹性」,这并不只是硬梆梆地配合锣鼓点把动作做完、把曲子唱完,而是演员在平时以及更重要的,在舞台上演出的经验积累,使他除了对基本的四功五法应付裕如外,还能更上层楼,刚柔并济、收放自如地加强戏曲内里及外在表现,有效地将演出能量传达到每一位观众身上。

演出当晚观众的表现可一点儿都不比台上差。有经验的观众适时地鼓掌叫好,五段折子戏一视同仁;年轻的昆剧娇客则是在林为林演出段子上见缝插针,有空隙就拼命鼓掌叫好,当下全场仿佛转置时空到流行音乐天王的演唱会场,只差没有人手一枝萤光棒、随著动作节奏左右摇摆。终场谢幕时台上演员的丰采更是给台下的娇客抢光赢尽,娇客们毫不吝惜地使尽浑身解数叫好鼓掌,即使其他观众频频回头侧目,娇客们依旧故我。这其实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现象。在中场休息时,就已经有观众对那些娇客略发微词,但就像习惯西洋古典音乐会的听众实在受不了传统戏曲表演中所爆出的叫好鼓掌,认为这分明破坏对表演欣赏的专注与整体感一样,这实在是肇因于不同表演艺术型态所衍生出来的不同欣赏生态。所以,换一个角度看看想想,娇客们是以e世代的方式对心目中偶像的精采表现诚心叫好,如此而已。戏曲表演要跟得上时代,戏曲观赏又何尝能够停滞不前,所要多费心、多注意的,或许是如何让那些娇客能够多接触传统戏曲的表演罢。

十年磨一戏,台湾票友的表现令人期待

由于有台湾在地的水磨曲集和台湾昆剧团共襄盛举,这次汇演成为名符其实的交流汇演,从剧团排出几近失传或骨子老戏等戏码,以及演员的台上表现,可以看出台湾昆曲播种者徐炎之、张善芗夫妇一生辛勤浇灌的成果,以及「昆曲传习计划」中大陆昆剧老师们渡海传艺所展现的风貌。

水磨曲集排出四段折子戏〈咏花〉、〈南浦〉、〈学堂〉、〈莲花剔目〉都是生旦文戏,其中〈学堂〉由张善芗原授,而由陈彬与詹媛担纲的〈莲花剔目〉则是上昆周志刚根据昆曲名家沈传芷藏本排定。〈莲花剔目〉不仅舞台上表演的时间长,生角唱做分量尤其重,对票友而言,实在是一大考验,在此同时,亦可看出表演者所投注的心血及展现出来的功力。台湾昆剧团成员大多是有功底的京剧团演员,所以在戏码的安排较为多样化,除了生旦文戏外,还有丑角及武生戏,可视为传习计划中优质成果的展演。

在昆曲的发展历程中,串客票友的投入,一直以来都是昆曲表演艺术提升动力之一。虽然昆曲环境今昔已大不相同,但是只要能够衣带渐宽终不悔,则票友不仅在推展方面能够扮演重要角色,尙可融注本身学养及现代表演艺术因子于昆曲表演中,另创新局,十年磨一戏,抑未可知。这就是票友的优势,换另一个角度讲,亦未尝不是责任啊。

 

文字|张启丰  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兼任讲师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