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艺术节邀请的表演者多半是成名已久的当代艺术家,在作品风格上却仍然具有现代性及争议性,并借由新的创意与诠释来重新定义表演艺术的形式与传统,让观众作更多的思考,因此节目每每具有十足的话题性与知名度。
夏天在纽约看表演,除了一般百老汇的剧场外,林肯中心艺术节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自一九九六年开始,林肯中心在每年夏季都会举行国际艺术节,今年从七月十日起到二十九日止,一连三周,节目包括来自欧洲与美国的戏剧、舞蹈、音乐、歌剧、新马戏等不同类型的表演艺术。
向传统挑战
林肯艺术节邀请的表演者多半是成名已久的当代艺术家,在作品风格上却仍然具有现代性及争议性。这些节目通常企图挑战既有的表演艺术类型与标准,并借由新的创意与诠释来重新定义表演艺术的形式与传统,让观众作更多的思考,因此节目每每具有十足的话题性与知名度。像今年由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与罗伯.威尔森(Robert Wilson)的《白乌鸦》White Raven,就延续著他们两人自一九七六年成名作《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以来对传统叙事性歌剧的反动;班哲明.巴比(Benjamin Bagby)与张叔平(Ping Chong)合作的《艾妲》Edda,则是结合音乐学术研究与现代剧场手法,企图在现代舞台上重现西元十世纪时尚未受到天主教会音乐调式影响的古维京人音乐与十三世纪维京史诗;而由义大利米兰史卡拉芭蕾舞团(La Scalla Ballet)带来的《吉赛儿》Giselle,则强调大幅改变十九世纪以来传统的编舞风格,采用更接近现代人的类似电影写实的表演方式,表现剧中人物的真实情感。像这样近乎向传统挑战似的尝试,成功与否,则是见仁见智,有不少的节目注定是要毁誉参半;不过在表演艺术形式与内容的传统与创新上,具有一定的辩证效果。
撇开这类较严肃的思考与具争议性的话题之外,林肯中心艺术节在卖点上也十分吸引人,再加上夏天的观光人潮,每年都吸引许多观众前来观赏。由英国与爱尔兰的剧团呈现的「品特戏剧回顾展」,对那些盲目崇拜英国戏剧的美国观众而言,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至少就让他们省了纽约伦敦来回机票与住宿费。再加上这次品特先生御驾亲征,不但亲自执导新作《庆祝》Celebration,还在另一出戏《喝一杯吧》One for the Road中担任主角。即使票价高达美金五十五元,仍是一票难求,甚至预售就卖完。而向来拥有许多芭蕾舞观众的纽约人,对于外来的著名舞团如史卡拉芭蕾与去年的波修瓦芭蕾,也是趋之若骛,将高达七十五元的票抢购一空。无论这个《吉赛儿》是如何反传统,只想一睹名舞星风采的人,显然仍大有人在。
作家品特与演员品特
此次品特戏剧节,林肯中心邀请了来自伦敦的阿美妲剧团(Almeida)、皇家宫廷剧团(Royal Court Theatre)、以及来自都柏林的城门剧团(Gate Theatre),三个剧团合计演出九出品特的剧作,从一九六四年的《回家》Homecoming到二〇〇〇年的《庆祝》,横跨品特创作历程的不同时期。其中两出短剧《就像阿拉斯加》A Kind of Alaska与《喝一杯吧》由城门剧团演出,此剧团曾在一九九四与一九九七年办过两次品特戏剧节,今年与林肯中心的合作是第三次的尝试。写于一九八二年的《就像阿拉斯加》,灵感来自精神医师作家奥立佛.萨克斯(Oliver Sacks)的《睡人》Awakening(1973)(该书也曾被拍成电影〉。剧中的女主角得了怪病,自十六岁起,沉睡了二十九年后,忽然醒来。面对当年的小妹如今已经是离婚的中年妇人、母亲早已去世多年的现状,女主角难以面对,最后只能在医师与已成年的小妹的陪伴下,像回到她少女时期一般,自我安慰著说:「我想,一切都很正常。」演员平淡而称职的演出,让故事中主角突然面对巨大的成年压力的感受,成功地感染了观众的心。
品特自己演出的作品《喝一杯吧》(1984)则是取材于发生在土耳其的人权迫害事件。剧中主角是某个国家秘密警察机构的高级干部,在他的办公室里分别审问著人犯一家三口。在看似礼貌却又充满残酷与疯狂的言语暴力下,人犯在台上几乎精神崩溃。品特表现了他对人类语言与权力关系的绝佳掌握,这也是在他其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的题材,例如后来的《山里话》Mountain Language。而剧作家自己现身说法的演出,是否就是更値得信赖的版本呢?暂且不管那些宣称作者与作品无关的理论,至少看到演员品特念著作家品特的台词,真的更可以感受到剧作家对于英文口语风格细微处的掌握。品特念台词有点快,有点神经质,很符合剧中的角色,言语暴力是收发自如的。
《艾妲》:《指环》歌剧史诗溯源
《艾妲:关于欲望、复仇与家庭的维京人故事》Edda: Viking Tales of Lust, Revenge and Family这出史诗性演出的故事内容来自古代维京人的神话,也是华格纳《尼布龙根指环》史诗歌剧的故事来源。《艾妲》源于最早载于十三世纪手稿的古维京口传史诗,由复兴古音乐学者班哲明.巴比一手研究策划,之前他也曾演出过古英文史诗Belwolf,颇受欢迎。此次巴比与他的五人古乐团Sequentia用吟唱的方式,一边演奏拟古的古冰岛乐器,一边唱出以古冰岛语写成的史诗故事,虽然以古冰岛语演出,但配有精心设计会变颜色的字幕,且由于故事与华格纳《尼布龙根指环》的故事系出同源,内容十分相似,因此对纽约的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与巴比合作的华裔美国导演张叔平,让表演者以吟唱的说书人方式呈现;表演者坐在椅子上,由画著古维京文(RUNES)的移动平台推出,出现在黑暗的舞台上,当表演者的唱段结束时,也随著移动平台缓缓消失在黑暗之中,仿佛来自历史,又消逝在历史的神秘与黑暗之中。
由出身于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曾与纽瑞耶夫同台演出的芭蕾舞星希薇.纪莲(Sylvie Guilliam)所率领的史卡拉芭蕾舞团,此次带来《阿玛柯德》Amacord、《卡门》与《吉赛儿》。史卡拉芭蕾舞团的风格比较偏向写实的舞台布景与现代服装,在视觉上更接近配了音乐的默片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改编自费里尼同名电影的《阿玛柯德》是描写义大利二次大战前后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的配乐,很能呈现当时的感觉;舞台设计也十分漂亮,在舞台上方挂满了穿著各种服饰的男女模特儿。《卡门》的舞台设计也令人印象深刻,在酒店的写实场景中吊起五颜六色的灯饰。
新写实芭蕾《吉赛儿》
而在《吉赛儿》第一幕中,史卡拉舞团使用了厚实的旋转舞台,给予更写实的歌剧式空间,却将芭蕾舞所需要的活动范围缩小了,于是会看到舞者动作因为空间有限而不得不修改的困扰。村民的日常生活倒是很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一反传统芭蕾中配角的传统默剧表演方式,而是具有类似电影中的写实演法。第二幕的森林中还有许多大石头散布在舞台上,女精灵们穿梭其中,好似一场现代人各式白色婚宴礼服的展示,效果华丽。整体来讲,纪莲的创新编舞虽然企图更写实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却牺牲了展现技巧性的芭蕾,而代之以类似写实的表演方式,期待看到更多芭蕾功力的观众或许会嫌不够,但也不失为另一个视觉效果优秀的现代《吉赛儿》版本。
每年的新马戏节目已是林肯中心艺术节的一项特色,今年是来自法国的「羽毛马戏团」(Cirque Plume)的「羽毛歌剧」《混合杂耍》Mélange。该团已有十六年历史,结合特技、空中飞人等马戏表演与戏剧、舞蹈、声光效果的演出风格,是他们的新马戏特色。在特技表现上,比较接近传统马戏特技团卖艺式的秀,表现差强人意,无法与「太阳马戏团」(Cirque du Soleil)相比,在音乐与小丑方面还算不错,则偶有神来之笔。在音乐上,由摇滚到古典和声都有,像有个小丑竟然可以骑著低音大提琴飞在半空中。看起来「羽毛」比较适合较小场地的巡回演出,与观众拉近距离后,效果会更好。
最后介绍的是美国现代舞大师崔莎.布朗(Trisha Brown)新作《三部曲》E1 Trilogy(编按)。在爵士乐团David Douglas的即兴演出伴奏下,舞台天幕上挂著类似现代画作或是乐谱稿的抽象线条图案,配合著舞者身穿不同色块的服装,做出轻松而不经意的线条与动作,舞者们在略带著轻松的气氛中流动著,完成与音乐的对话。其中舞者甚至在舞台中央跌倒,跟著又有其他的舞者也努力地跌倒。有一段音乐中乐手甚至用咳嗽与乱七八糟弹奏来表现,充满在掌握之中的轻松即兴的趣味,是笔者这次最喜欢的作品。
为中高收入观众服务
整体而言,林肯中心艺术节在呈现当代表演艺术的努力上十分成功,免费的座谈会,则让较具争议性的表演创作者有和观众面对面谈话的机会,只是偏高的票价,还是可以看出林肯中心为中高收入观众服务的个性。策展节目的重点主题,像今年的品特、去年的俄国剧场、前几年的贝克特专题,都是不错的安排方式;同时也不会忘记推广美国本土的艺术家,如崔莎.布朗、模斯.康宁汉、比尔.T.琼斯等人的作品。林肯中心艺术节与每年十月到十二月的「下一波艺术节」、以及布鲁克林音乐学院的春季节目在时间上互补空档,使纽约市的艺术表演几乎可以说是全年无休。
编按:
相关文章请参阅本刊第102期,12〜14页,〈永远超越自我的崔莎〉,魏淑美撰。
文字|张明杰 纽约市立大学研究中心戏剧博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