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歌者的困惑

声乐的流派

作为一位歌者,尤其是东方歌者,我们一定要知道各种欧洲声乐学派的存在,才不会产生很多无谓的疑惑,也会有较多的机会做适当的选择与调适。理想的声音应该是多样性的,应该能够自由进出不同的语言,不受技巧的限制。

作为一位歌者,尤其是东方歌者,我们一定要知道各种欧洲声乐学派的存在,才不会产生很多无谓的疑惑,也会有较多的机会做适当的选择与调适。理想的声音应该是多样性的,应该能够自由进出不同的语言,不受技巧的限制。

唱歌本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等你因为自己的兴趣,或是亲朋好友对你歌声的赞美,而正式拜师学唱时,麻烦就开始了。首先是那一些你从来没有听过的词汇,甚么共鸣啦,焦点啦,位置啦,呼吸啦,支持啦,等等。等你学了一两年,把这些名词好像搞通了,突然,又有人说:怎么你唱义大利文和德文听起来都一样?怎么你连中文都唱不清楚啦?怎么你们学美声唱法的,唱歌好像很吃力的样子?于是你再接再厉,继续奋斗。终于,你吐字清晰了,呼吸也运用自如了,却又听人说你唱甚么都一样,不知何为风格。于是,你又再开始反省检讨,也开始怀念那一段毫无拘束,随时可以高歌的日子。最近,有一位学生说,她的妈妈问她,怎么进了音乐系,反而不唱歌了?我突然想到,我的母亲当年也说过同样的话。在那段没有太多消遣的日子里,我的歌声也许是她繁忙家务中的安慰,但我进了音乐系后,就很少在家中开口了。因为歌唱突然变得很复杂了,是要有很多相对配合的条件才能做的事。是真应该这样的吗?也许这就是从业余进入专业必经的过程吧!然而,这个过程,有人走得容易,有人走得辛苦,有人还可能把原本饱满甜美的声音给走丢了,全看你的领悟力,你的警觉性,还有你碰到甚么样的老师。

不同的语言导引出相异的声乐技巧

最近我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国内现在举办大师讲座的风气很盛,「声乐家协会」也举办了很多次。如果讲座内容是以诠释为主,问题还不大,因为诠释的可能性很多,个人主观的看法应该被接受,而且还可以互相磋商、启发;但如果牵涉到声乐技巧的示范,那就比较麻烦了。虽然主讲者都是有来头的人,有的是名师,有的是国际歌唱家,但他们在技巧上的示范常常是极端相反的。有的在讲到声音位置时,只有一句话「向后,向后,再向后!」另一位却坚持向前的焦点,因此不断地说:「向前,向前!」谈到呼吸方法时则更是南辕北辙:一位唱得很好的男低音,认为腹部要向外推,示范时,唱得越高,越用力,他的腹部就越大、越向外推;另一位却认为应该「向内,向内收缩」。在听了这些大师讲座后,不但初学者困惑,连一向没有问题的歌者也开始怀疑自己有没有搞错!

其实这都是各种不同声乐教学流派惹的祸。声乐教学有派别吗?当然有。由于文化背景、语言、音乐风格的不同,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他们认为最美的、理想的音色,及最能表达他们语言之美的声音。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音色,各国就发展出不同的技巧,形成了他们不同的教学传统。因此,声乐的流派和语言及演唱风格是互为因果的。欧洲声乐流派主要是英、法、德、义四大派,美国一位很有名的声乐教授理查.米勒(Richard Miller,1926〜),在他一九七七年出版的硏究报告(English, French, German and Italian Techniques of Singing:A Study in National Tonal Preferenc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Functional Efficiency,The Scarecrow Press,Inc. N. J. 1977)中,就对这四大教学传统做了非常仔细、深入的研究,它们的方法、特色与利弊,还有它们和民族理想音色的关系。米勒认为当任何一个学派将其民族特色过度夸张地执行或坚持时,常会间接限制了歌者成功地表达另一学派曲目的可能性。例如,有些歌者在其国内相当受欢迎,却无法扬名国际;有些歌者虽能扬名国际,却只限定某些曲目。这都和学派有点关系。越是成功的歌者,其学派的色彩越不明显,其声乐技巧也越容易被广泛接受。

熟悉流派才能自由进出不同的语言

有时,某些学派的特殊观念和音色,常常成为演唱另一派曲目的杀手。并非歌者没有声音,而是他的声乐技巧已经把他训练到只能唱某一类的作品。当然,如果你是某一学派的佼佼者,譬如说你是唱巴赫的专家,那么不唱,或是不能唱义大利写实主义的歌剧,也无所谓。像帕华洛帝、卡瑞拉斯就不碰德文作品。最怕就是你不自知,当你已被训练到只能唱威尔第、浦契尼、马司卡尼等义大利写实主义的东西时,在技巧上,想要演唱莫札特或其他曲目,可能已不得其门而入了。

因此,作为一位歌者,尤其是东方歌者,我们一定要知道各种欧洲声乐学派的存在,才不会产生很多无谓的疑惑,也会有较多的机会做适当的选择与调适。理想的声音应该是多样性的,应该能够自由进出不同的语言,不受技巧的限制。

说到技巧,不禁又想到另一件有趣的事。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在电视或录影带上,近距离看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演唱时,他的舌头总是卷起来的,唱得越高,卷得越紧。这在一般声乐教学理论里是一大忌。每一位声乐老师都会告诉你,舌头要放平、放松。但舌头的位置似乎并没有妨碍到多明哥的歌唱生涯。所以,技巧是没有定律的,一切因人而异,其在教学上的细节,値得我们探讨。

 

文字|席慕德 声乐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