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風表演班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員
郭耀仁 接受自己,在表演裡溫柔發光
攤開故事工廠歷年來的宣傳海報,在演員名單中必定有著這麼一個名字郭耀仁。曾經1個月的4個週末裡,他都跟著故事工廠登台,大多數時間雖扮演綠葉,但總能讓觀眾記得他的角色。其實,表演最初不在他的規劃,反而更像表演找上門來,自己也沒有放棄。近20年下來,在舞台上活過不同人生,戲外則將這些收穫與養分分享給表演課上的學生。此刻,郭耀仁已經能在表演上安身立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3:李國修辭世,屏風表演班休團
靈魂人物隕落 說承繼太沉重?
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的辭世,令劇場人與觀眾遺憾懷念,而隨之宣告的屏風無限期暫停演出消息,更是讓人扼腕。雖說接班者未把話說死,表示仍在思考延續屏風的可能性,但靈魂人物的離去,的確對團隊來說,是難以負擔的沉重:繼續下去是否能維持創作原味?製作重擔是否承擔得起?如果結束在最美的高點,是不是才叫「功德圓滿」?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我的「小丑」兄弟
這種節骨眼上出現的反諷,這種冷不防、藏不住的回馬槍,是我確定李國修一種不可取代的才華。他就是煽情的個性,但他就是會反諷,反諷使得煽情變成比較寬的東西,比較人性的東西。這是藏不住的小丑底子,永遠可以在悲傷之後,骨子裡傳來一種聲音,讓人喜歡不斷玩味:到底他是由什麼材料構成的人哪。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國修,我也愛你!
國修是英才早逝了,他還讓我明白,如果戲劇家的人生宗旨是寓教為樂,他不僅僅獻身劇場,還以身教代替言教,而他盡一生之力,便是把他的人生觀念和戲劇才華化為娛樂,這是他的一生使命,而真正有內容的娛樂少之又少,這麼艱巨的任務,他也完完全全做到了!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我還在等待悲傷真正湧現的那一天
我知道的李國修,其實是個很悲觀的人。或許很多做大事的人,內心都是悲觀的。不論是寫劇本、經營劇團,或只是日常生活大小事,他永遠預先設想最糟的情況,然後善盡職責、做到極致;極致之後,就等著接受考驗。他和我都是悲觀的人,但我們的悲觀不太一樣。我的悲觀對自己的生活或想法會有破壞性,他的悲觀卻是一種動力。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我的劇場設計老師李國修
為什麼我說他是我的設計老師?他只是不會畫設計圖而已,但他很天才,在劇本出來後,對每個場景空間都有想法和畫面,我就負責把他的天馬行空具體化,當然也是很大的挑戰。好處是很多我想像不到的概念,就從他那邊學到。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國修老師給我的6個劇場筆記
他說,進到劇場,看到過程中一些沒有修飾的燈光畫面,自然、有生命力,才最好看。這讓我明瞭,在檢視設計的過程中,精緻或粗糙、蓄意或隨機,永遠要在精準的思考中,留一扇自由的窗。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把你訓練成我的對手
我編導了推理、現代武俠、原住民傳說等不同題材風貌的作品,原因都來自於我有一個完全不限制我的老師。他是一個非常有胸襟的藝術家,他說過,「我不是要把你培養成為我的接班人,我要把你訓練成我的對手,讓我們一起在劇場的擂台上較勁。」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從「表演」出發的編導思維
國修編導與製作的思維,或可視為背後都來自於「表演」,而且是一種「丑的表演」本質,一種「戴上喜鬧的哭笑面具、演繹悲傷的生命本質」的表演。其實,從其成立的劇團名稱,就已經透露了以「表演」立基的創作思考,換句話說,國修的劇本透過個人表演的想像與實踐,具備了在舞台上搬演的靈活性與表演性。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為台灣人說故事,繼續……
當劇團創辦人李國修一個轉身,真正走下了人生舞台,表演藝術圈與眾多屏風表演班的觀眾,一定急於知道:接下來,屏風會如何走向未來?接任藝術總監的林佳鋒表示,屏風在李國修生病之初,即從財務、創作和思想傳承等三個面向協調重整未來計畫;而訓練有素的團隊也會繼續遵循李國修的創作方向,為台灣人說故事。
-
藝妙人物事
郭子乾 不可預期的表演人生
有種明星是站在舞台上,立刻鋒芒萬丈,引人目光。另外一種,則是站在舞台上,完全卑微、細小,彷彿世上那些為小事所悲所喜的街坊小人物該有的表情全 長到他臉上去了。看久了,甚至覺得那些張媽媽、李伯伯、賣菜阿婆、收垃圾的駝背阿伯都該有張那樣的臉,好像風一吹,五官就會被風沙埋在土裡不見天日,這樣 飄忽卑微的人,你就是忍不住多看他兩眼。 郭子乾就是這種樣的明星。這次屏風表演班《女兒紅》他演出一名從中國逃避戰爭落腳台灣的老兵,為那些動盪年代裡面目模糊的小人物,勾勒出清楚的輪廓。
-
上海
MIT滬地有聲 看台劇正流行
上海的歲末演出黃金檔期,卻正是「台風」狂吹,包含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果陀劇場、相聲瓦舍等劇團接力演出,且多是商業邀演、售票演出。除了果陀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翻譯劇本,其他幾齣都與懷舊、兩岸分隔等的歷史滄桑符號有關,透過劇場,中國的觀眾也閱讀了台灣的過去。
-
即將上場 Preview
李國修、顧寶明 攜手《合法犯罪》
向來致力於原創作品的屏風表演班,在嘗試過多樣類型、題材後自問:台灣為什麼沒有推理劇?新生代編導黃致凱大膽推出「充滿謊言,但具備啟示性」、「洞穿台灣『真相』全為『假象』」的台灣味黑色推理喜劇《合法犯罪》,讓師父李國修與資深演員顧寶明同台飆戲,舞台視覺同時扣合整體概念,呈現遊樂園刺激的速度感,也對應犯罪現場的緊張氣氛。
-
焦點專題 Focus 從「試水溫」到「潦下去」
大劇場進大陸 抓住時機打造台灣品牌
兩岸開放文化交流已經二十餘年,但台灣的劇團進軍大陸的成績,一路起起伏伏,有過輝煌但更多慘痛經驗。不過,近兩年來,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現代劇場漸漸在彼岸打出名號,如賴聲川的大陸版《暗戀桃花源》走紅、應央視之邀編導《陪我看電視》,李國修《莎姆雷特》贏得大陸觀眾的笑聲回應隨著兩岸政府關係的回溫,是否也打造了台灣劇場在大陸立足的契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影響力
傳奇不滅 現代劇場開枝散葉
三十年後,蘭陵的創作不再、蘭陵人各奔東西,但這一切看在吳靜吉眼裡,蘭陵劇坊其實從未消失。如今活躍於舞台上的戲劇工作者,如先後創立筆記劇場、人子劇場的黃承晃,屏風表演班的李國修、九歌兒童劇團的鄧志浩、優劇場的劉若瑀(劉靜敏)、紙風車的李永豐、金枝演社的王榮裕、如果兒童劇團的趙自強,都是出身蘭陵。連當年自美負笈歸國的賴聲川,也是從蘭陵開始,踏出創作的第一步,隨後才有表演工作坊的誕生。他們在四處開枝散葉,其所締造的影響力,讓「蘭陵」成為台灣現代劇場史上最重要的關鍵字。
-
焦點專題 Focus
正視市場需求 讓劇場更靠近觀眾一點
衰退的經濟態勢,迫使表演藝術重新思考作品與社會的關係;如何以更健康成熟的心態面對市場,不僅成了表演藝術界面對景氣寒冬的對策,更是嘗試轉型產業化的關鍵。這或許是這波不景氣給表演藝術工作者最大的啟示。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那一夜,台上誰演眷村事?
竹籬笆內的世界,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後,被劇場工作者搬演上舞台,提供劇情鮮明真實的時代背景。雖然「眷村」並非多數劇場作品的主軸,但總也不難從演出中拼湊出屬於眷村生活的樣貌。
-
演出評論 Review
終究是一場浪漫懷舊
當小鄧為饅頭描述巨人少棒奪得世界冠軍的經過時,我們終於了解:《六義幫》終究還是一個浪漫懷舊的作品,對六義幫的幫眾們,容許歧義的歷史論述,盡量不受私人情感羈絆的批判態度,可能都是過分的要求了。
-
專題
方文山 舞台,另一種人生風景
今年剛以〈青花瓷〉再度拿得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的方文山說,自己寫的歌被稱為「中國風」純屬無心插柳,就像他高職畢業,當過水電工、貨車司機,原本想要拍電影,還認真上了編劇班,卻意外踏入歌壇,被封為「中國風大師」;如今更被屏風表演班編導李國修相中,參與新作《六義幫》的演出,走上舞台。他的人生,彷彿總是不按牌理出牌,但仔細推究,才發現這些生命轉折並非偶然。
-
演出評論 Review
台灣瘋狂,劇場也瘋狂?
在《瘋狂年代》狂亂的兩個多小時裡,筆者感受到的,其實是創作者的沮喪,是他們對台灣和台灣人的不耐,對劇場無能對現實發聲的厭倦,對自己所能扮演角色的強烈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