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表演工作坊

相關文章 104 篇
  • 陶傳正
    特別企畫 Feature 76歲,實業家與演員

    陶傳正:人的一生,可否做好不只一件事?

    人稱陶爸的陶傳正走進排練場,目光炯炯,講起話來中氣十足,隨時拋來笑料,讓人都要忘記他其實已七十好幾。 攝影的時候,他眼見一張沙發,便向攝影師說:「我擺個平時在家的姿勢給你看。」自在橫躺,聊什麼都像是在家,沒包袱。他說因為自己是企業家出身,經常有人要他演董事長,但在舞台上,他從沒一天把自己當董事長看,「特別是現在這個年紀,還要演什麼董事長?煩都煩死了。若是有人要我去演個瘋子啊、流氓啦,我可能還比較自在。」 等了半年的那通電話 陶傳正演出至今,累積作品無數,然而細細想來,最讓他過癮的仍是最初一頭栽進劇場的那段時光、與表演工作坊(以下稱「表坊」)作戲。 他年近半百踏入劇場,緣自當年妻子待的婦女團體籌備演出經典劇目《圓環物語》,當時他飾演其中一幕操著山東口音的老漢,「想說那個角色懂音樂、又滿嘴髒話,跟我很像啊。」語畢,哈哈大笑。沒想到那齣戲被賴聲川給相中,問他:「有沒有興趣跟表坊一起演戲啊?」就是這句話,讓他輾轉難眠,思索那是客套話嗎?還是真有此意?在乎得不得了,像是少女扯花瓣的愁容,數著他愛我、他不愛我、他「賴聲川說會主動跟我聯絡,等了一週沒電話,第二週也沒有,我想說算了,那果真是客套。結果大概隔了半年,那通電話打來了。」 等了半年的電話是《廚房鬧劇》的邀演,從此開啟表演生命。「第一次正式上台的時候,賴聲川可能擔心我會怯場,演出前還跟我介紹,說那裡是舞台啊、這裡是觀眾席看出去的樣子啊。演完後,他指著我說:『還裝哪?我看你一點都不怕』。」拐著彎誇他台風穩健。回想這事,他又格格笑著,說自己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後來跟著表坊,一年兩場戲,一齣戲演30幾場⋯⋯愈來愈少進公司,演到我老婆要翻臉,好可怕。」 那就是了站上國家戲劇院的舞台也不怕的陶傳正,只怕太太不悅。但嘴上喊怕,臉上寫的卻全是感激,直說當初是因為太太開始進公司管理,自己才能放手表演。 表演精采了人生下半場 後來,最廣受討論的「都市傳說」,是1995年在國家戲劇院演出《一夫二主》。「那齣戲後來引起很多討論,各種說法都有,但沒人知道到底發

    文字|郝妮爾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賴聲川說,《江/雲.之/間》想寫的不只是江濱柳、雲之凡的愛情,而是生命。
    戲劇

    填補江、雲的人生留白 賴聲川再寫生命與時代

    膾炙人口、演遍華人世界的《暗戀桃花源》,其中的戲中戲〈暗戀〉說的正是1949年從中國流離到台灣的那一代人的故事,賴聲川從此中發展出續篇《江/雲.之/間》,透過書信體為兩位主角寫出人生滄桑,除了邀歷任擔綱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演員執筆寫「信」或提供意見為戲增添血肉,也透過九宮格的舞台,讓錯綜複雜的人物劇情在其中流動,更隱喻了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渺小與無奈

    文字|李玉玲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3/29
  • 「典型人物的發揮」是《絕不付帳!》得以製造荒謬並加重諷刺力道之處,如劇中的國強(屈中恆飾)與強嫂(王彩樺飾)。
    戲劇

    當時代先聲成為全體共業

    「政治正確」與「政治不正確」間的流動關係與準則,始終是政治諷刺創作的未竟之業;而《絕不付帳!》從首演到重演的廿餘年,或許仍在途中,或許就此止步。於是,我是不安的。不安的不只是《絕不付帳!》所講述的,仍跨時代地反映我們所處當下;還有,當時的先聲到了此時,觀眾接收到的是時代寓言,還是被取悅的娛樂掛帥?

    文字|吳岳霖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翻版社會中的偽童話

    王爾德的童話《快樂王子》本身就是映照殘酷現實的暗黑故事,在林奕華二○○三年的同名版本中,則是將男女主角的鑲嵌在王爾德的價值觀、世界觀中;同時也將王爾德對人性、人際關係的觀察,作為小鮮肉與富婆情感關係的背景。現實對照原不在於時局,更在於利慾薰心、人情冷暖。

    文字|梁偉詩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水中之書》中,主角是個快樂學講師,自己卻一點也不快樂。
    戲劇 表演工作坊《水中之書》

    在不快樂的地方 追尋快樂的真諦

    什麼是快樂?快樂從何而來?當人們遇到夢想幻滅、彷彿末日降身之時,無不如此自問。表演工作坊的《水中之書》從香港版、台灣版到現在的中國版,以不同的角色情節,探討快樂的真義。將在五月演出的版本由中國知名節目主持人與演員何炅主演,演出一個教授快樂學、自己卻不快樂的老師,如何踏上只屬於自己的心靈旅程、找到自己

    文字|陳茂康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以校園霸凌為題,《花吃花》演出青春的殘酷物語。
    戲劇 掀開校園霸凌的潘朵拉之盒

    《花吃花》 殘酷的真實青春物語

    二○一七年拿下第五屆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單元最佳戲劇獎的《花吃了那女孩》,是武漢傳媒學院老師楊哲芬以校園霸凌為背景編導之作,表演工作坊導演丁乃箏以此卅分鐘短篇為基礎,發展為長篇作品《花吃花》,找來簡嫚書、孟耿如擔綱,重新詮釋這部衝擊人心的青春殘酷物語。

    文字|李玉玲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 《台北男女》演出現代男女夾縫中求生存的生活教戰手冊。
    戲劇

    短打節奏的生活教戰 再現島嶼眾生百態

    表演工作坊新作《台北男女》改編自二○○三年的荒謬喜劇《亂民全講》,劇情從當年的社會觀察報告,進展為現代男女夾縫中求生存的生活教戰手冊。《台》劇由丁乃箏執導,她以《亂民全講》為基礎重新改寫劇本,進到排練場再與演員即興發展,幾乎全新的演員組合,將以「短打」的節奏,帶著觀眾笑看現下島嶼的眾生百態。

    文字|李玉玲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戀馬狂》中飾演心理醫生的李立群及靑年尹昭德。
    即將上場

    東尼獎最佳戲劇《戀馬狂》

    繼前年楊世彭導演與表演工作坊完美組合演出《推銷員之死》後,國家戲劇院特別力邀再度合作,於今春推出另一齣劇力萬鈞的年度大戲──《戀馬狂》。 《戀馬狂》Equus是英國當代劇作家謝弗(Peter Shaf-fer)成名傑作之一。本劇曾在美國百老匯連續上演一千二百場,榮獲一九七五年百老匯「東尼獎」最佳戲劇獎。謝弗的另一名作就是《阿瑪廸斯》。 本劇描述一個極端愛馬的年輕人,卻在一夜之間戳瞎了六匹馬的眼睛,引起社會的嘩然。年輕人在心理醫生抽絲剝繭的治療過程中,將帶給觀衆相當的衝擊與省思。年輕人的父母性生活極不和諧,但仍在社會傳統的束縛下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道貌岸然的父親、事實上卻常私下光顧三級電影院。看似「正常」、「成功」的專業心理醫生,廣受大衆推崇敬重,卻對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十分嚮往。而原本充滿熱情、想像力極豐富的年輕人,最後被「治癒」,導入社會「正軌」,「循規蹈矩」地做人。這樣的結局到底是幸或不幸?是社會的福氣還是損失?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 Commedia dell'Arte是對演員演技的一大挑戰(圖為金士傑)。
    焦點

    關於義大利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

    義大利藝術喜劇乃為十六至十八世紀曾於義大利風行一時的劇場形式。義大利文的Commedia dell'Arte意指「專業藝術家的喜劇」。它不是一個有固定文本的劇場形式。所有的喜劇演出都是即興方式,表演者並沒有依照一個事先寫好的劇本演出,而是在演出中臨機發明創作所有的台詞與動作。一個只有故事大綱,但沒有任何對話的簡單腳本,會在演出前由劇團團員共同構思,所有演員便根據這個粗稿,於正式演出時即興對話,並一步步發展情節。 一個Commedia dell'Arte的表演團體通常包括十個表演者,七個男演員和三個女演員。他們雲遊四方,帶著一個百寶箱,裡面有各式的戲服、道具,隨處演出,如同希臘羅馬時期的默劇團體。雖然他們有時也會演出悲劇和田園劇,但大部分時間都是搬演喜劇。 雖然演出是即興創作,聽起來十分嚇人,但義大利藝術喜劇的傳統讓這些演員的工作變得不是這麼困難。因為義大利藝術喜劇裡每一個角色幾乎都是固定的,而且大部分的演員一生就只扮演一個角色。這些固定喜劇角色後來對西方戲劇有很深的影響,有些甚至在今天的好萊塢電影仍明顯可辨識,像是好色又吝嗇的有錢老人潘多倫(Pantalone),老是有意無意地阻撓年輕人的婚事;好管閒事的笨鄕下人多多(Dottore),總是介入鄰居的家務事,搞得滿城風雨;而有時愚蠢、有時又精明得不得了的僕人角色,通常喊作艾爾列奇諾(Arlec-chino)或哈列金(Harlequin),是最受歡迎的甘草人物。劇本裡永遠有一對嚴肅正經的情侶為愛情所苦,因為老人潘多倫和鄕下人多多通常不願意他們結合。 因為表演者得以將自己的個人個性帶到他們的角色裡,即興變得更加自然活潑。而且由於所有演員生活、工作幾乎都在一起,彼此之間均有良好默契,甚至在平日相處之際也以戲中角色關係來彼此對待、娛樂。也難怪上了台演員就能夠在玩得如此盡興,觀衆看得更是笑呵呵。義大利藝術喜劇裡的所有角色都有固定的傳統服裝,像僕人哈列金處處補釘的外套,或鄕下人多多的學究袍,讓觀衆能很快認出他們的身份。面具包括在服裝之中,台上每一張臉都被面具覆蓋住,只除了那對年輕愛侶。面具的設計也有跡可循,好比老人潘多倫的面具中間一定長著一個巨大的鷹鉤鼻。每一個角色也一定會有它固定的把戲(lazzi),不斷重複製造笑果,譬如軍官卡辟塔諾(Capitano)就是會被他的長劍纏住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9期 / 1995年03月號
  • 由藍領階級組成的「工人綜藝歌舞劇團」
    即將上場

    調戲一夏──大家一起來扮戲

    由文建會和中時晚報共同策辦的戲劇節「調戲一夏──大家一起來扮戲」,六月份在大安森林公園先以節慶活動揭幕,呈現各式動、靜態的音樂、戲劇、舞蹈演出,並邀請國內的專業劇團輔導業餘劇團,演出曾經上演而廣受好評的劇目,希望藉此帶動相關經驗的傳播與交流,爲日後的藝術環境培養更多的生力軍。 七、八月份共有四齣戲劇上演,《世俗人生》由「白鴒鷥台語藝術硏究室」和公敎人員組成的「牛古演劇社」共同合作,蔡明毅導演;《三人行不行》由「屛風表演班」指導藍領階級組成的「工人綜藝歌舞劇團」演出,黃英雄導演;《圓環物語》由「表演工作坊」和企業界主管者組成的「企業表演俱樂部」合作;《荷珠新配》則是「蘭陵劇坊」和市議員助理組成的「三色菫劇團」共同製作。節目場次如下: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3期 / 1995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舞台與人生的鏡射

    一九八五年,表演工作坊推出創團作《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是導演賴聲川把陽明山的家當成排練場,花了七個月時間和兩位演員共同發展出的經典之作。演員之一的李國修,在那之後另創屏風表演班,而另一位演員李立群,則開啟了與賴聲川長達十年的合作,成為舞台上的最佳拍檔,幾乎賴聲川早期的經典作品,包括《這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台灣怪譚》、《紅色的天空》,都有李立群的參與和創造。 卅年後,物換星移,表演工作坊將重心移往中國,在上海徐家匯商圈有了一座專屬表坊的劇場「上劇場」,賴聲川的作品在中國卅個城市上演,李立群則轉往電視圈發展,少有舞台劇演出。兩人最後一次合作,是一九九五年《一夫二主》,分道揚鑣的原因,據說是賴聲川跨足電視圈,李立群對此舉頗有「異議」,因而暫止了合作。這一暫別,就是廿年。 新作《冬之旅》在賴聲川「三顧茅廬」下,兩人再續戲緣。巧合的是,這部中國劇作家曹禺之女萬方的劇作,講述的正是兩名久別重逢的摯友,步入暮年後,坦然面對曾經的背叛與傷害。時間,讓人寬恕,也讓人雲淡風輕。賴聲川說:「工作上意見不合,並沒有影響我們的感情,廿年來還是有聯繫,互相關懷,也曾討論過合作,一直到《冬之旅》才真正落實這個想法。」李立群則更淡然:「廿年,就和昨天一樣,沒有想像的那麼遙遠。」 《冬之旅》除了是賴聲川與李立群久別重逢的舞台聚首,更是賴聲川首度執導大陸劇作家作品,並由「北京人藝」成立後第一批主要演員藍天野參與演出。北京人藝象徵著中國話劇的不可動搖的傳統,和賴聲川擅長的「集體即興創作」的路線大相逕庭。賴聲川坦言,初期排練確實發現有一些困難,兩個體系表演方式有很多不同,彼此融合,確實要花一點時間,「藍天野代表的不只是個人的才華與魅力,而是整個北京人藝的傳承。」 李立群說,藍天野是他表演上的教科書,是中國劇場的某種源頭。兩人的表演背景,面對劇本和角色的方法,雖有差異,卻能在排練過程中,把那個不同愈拉愈近。「我感覺到他也在做這件事,就是讓兩個不同的背景更相同,可以在這個故事中被承認。」如此的摸索、探詢與靠近,正也呼應了《冬之旅》兩個角色,相互尋求理解的可能。於是,《冬之旅》這個劇本,像是命定般,巧妙地把賴聲川、李立群與藍天野三個人連結在一起,同時,也讓戲裡戲外,舞台與現實,如同鏡射般,呈現出人生的真實溫度與色澤。</

    文字|黎家齊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左起:賴聲川、藍天野、李立群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廿年,沒有那麼遙遠

    由中國劇作家萬方編劇、台灣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賴聲川導演的《冬之旅》,去年在中國首演。故事講述:兩位經歷文革的好友,暮年重逢後如何面對曾經的背叛與傷害 戲裡,是兩位老友(藍天野、李立群飾演)的重逢;戲外,也是賴聲川、李立群闊別廿年的重逢。不同的是,戲裡衝突,戲外則是「什麼都不必說」的和諧。《冬之旅》來台演出前夕,忙著中國新戲首演的賴聲川,埋首文字堆校訂新書的李立群,隔空筆談,一九八○年代兩人在台灣劇場並肩作戰的往事,又清晰回來了。李立群說:「廿年,就和昨天一樣,沒有想像的那麼遙遠。」

    文字|李玉玲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中國資深演員藍天野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資深演員

    藍天野 演一生精湛好戲

    今年已經八九高齡的藍天野,是第一代《茶館》的主角演員,塑造了經典角色「秦二爺」。多年在北京人藝舞台上揮灑一身好演技,藍天野也是重要的導演與書畫家。退休多年後他重返舞台,導、演功力依舊,並邀請劇作家萬方為他量身打造《冬之旅》,兩小時演出絲毫不見疲態,明年還希望演一齣好戲慶祝九十大壽。說藍天野演了一生精湛好戲,一點都不為過!

    文字|趙建新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吳兆南、魏龍豪這一對「黃金拍檔」的表演今後之能在錄影帶中回味了。
    里程碑

    讓我們向他深深一鞠躬

    相聲大師魏龍豪的過世,讓許許多多聽著他的演出長大的觀衆深覺悵然,這裡,是一位喜愛相聲的觀衆對魏龍豪的最後致敬!

    文字|張曉凡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上劇場」的觀眾席,可容納六百九十九人。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劇場看表演工作坊 「上劇場」上海開張

    成立滿卅周年的表演工作坊,去年底終於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專屬劇場:「上劇場」。位於美羅城五樓、六百九十九座席的上劇場,在去年十二月五日以鄭佩佩主演的《在遙遠的星球,一粒沙》開幕,接下來還有《一夫二主》、《嘰咕男女變形記》、《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彈琴說愛》、《愛朦朧,人朦朧》等戲上陣,未來表坊的歷年好戲也會復排上場,再不用受檔期限制之苦。

    文字|李翠芝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 表演工作坊編導賴聲川
    藝號人物 People 表演工作坊編導

    賴聲川 說故事卅年 還要繼續說下去

    這是一個從卅年前說起的故事,故事的起點的是一個客廳,從一個導演與兩個演員開始「表演工作坊」走過卅年,創辦人之一的賴聲川說:「曾經,創作幾乎是我生命中唯一的追求。慢慢的,我已經做了很大的轉變,看清在生活中修行,才是生命終極的目標和意義,所有的藝術創作也是從生活的修行中發展出來的。六十歲的我,可能有一種更包容的心在看待一切吧!」夢和人生都如戲,而他則是個傳遞故事的人,也會繼續說下去

    文字|李玉玲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工作坊二十週年作品里程碑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一九八五年創團大戲《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使得實驗中的台灣劇場開花結果,並與大眾文化接軌,讓劇場從默默無聞,一夕之間成為顯學,變成主流的文化活動,也是表坊最早出國巡迴的演出;自此「相聲系列」也成了表演工作坊的招牌系列。(表演工作坊 提供) 《暗戀桃花源》 一九八六年的《暗戀桃花源》,建立起表坊的忠實觀眾群,這齣戲拼貼古裝與時裝,喜劇與悲劇,真實與扮演,交錯又同時地發生在同一個舞台上,這種錯置也成了表坊常用的手法。而賴聲川因此戲獲頒「國家文藝獎」,一九八九年獲「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獎」。同時也拍成了電影。(表演工作坊 提供) 《開放配偶(非常開放)》 一九八八年《開放配偶(非常開放)》,由陳明才編導,是表坊嘗試改編達利歐‧弗的劇作,也是後來演出義大利即興喜劇的開端。(表演工作坊 提供)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表演工作坊 提供) 為了更積極培養新人才加入專業劇場工作行列,一九九○年《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一九九四年演出的《時間與房間》成為這種小型實驗性作品形式的新嘗試。二○○○年正式成立子團「外表坊時驗團」,致力探尋更多的劇場創造性。 《紅色的天空》 一九九四年《紅色的天空》風格轉為樸實,不但去美國巡演,還成為兩岸歷史性的媒介,是第一次以「台灣創意(導演),大陸演員演出」合作模式演出,從北京、上海、天津一路演回台北,數十場演出,回響熱烈。(表演工作坊 提供) 《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 一九九六年《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是第一齣在台灣主流劇場上探討愛滋主題的作品。(表演工作坊 提供) 《這兒是香格里拉》 二○○○年《這兒是香格里拉》,是表演工作坊的第一齣原創音樂歌舞劇。(許斌 攝)

    文字|田國平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夜夜說相聲》中,除了說學逗唱,還加入饒舌Rap、音樂劇,讓「相聲、Rap、音樂」三合一。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相聲、Rap、音樂劇 夜市開講

    從第一齣《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意外讓相聲在台灣起死回生開始,表演工作坊的「相聲」系列漸漸成為該團金字招牌。今年適逢卅周年,表坊特地製作《夜夜說相聲》,回顧此前四大經典相聲劇最精采逗趣的段子,由唐從聖主演,場景從當年時髦的西餐廳搬到最具本土風味的夜市開講,形式除了說學逗唱,還加入饒舌Rap、音樂劇,讓「相聲、Rap、音樂」三合一。

    文字|廖俊逞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 2003年作品《亂民全講》。
    藝號人物 People 「藝術」與「修行」孰輕孰重?

    賴聲川與修行

    賴聲川跟佛法修行的淵源很深,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接觸藏傳佛教,他跟家人也都浸淫在宗教的心靈修持中。 採訪進行的當下,賴聲川的大女兒賴梵耘正在印度修行,賴聲川每天要跟她通電話,關心女兒做了甚麼樣關於生命的功課。約訪的前一個禮拜,賴聲川的妻子丁乃竺也開始閉關,這是他們很早以前就安排好的心靈活動。 於是每天早晨賴聲川起床後,在廚房做了早點,送到起居室樓上的工作間陪丁乃竺吃早餐,跟她聊聊每天領悟的心得。「我每天偷偷地把我太太的修行心得記錄下來,要等她出關了再給她看,」賴聲川露出了喜悅的笑容侃侃談著夫妻共同的心靈成長。 賴聲川也透露了最近妻子丁乃竺的大姊往生的過程,給他的人生體驗帶來的影響。我才猛然驚覺賴聲川家裡其實有一個簡單素雅的靈堂,奠祭著剛過世不久的親人,一切卻顯得那樣平靜祥和,似乎親人的過世並沒有擾亂了這個靈修家庭平靜的生活。 丁乃竺的大姊同樣也虔心修行,一個人在美國奧勒岡州的小木屋閉關了十四年,沉浸在全然的孤獨當中。過年前夕她回到台北,住在賴聲川和妻子的家中;有一天她說要好好睡一覺,就在睡夢中平靜地離世。賴聲川說到這段過程,語氣中透著一種孺慕,也帶著一種對於崇高修行境界的嚮往。 世界 在創作的低潮 藝術與修行已經成為賴聲川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以前的賴聲川會去想,到底「藝術」與「修行」孰輕孰重?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堅決認為藝術最大,因為讓「內在」更豐富也是為了讓「作品」更豐富。現在他的看法則顛倒過來,認為「作品」只是一種外在的呈現,可有可無,重點還是在內心的「修行」。「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做戲劇了,其實觀眾應該為我感到高興!」賴聲川平靜地談論他的修行與生活。 處在塵世的紛擾與靈修的沉靜之間,賴聲川以往總是很小心,很少把自己修行的感想跟心得放進戲劇中,但是對於個人在生命歷程中的處境,關懷卻是始終沒變過。二○○○年的作品《如夢之夢》,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賴聲川終於將他對人文的關懷及宗教哲理的思考融合,在七個多小時的演出中找到一個與觀眾溝通的介面,原先擔心長度、題材會與觀眾產生疏離,最後這些顧慮都因為演出的成功而一掃而空,賴聲川對於這方面嘗試的信心也因而增加。 說到這幾年的戲劇創作

    文字|李俊明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對賴聲川來講,藝術跟修行一直是拉鋸戰,有時候它同時進行,有時候它會扯來扯去。
    特別企畫 Feature

    穿越道場與劇場,展開賴聲川的創作地圖

    賴聲川,開拓劇場荒蕪年代的先行者。從《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到《如夢之夢》,他創造無數華文戲劇經典,讓許多觀眾得以透過他悲喜劇形式交疊,繁複並置的舞台框景中,進入華麗璀燦,卻時而令人低迴深思的劇場景觀。 賴聲川,篤信密宗三十多年的修行者。從《僧侶與哲學家》、《証悟的勇氣》到《快樂學》,他翻譯佛學哲思相關書籍,頓悟生命、生死的無常,在修行中放下藝術的自我,在藝術中照見修行的靈光,他的作品出入俗世與宗教哲理之間,風格儼然,獨樹一格。 二十多年來,賴聲川一直行走在修行與創作的平行路上,逐漸地這兩條道路產生了完美的交集,由西藏佛教曼達拉圖延伸的「旅程」複式結構出發,完成了賴聲川創作生涯的顛峰之作,以環形劇場演出的《如夢之夢》。內容與形式、修行與創作,於此合而為一。 《如夢之夢》之後,賴聲川又將往哪裡走? 《如影隨行》將帶你穿越道場與劇場,重新發現──賴聲川與他的創作地圖。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123456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上)

  • 新銳藝評 Review

    難道只能苦守寒窯?

    評2022兩廳院藝術出走《我是天王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 新銳藝評 Review

    集體「母性」與個體「女性」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