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艺术节里,你看不到偶戏的过去,你看到的是偶戏的现在与未来。
两年一度的「纽约国际偶戏艺术节」于九月九日到二十七日展开,为期三周、来自十六个国家、二十八出剧码、一百九十一场分布于全纽约市十三个剧场的演出。这个艺术节是由吉姆.汉森基金会(Jim Henson Foundation)所主办,数十家企业团体及文教机构联合赞助,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国际偶戏艺术节活动。
吉姆.汉森(Jim Henson)是美国偶戏历史上极重要的人物。他是家喩户晓的芝麻街电视节目戏偶──Muppets的创始人,由于芝麻街的电视节目在美国甚至于世界各地大受欢迎,一时之间,Muppets形式的偶攻占了大街小巷,几乎要成了Puppets(戏偶)的代名词,也淹没了其他形式的偶戏的声音。甚至曾有偶戏创作者向吉姆抱怨,现在许多的邀演单位都指定他们演出芝麻街那种形式的节目!虽然吉姆因为Muppets受到如此欢迎而感到光荣,但他更希望偶戏在美国能有多样化的发展。因此,在一九八二年他成立了基金会来推广偶戏艺术。成立以来致力于举办各类硏习会及偶戏会议、拍摄世界偶戏录影带、赞助或制作偶戏公演,同时也提供奖助给偶戏艺术家们,至今已提供了三百个奖助名额,东尼奖导演奖项第一位女性导演得主、目前纽约百老汇当红的歌舞剧《狮子王》Lion King的导演Julie Taymor也曾在名单之列。
早在八〇年代,吉姆.汉森和纽约公共剧场(Public Theater)的总监约瑟夫.帕普(Jose-ph Papp)就有合作举办国际偶戏艺术节的想法,但这个愿望在吉姆及约瑟夫的生前并没有实现,而由吉姆的女儿Cheryl Henson,也是现任吉姆.汉森基金会的总监,实现了父亲生前的愿望。第一届的艺术节在一九九二年举行,不仅票房吿捷,也得到舆论和媒体极大的注意。受到如此的鼓励,基金会决定继续举办下去,规模也一次比一次盛大。在过去举办的艺术节中,来自法国的香提偶剧团、捷克的龙剧团、美国的面包傀儡剧团等,这些世界顶尖的偶剧团都曾在艺术节中献艺。
在戏剧天堂─纽约─所举办的偶戏艺术节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美国康乃狄克大学偶戏教授巴特.洛克波顿(Bart. P. Roccoberton)表示:在「纽约国际偶戏艺术节」主办单位所选出的节目里,除了少数节目是较传统的偶戏演出外,大部分的节目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成份,因此可以看到当代偶戏的最新发展。另外在美国偶戏历史上,只有一九八〇年UNIMA(国际性的偶戏组织)在华盛顿曾举办过大规模的国际偶戏节,其他在地方性或全国性的偶戏艺术节有时也会穿揷一些国外团体的节目,但这些艺术节的观众都是从事偶戏艺术的专业人员。「纽约国际偶戏艺术节」是美国唯一常态性,且针对一般观众而举办的大型国际偶戏艺术节,它最大的贡献,是开拓了偶戏的成人观众群。大部分的美国观众还是认为偶戏是给小孩子看的玩意儿(台湾亦然),这个艺术节介绍了现今偶戏最前卫的表演,让大众见识到偶戏原来也可以这么演。
的确,翻开艺术节的节目单,你会看到许多新奇的表演介绍,许多节目是混合使用了各种形式的偶来演出,有加入多媒体或动画的,有的则捡现成的日常用品来当做戏偶,或者用自己的脚丫或肚皮来演戏,有团体甚至还在水族箱里演出。主题包括了有政治社会现况的批判、生活印象的反应和传说故事等,令人目不暇给。综合了所有的表演而论,这些节目都有一个趋势──偶戏成为艺术家用来传达意念的一种工具,不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形式,创作者依据所要传达的主题来选择最适合表现的形式。
边缘作品 精致演出
在今年的节目中,主办单位以呈现「边缘作品」(edge works)为主要邀请演出的方向,展现这些非主流、实验性质特强的作品,无非是要鼓励艺术家们多开发偶戏的可能性。
在来自英国的Faulty Optics剧团所演出的《泡泡床》Bubbly Beds中,别出心裁地将表演放在水族箱中进行,故事从一对老夫妻家里的地下室淹水开始,丈夫穿了潜水衣到地下室(水族箱)去查看,莫名其妙碰到一堆奇奇怪怪的骷髅人、人鱼、爵士乐队和已过世的亲戚等,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整个水族箱中的场景搭配上现场音效,充满了怀旧的气氛。其中一段〈恋人之舞〉,一个戏偶不停的碰撞另一个偶,而另一个偶因为水的特性,忽而无力、忽而翻搅、形成了很美的画面。
南非来的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在《乌布─真理的任务》Ubu &The Truth Commission中改编了法国作家Alfred Jarry的现代经典剧作《乌布王》Ubu Roi,用以批判南非的政治现象及种族隔离政策。主角乌布和老婆由真人饰演,乌布的手下则是以偶来演出。偶的设计很特别,是一只有三个头的狗,狗的身体部分则是一只公事包,暗示其中暗藏著许多秘密,因此乌布有时可以提著皮箱到处走动,有时又把秘密文件塞入皮箱中。其中还穿揷了许多受政治迫害者的告白,这些受害者以杖头偶(Rod Puppet)的形式表现,以南非话来敍述目睹家人被害的经过,经由其他演员现场英文翻译。另外还搭配了动画呈现恐怖活动的片段。
在美国本土的艺术家中,来自洛杉矶的单人表演者Paul Zaloom可以算是相当活跃的一位,同时他也是这个艺术节的常客。这次的作品《恐怖屋》The House of Horror,以一个家庭买到一栋闹鬼的房子为主题,用桌上偶(Table-top Puppet,类似有关节的娃娃)的形式演出。所有的戏偶在设计或操控上都赋与了很鲜明的个性,演出时全场观众的笑声不断。因为语言及文化背景的差异,笔者虽然无法听懂每一则笑话,却可以感觉到这个表演者非常能够掌握现场观众的心理及气氛。Paul的另一个作品《梦》,则是笔者更欣赏的。所有的道具都是利用捡来的现成物品(Found Object Puppet)演出,梦境的内容其实荒谬,无非只是要借以发表他对社会的观察和感想,例如他以玩具枪来演尼克森,葡萄酒开瓶器演珍方达,印了卡通人物巴尼恐龙的风筝来演阎罗王,全场观众从演出开始到结束爆笑声不断。但如此的表演较具地域性,只有当地的观众才能完全体会其中的涵意。
观赏由德国的Figuren Theatre of Tubin-gen演出的《佛朗明哥吧》Flamingo Bar,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经验,笔者看完与友人讨论时,三个人有三种天南地北完全不同的诠释。该剧只有一位演员,演出由许多古古怪怪、时而诗意、时而滑稽的片段组成,没有语言,只有音乐搭配。全剧大都以一个长了孔雀羽毛瘦瘪瘪的悬丝偶为中心,这个偶以滑轮从屋顶上垂挂下来,所以演员可以将这个偶固定在不同的高度使偶或坐,或立、或跪、或张开他的孔雀羽毛。其他还有杖头偶、执头偶等,这些偶以各样的姿势来吸引那个长了孔雀羽毛的偶的注意,但是长羽毛的偶不理也不睬,似乎永远有著更崇高的理想。表演者对偶及自身肢体的掌控和节奏拿揑的非常好,这是笔者所观赏的十二出节目中,觉得最难用言语来解释,唯有亲临现场才能感受到的表演,可说是达到偶戏创作的最高境界,因为它「必须」、「绝对」以那样特定的形式来存在。
艺术家跨国合作风格迥异 互相激荡
今年的节目还有一项特色,就是跨国性的艺术家合作。美国的Roman Paska和法国的Massimo Schuster,两位风格迥异的偶戏工作者,创作《上帝!圣母电台》Dieu!God Mother Radio一剧。一位演员穿著全白像上帝的袍子,在广播电台的录音间里,自编自导似的以广播剧演出一出宗教大屠杀,他手中玩弄著一尊尊戏偶,戏偶像是他脑海中蹦出来的各种形象。
来自旧金山的Larry Reed和峇里岛的两位皮影戏大师I Wayan Wija及IDewa Ber-ata以传统的印尼皮影戏为根基,加上创新的手法演出《电光皮影》Electric Shadow。Larry Reed曾到印尼学习皮影戏多年,还成为正式的达朗(Dalang,印尼话偶戏演师)。Electric Shadow顾名思义以现代剧场灯具取代了传统的油灯照明。银幕放大到约舞台镜框的大小,并加入真人演员的投影以及使用投影机来投射背景,但仍然保留了传统造型的戏偶设计、历史传说的故事架构、和揷科打诨的民间风味。可惜的是由于全剧以印尼话及英文重复讲述,因此一个画面的停格时间变成加倍,所以趣味性少了许多。
另外美国导演Ping Chong和日本的舞台设计者Mitsuru Ishii合作,制作《怪谭》Kwaidan一剧,演出由日本作家小泉八云所改写的三个日本传说故事,是我认为相当成功的一次跨国合作。导演Ping Chong以他学习电影的背景,以及多次在剧场中运用多媒体的实际经验,试图在舞台上创造出电影式的敍事角度。舞台设计乾净简洁,分做三个区域,各有闸门可以分别开关,分开三个演出场景,也可以连起来演出一个场景,并各有银幕可做多媒体投影或演出影子戏。因此导演可以在同一时间展现远景、中景、近景或特写等不同的视觉角度,戏偶也依据布景放大或缩小至适当的比例,其中两个场景一出现便听到现场观众不约而同「哇!」的一声赞叹,因为视觉角度突然变成由顶上往下看,是一种相当新奇的视觉经验。
虽然这个艺术节的观众诉求是以成人为主,但主办单位也没有忘记照顾儿童观众。今年总共有六出剧码是针对小朋友的演出。在笔者所观赏的四出儿童节目中,最欣赏的是来自西班牙的Los Titiriteros de Binefar剧团所演出的《狐狸的故事》The Fable of the Fox,剧情主要是敍述狐狸和农夫由敌对到友好的过程,由两位演员以带撑杆的悬丝偶(Rod Mari-onette)演出,农夫则由其中一位演员装扮饰演。角色除了狐狸,还有地鼠、小鸟、乌鸦等吸引小朋友的角色。布景上有个小小的惊奇,有个真有水流下来的小瀑布,那是小动物们赖以生活的泉源。另外以风中盘旋的落叶表现秋天、纷落的雪花表示冬天、挣扎冒出来的鲜嫩绿芽表现春天,再加上一些灯光的变化,只是运用一些简单的手法,但却很轻松自然地带领观众进入剧场的想像空间里。全剧只有农夫有极少的口白,其余角色都是由动作来表现以音乐相衬,非常的诗意与温馨,是笔者近几年来看过最好的一出儿童节目,因为它将笔者所认为儿童剧场中最重要的元素──「感动」,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他的儿童节目,还有来自英国的Indefi-nite Articles剧团以单人演出《木偶奇遇记》,运用木工相关的工具和物品当做戏偶演出;正当笔者纳闷演员要如何表现皮诺丘变成了真的小孩时,只见表演者穿上皮诺丘的毛衣自己演出,令人莞尔。来自西雅图的Carter Family Marionette剧团与来自非洲迦纳的Ocheami舞蹈团合作,运用非洲传统朴拙的戏偶形式演出《羚羊西吉》Sigi the Antelope,讲述三个非洲的传说故事,是一出轻松热闹的儿童剧。另外,来自义大利Teatro Gioco Vita剧团演出的《火鸟》The Firebird,适合年纪稍长的孩子们观赏,全剧没有语言,以影子戏来阐释斯特拉温斯基的音乐。最特别的是一般影子戏在演出时,常常利用光源的强弱、颜色、或位置来做变化,而本剧不仅玩光源还玩银幕:演员手中握著红色灯光时边抖动银幕,布纹的震荡便制造出火燄般的效果。
在演出场地的安排上,除了如往年一样以纽约公共剧场为主要表演场地,此次艺术节还依据演出的性质,邀请La Ma Ma、PS122、日本及法国文化中心等十二个分散在全纽约的表演场地协办,一方面可以利用各剧场的行政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其基本观众群。另外还有一点是非常値得国内艺术经纪公司借镜的地方,此次艺术节表演场地的选择依照演出规模的大小而定,大多是在一百人到四百人座席的小型或中型剧场,所以即使戏偶很小也因为座位距离近而能看得很淸楚。犹记得曾在台北观赏奥地利萨尔斯堡悬丝偶剧团的演出,戏偶布景非常精致,操偶技巧出神入化,但由于在台北市立社教馆演出,虽然坐在一楼观众席的中段位置,还是好像在看蚂蚁表演似的。虽然笔者能理解艺术经纪公司在经济上的考量,但也希望艺术经纪公司能为观众多设想,这样才能提升本土的表演艺术观众人口而经纪市场才能永续经营。
多种相关活动 开发众多观众
这个艺术节还有个特色就是「午夜偶戏集锦」(Late Night Puppet Cabaret),每场节目都不相同,是由一些具有潜力的作品串连而成。这项表演的主要用意是提供偶戏创作者,特别是新生代们一个发表作品的空间。
其他的活动还有相关讲座、戏偶展,以及与古根汉美术馆合作举办的偶戏电影节。二十八个演出剧码中有六出将巡回美国其他城市演出,主办单位估计整个活动参加人次可达到十五万人次之多。剧场演出虽然比以往增加了场次,但绝大部分的表演场次还是一票难求。可见观众群已经因为这个艺术节所建立起的口碑稳定的在成长,正可说是主办单位的用心经营与票房成长的良性互动。观众对偶戏的接受度增加了,偶戏表演的新制作也十分蓬勃。根据康乃狄克大学巴特教授所做的观察,去年一年在美国有许多新的戏剧制作都运用了偶戏。
除了丰富了观众的视野外,这个艺术节也像一块磁铁般吸引全美各地的偶戏工作者,在演出前后剧场仿佛是偶戏工作者联谊大会,总是可以见到大家兴致勃勃在交换彼此的心得。相信正如同美国的多种族特性一般,虽然他们没有偶戏的传统历史但也因此没有任何包袱,他们像海棉般地不断吸收,再加上先进的剧场技术,可以预见的是美国的偶戏艺术,在两年一度的国际偶戏艺术节激荡之下会不断的成长创新!
目前在台湾地区,一般的观念也认为偶戏就是给小朋友看的,有许多国外受邀来台的一流偶剧团,都被当做是儿童节目来宣传,而他们表演的内容其实有些是针对成人观众设计的。于是戏才开演孩子就开始坐立难安甚至哭闹,影响了其他观众,也令演出的剧团难堪。希望未来艺术经纪公司在引介国外偶剧团给本地观众时,能明确标示出适合观赏的年龄层次。
这次艺术节主办单位所挑选的节目中除了一个日本的悬丝偶剧团之外,没有其他的亚洲地区的团体参与,除非主办单位将来改变方向邀请表演传统偶戏的团体,否则台湾传统偶剧团跃上纽约偶戏艺术节舞台的机会不大,反倒是本地一些在偶戏上时有创新的儿童剧团比较有可能参与此一盛会,或许在台湾蓬勃发展的儿童剧团也应当思考以此艺术节作为一个国际化的目标。放眼世界上的成人剧场已有许多团体运用偶戏来做为传达意念、思想,或情感强有力的管道,台湾剧场界的朋友也不妨参考国外许多成功的例子。仅以此文与大家分享笔者在纽约看偶戏的经验,也希望能引发一些现代剧场工作者对于偶戏表演及戏偶运用的兴趣。
文字|郑嘉音 美国康乃狄克大学偶戏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