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屏风的李国修对大陆市场的不看好,表坊的赖声川和果陀的梁志民则不以两岸的角度来看这个戏剧市场,而是用大华人市场来对待。纸风车文教基金会李永丰则认为,两岸开放的文化交流,一开始就不公平;这与台湾的国家剧院和民间经纪团体邀请大陆团体表演的案例相较,台湾团体赴大陆表演要付出的代价远比大陆团体来得多。
「前进大陆」近年来成了台湾产业界和商业界重要的口号,事实上,也确实是不可避免的新趋势。除了产业西进外,很明显地,文化艺术这块领域,随著大陆政策的慢慢开放,也蠢蠢欲动地开始「西进」;而这动机除了放眼大华人市场共同圈的「商机」外,主要目的也是促成两岸艺术文化团体和人才的合作。在两岸互动如此频繁的情况下,又刻意避开政治敏感,台湾戏剧团体如何创造并保有优势和竞争力,恐怕是未来两岸戏剧交流的课题。
自一九九二年两岸开放表演艺术团体文化交流后,现代戏剧在两岸的交流过程中显得相当薄弱,屈指一算两岸文化交流的戏剧团体,不到十团。同时很明显地,大陆受邀访台的戏剧团体多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青年实验艺术剧院」等写实派演技的作品,他们师从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写实主义表演;不论是《天下第一楼》,还是《关汉卿》,都显示出大陆戏剧团体的写实功力。就像最近上映的大陆电视剧《大宅门》一样,一个根据北京同仁堂药局改编的大家族故事,牵扯出药舖的盛世起落,清末民初的混乱历史,以及三代的恩怨纠缠,好看得不得了。即使次要演员「嘿哟」一声,都仿佛亲身回到了那个时代。
逆流突破大陆意识门槛
至于台湾前往大陆表演的戏剧团体呢?虽然两岸政治立场的影响,彼岸有一个剧本审查的门槛在那守著,但从绿光、屛风、表坊和果陀等四个剧场赴大陆演出的例子来看,倒是呈现出台湾多元化、多样化的色彩。这四个在台湾当前算是卖座不错的主流剧团:绿光剧团推出的是歌舞剧《领带与高跟鞋》;屛风与现代人剧社合作《莎姆雷特》;表演工作坊则由赖声川导演,在大陆制作《红色的天空》、《他和他的两个老婆》;果陀则是呈现音乐歌舞剧《天使不夜城》。
相对于大陆戏剧团体的「一条鞭」制,从公家的戏剧团体、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写实演技、故事性的戏剧结构与文以载道的题材等等,台湾戏剧团体的丰富多样化,则令大陆艺文界目不暇给;有音乐、有歌舞、有无厘头与超现实的表演内容,不过只要涉及政治意识形态,大陆一律说「No」。今年才赴北京、上海演出《天使不夜城》的果陀剧场艺术总监梁志民特别强调:「大陆文化部的公文里就特别声明『演出内容不得涉及一中一台等字眼和言论。』」
政治敏感影响创作前景
多年来表演工作坊也一直有心进军大陆市场,但许多戏码如《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系列和《暗恋桃花源》等,都一直被大陆文化部拒绝,直到申请谈老人生命与黄昏心情的《红色的天空》,以及搞笑的现代喜剧《他和他的两个老婆》(即台湾所宣传的《运匠、黑道、狗和他的老婆》)等演出才获通过。不过导演赖声川采取的做法是大陆制作的方式;因此除了导演之外,其他从演员到舞台美术,都聘雇大陆戏剧工作者。后来曾经发生一件事,就是《他》剧演出时适逢「两国论」的新闻事件,于是该剧马上被大陆当局禁止宣传,祇能悄悄地把戏演完。
也因为两岸政治的敏感,因此在戏剧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团体对中国大陆的戏剧市场,也都有类似「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看法。屛风表演班虽然是最早前往大陆与当地合作的剧团,不过艺术总监李国修却觉得,在政治意识形态的牢笼下,未来两岸戏剧交流几乎没有前景可言;除非台湾的表演一味地是翻译作品和风花雪月的内容。但戏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语言和故事,以及整出戏所要传达的讯息。
审美观差异阻碍市场性
以屛风表演班针贬时事、嘲讽政治与贻笑百姓等犀利的文本表现,很难通过大陆剧本的审查。「在台湾,你可以在戏里骂李登辉、陈水扁;在大陆,你就不可以骂毛泽东、江泽民。」李国修强调,大陆的剧本审查就是一个防堵政策,在政治的严控下,他要的表演是不著边际、虚无飘渺的演出,像《莎姆雷特》不谈政治,祇谈莎剧和剧团的关系。即使像《京戏启示录》都不见得能通过彼岸的审查,因为大陆避谈文革,也避谈蒋介石时代;而这类审查都会使原本很精采的表演,在大陆失色。因此两岸在政治关系的限制下,行商做生意是大有可为,但戏剧交流却不可预期;目前的状况只是「聊备一格」,大家刻意规避政治性的话题。除非有一天彼岸像台湾成为自由民主的国家,否则戏剧交流永远会处在一种「心中有警总」的白色恐怖当中。
另外,李国修还强调,观众对表演语言的接受性也是一个问题。虽然两岸说的都是普通话,但大陆一直以来所采取的表演基调都是一种语言,那就是沿循北京人艺《茶馆》以来的写实风格,而观众也早已熟悉这样的语言。因此对于屛风表演班的超写实、跳跃式、无厘头与戏中戏等交叉复杂的导演手法,恐怕大陆观众很难理解,也无法阅读这样复杂的剧场语言。以首次与大陆合作的《莎姆雷特》为例,大陆导演和演员就是无法体会该剧的精髓和笑点,以至於戏剧的表演与台湾的呈现比较,不仅大打折扣,还显得有些支离破碎。
以「华人市场」看交流
相较于李国修对大陆市场的不看好,表坊的赖声川和果陀的梁志民则不以两岸的角度来看这个戏剧市场,而是用大华人市场来对待。赖声川表示,「前进大陆」不仅是经济的趋势,也是文化的趋势,就看你怎么判断优势在那里。他强调,艺术是宇宙,应该没有地方性的关卡,基本上大陆也在变,而且变得很快,因此更需要耐心和沟通。
由于看好这个大华人市场圈,表演工作坊于一九九九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他们的演出多以两岸合作为出发,除了前述的两个作品,今年四月还在北京进行戏剧工作坊,并演出四分之一部的《如梦之梦》。「表坊的戏对大陆戏剧界是否是震撼,我不敢说,但不管是戏剧界和观众,他们都很接受我。」赖声川说,这种交流很踏实,是一种创作人的合作,这样的感觉,在世界各个剧场都会碰到。
当然赖声川也承认,表坊进大陆工作时也像台商一样,要先缴学费学习,之前他们也因与大陆戏剧工作者合作出了些问题,而损失不少金钱。不过随著大陆政策渐渐开放,今年到明年,已经确定原本被禁演的《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和《暗恋桃花源》这两出戏,可以在大陆演出了。
腹地广阔蕴藏无限资源
「不可否认地,大陆在未来的市场趋势里愈来愈重要;这个市场固然看好,但实力更重要。」赖声川觉得,两岸的戏剧观众其实都在改变,台湾的年轻观众愈来愈喜欢浮面化的东西,大陆的观众也愈来愈能接受不一样的东西,因此现在或许是台湾剧场大体检、重新发现自己的时期。未来的戏剧呈现,可能不只是单一的台湾、大陆或香港的个人和团体表演,而是像李安电影《卧虎藏龙》一样,吸纳全球华人的创造力,因此实力在哪,就会被带领到哪,最珍贵的还是创造力本身。
近年以歌舞剧发展为主的果陀剧场梁志民也认为,在台湾剧团走向职业化的同时,也开始做好进攻中国大陆华人戏剧市场的打算。试想整个大华人戏剧市场的腹地是多么地令人惊叹,绝非仅仅是台湾一个小岛格局而已。就《天使不夜城》的观赏人次来说,以其在台北市接近四万的观众群,所占的都会人口比例相当高,但却养活不了剧场半年的时间。如果将来,北京、上海等地都可以表演个十场以上,那将有不同的局面。
当然梁志民也强调,赴大陆演出并不需要出动整团的工作人员,因为以目前还未「三通」的情况下,耗费的人事与制作成本相当高;但可以像台商的分公司一样,带主要的干部与大陆戏剧工作者合作。「以歌舞剧来说,大陆的制作以西译为主,有《西城故事》、《美女与野兽》等,但少有原创性的作品。台湾的歌舞剧跳脱许多大陆戏剧的框框和包袱,同时兼具艺术性与娱乐性,因此相信大陆的观众接受程度很高。」
经贸开放汇流两岸合作
这次赴大陆演出《天使不夜城》时,曾在上海进行戏剧座谈交流;上海的戏剧学者曾经提出《天使》没有意识形态的表现,使得戏剧更贴近人性。不过梁志民认为,除了政治外,场地因素也是台湾戏剧界对大陆市场里足不前的原因之一。大陆的场地都属公家,常因官员看戏或其他事情的介入,影响原本装台的时间,或欠缺应有的设备。
梁志民认为,台湾与中国加入WTO是一个关键,两岸人才可以汇流。戏剧需要语言沟通,整个大陆都是华人市场,因此华文戏剧只是在台湾演出太可惜了;台湾目前有很好的舞台表现,因此如何创造「创意」和大陆的「人才」合作,才是未来华文戏剧双赢的结果。
以小吃大实则付出代价
观察力锐利的纸风车文教基金会执行长李永丰则认为,以绿光的《领带与高跟鞋》大陆演出为例,原本以为这种资本主义为主的广告公司故事题材,大陆会很难接受,没想到却在当地引起不小的震撼。他觉得台湾民主化的过程,让我们的戏剧形式百花齐放;不仅摆脱传统的包袱,还有台湾特有的无厘头特色。但从两岸开放表演艺术团体文化交流来看,这一开始就不公平;与台湾的国家剧院和民间经纪团体邀请大陆团体表演的案例相较,台湾团体赴大陆表演要付出的代价远比大陆团体来得多。
依照整个中国大陆经济改革和开放的脚步来看,台湾剧场的优势会在这十年内消失,我们应该趁著此刻主动出击,进行「文化输出」,制造竞争力。大陆的表演,基本上像「兵马俑」一样,属于博物馆的角度,民间和政府应该减少邀请大陆团队,以求真正培养自己的实力。
期盼政府拟定经贸策略
将来台北会是大中华文化圈的重点之一,但上海才是主角,也是东方百老汇的明珠,因此未来两岸三地的戏剧合作会愈来愈多,实力的保持相当重要。但是台湾的实力会因为时间的延长而递减,两岸的交流政策应该尽快找到新的方向。的确,享誉国际的策略大师麦克.波特,最近在访台的演讲中也提到,虽然两岸关系敏感,但台湾不要忽略了自己的优势,一味地选择单纯的投资方式,助长大陆的快速成长,却忽略维持两岸均衡的运筹管理,这点相当不智。两岸发展应该依循「共生关系」的轨迹。所以台湾人应该在政治关系厘清前,就应该厘清两岸经济互动的方式,并在经济上拟订策略方案,以及期待未来与中国大陆维持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麦克.波特的演讲虽然针对台湾的企业,但也是走向职业化的剧场市场最好的参考;走出困境,提升竞争力。同样地,台湾也应该在这景气低迷的时刻,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或许展现华人戏剧界「卧虎藏龙」的风光,将不远矣。
文字|王亚玲 媒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