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李國修

相關文章 91 篇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員

    郭耀仁 接受自己,在表演裡溫柔發光

    攤開故事工廠歷年來的宣傳海報,在演員名單中必定有著這麼一個名字郭耀仁。曾經1個月的4個週末裡,他都跟著故事工廠登台,大多數時間雖扮演綠葉,但總能讓觀眾記得他的角色。其實,表演最初不在他的規劃,反而更像表演找上門來,自己也沒有放棄。近20年下來,在舞台上活過不同人生,戲外則將這些收穫與養分分享給表演課上的學生。此刻,郭耀仁已經能在表演上安身立命。

    文字|田育志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6
  • 黃毓棠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導演、戲劇製作人

    黃毓棠 導演是掌舵者,也是修行者

    跟著恩師李國修十四年,原本以為一輩子就只會在劇場工作的黃毓棠,因恩師辭世,生命卻開拓出不同的道路。踏入影視圈培植新生代演員有成後,又重拾起難捨的劇場因緣,將恩師的經典之作重新搬上舞台。敏於觀察、情感纖細的她,強調導演工作要「確定」,「導演是整艘船的掌舵者,所有判斷與指引會決定演員的方向。」導演也要能夠被信任,要承擔演員對你的信任感,「帶人要帶心,說穿了,導演其實是一名修行者。」

    文字|董柏廷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寶島一村》
    焦點專題(二) Focus

    徒勞的追尋、還是不快樂的妄想?

    與「家」相關的作品,不論是要彌補修復家庭成員間的創傷與遺憾,或是意圖拆解團圓表象下腥臭不堪的內在瘡疤,其實都源自於「追尋一個家」的成敗,但對應於台灣社會的變遷歷史「家」如何從一個穩固地呼應著鄉土與國家的倫理集合體,逐漸鬆動瓦解,劇場創作者發展出何處是家、何以家為、何為家等等大哉問,「家」的追尋或許徒勞,「家」可能是讓人不快樂的妄想,但「家」依然可以讓人繼續想像

    文字|許正平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三人行不行Ⅲ──OH!三岔口》將以喜劇手法探索兩岸三地的未來。
    近期演出

    《OH!三岔口》

    繼去年度《莎姆雷特》的展演之後,擅長呈現喜劇風格的李國修將率「屛風」子弟兵楊麗音、曾國城於五月十四日起推出《三人行不行》城市喜劇第三集《OH!三岔口》。 《OH!三岔口》雖取國劇《三岔口》人吃人、人害人、探討人性的精神議題,但在劇情結構上則是一個和《三岔口》完全不同的故事:以來自大陸、香港、台灣三個原本是「血肉相連」的中國人,在這個光怪陸離、錯亂顚倒的城市中,因著政治、文化背景的差異,所衍生出一連串爆笑而令人心酸的荒謬喜劇,爲兩岸三地的敏感話題提出新的觀察。 (楊純靑)

    文字|楊純靑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 屛風表演班的《太平天國》帶領觀衆穿梭二個王爭王的時代。
    即將上場

    屛風表演班《太平天國》

    邁入創團第八年的屛風表演班,其作品風格中的鮮明時代感,不但成爲該團的特色,也成就該團引人入勝的魅力源頭。科幻喜劇《太平天國》,將再次緊抓時代脈搏的劇情鋪陳,帶領觀者向歷史借鏡、探索未來的命運! 談起《太平天國》的創作緣起,李國修表示,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太平天國雖只是數行的文字記錄,然而這個奇蹟般的國度,自建國到傾滅的十八年中,最是一針見血地道盡中國人致命的悲劇因素:在苦難中激發團結的堅毅性格,卻在安逸中汲營各自的權慾鬥爭。這些悲劇因素,在各朝各代中屢見不鮮,成爲中國人命運的最大絆脚石! 屛風表演班的《太平天國》,由一名憂心台灣局勢而逃婚的現代靑年(曾國城飾)出發,他爲了澈底放下對未來惶恐不安的包袱,竟逃進了歷史中的太平天國。他不但發現歷史記錄背叛了事實眞相,更激起他竄改歷史的慾望。而潛入現代的歷史人物「東王」(李國修飾),在見識了台灣今日的亂象之後,頓悟了自己因戀棧權位所犯下的錯誤,決心力挽狂瀾。歷經重重困境的克服,歷史結局卻終未改變,時間仍舊走入1994年的台灣,另一個王爭王的時代。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屛風劇團重演《莎姆雷特》

    《莎姆雷特》四年前曾於全台掀起一陣情境喜劇風暴;四年後,經過了內斂成熟的思維與凝聚的沈澱,《莎》劇將以修訂版再度呈現。《莎》劇描述業餘的「風屛劇團」在演出《萬里長城》失利後,誓言推出一部以丹麥王子復仇爲題的世界名劇,最終卻演變成了一連串錯誤、意外交疊的捧腹喜劇。編導除了意圖藉此諷刺戲子伶人面對生活的難爲與辛酸,更企圖藉「戲中戲中戲」的情節鋪陳與戲劇形式,呈現台灣劇場生態的種種面貌。修訂版《莎姆雷特》在劇情鋪陳與戲劇張力上力求精簡、凝聚,在幕後設計群也加入服裝設計靳萍萍、燈光設計王世信、舞台設計張一成等,演出的陣容則包括李國修、陳繼宗、實力派歌手萬芳、電視節目主持人何篤霖、台語相聲名將蔡阿炮以及石幸宜、高明偉等十二人。 修訂版《莎姆雷特》將在國內巡迴演出二十三場之後受加拿大「綠石傳動」之邀,前往多倫多公演兩場。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 《未曾相識》穿梭時空,探討人間情愛。
    即將上場

    屛風表演班《未曾相識》

    十週年大戲《京戲啓示錄》之後屛風表演班第二十六回作品《未曾相識》由王月導演、李國修編劇,將舞台人生的探索焦點移向人世間的情愛。 一開場是大雪紛飛的五代十國,結尾則是下雪的台北。三個年代、三段故事在舞台上並陳交錯,每個人都真心誠意的說出内心的吿白。李國修、伊能靜、黃士偉、林美秀、劉珊珊、夏靖庭、洪敬恆等七位演員,橫跨時間、空間、角色至情演出。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 李國修在排練場上敏銳發掘演員的動機與問題,時見親自示範的情形。
    台前幕後

    如何讓劇本「聲」「動」引人?

    掌握大型劇場的功能,進而引導、創造戲劇空間,卻又專注盯著劇本聽、看著演員的表現,導演的工作就是讓觀衆「聽見」和「看見」劇本在說什麼。

    文字|蔡依雲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 李國修屛風表演班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也無風也無雨》,無人、無鬼 也無神佛的烏托邦。 人生一趟,披風戴雨上蜀道。 導這麼一齣戲,也無風也無 雨,需登幾回泰山頂?

    文字|白水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 李國修《我妹妹》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導演

    文字|白水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李國修覺得自己有責任將經驗完整傳授給學生。
    專題

    「學生沒有摸索的義務」

    完整體系的建立非常辛苦,可是卻是戲劇教育不可或缺的根基。李國修抱持綿密紮實的堅持,一步一步地從戲劇認識觀開始扎根,為的就是要讓學子省去盲目摸索的時間。

    文字|黃麗如
    第116期 / 2002年08月號
  • Pappa TARAHUMARA《WD生之祭》
    即將上場

    日本Pappa TARAHUMARA《WD生之祭》屏風第五次演劇祭

    一九九八年屏風表演班首度邀請到日本超美學、高顯像度之複合意象劇團日本Pappa TARAHUMARA來台演出。其結合裝置藝術的舞台意象與能量豐沛肢體美學,帶領觀衆經驗了跨國界的戲劇之美。今年,屏風第五次演劇祭再度邀請Pappa TARAHUMARA來台,並為觀衆帶來世紀末全新代表作品《WD生之祭》。 《WD生之祭》的創作靈感來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惡靈》,乃為反思二十世紀之同時,展望二十一世紀所做的作品。全劇由〈第一章 我出生〉、〈第二章 情書〉、〈第三章 怎麼了?〉、〈第四章 未來空虛的餘響〉所構成。每場演出之後由屏風藝術總監李國修和導演小池博史與現場觀衆進行「真情對話」,共同前進劇場新視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屏風表演班《莎姆雷特》2000狂笑版
    即將上場

    屏風表演班《莎姆雷特》二〇〇〇狂笑版

    屏風表演班的情境喜劇《風屏劇場三部曲之二──復仇曲──莎姆雷特》狂笑版,將於八月展開北中南的全省巡演。 劇中描述業餘的風屏劇團推出莎翁名劇《哈姆雷特》,在一連串錯誤和意外的糾葛,以及迭起的高潮中,演變成一齣與哈姆雷特無關、與莎士比亞有染的復仇喜劇! 屏風的《莎姆雷特》曾在一九九二及九五年兩度搬上舞台,並在九六年遠赴加拿大安省國家劇院演出。二〇〇〇狂笑版的演出陣容,除了集編導演於一身的李國修以及屏風的固有班底之外,還特別邀請到倪敏然、梁家榕、蕭言中、樊光耀參與演出。二〇〇〇狂笑版將重新傳達導演意圖諷刺戲子伶人面對現實生活的為難,以及台灣劇場幕後鮮為人知的各種面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 屏風表演班《婚外信行為》
    即將上場

    屏風表演班《婚外信行為》

    屛風表演班二〇〇一年年度大戲《婚外信行為》,全新上路。迥異於以往關照社會現象的視野,屏風這次要引領觀衆一窺婚外情需求者的感官、性愛世界。劇中突破傳統尺度與思考的劇情,大膽攻入觀衆的欣賞心靈,成為開春屏風迎接新世紀的強力新作品。 《婚外信行為》由屏風主要班底楊麗音、夏靖庭、劉珊珊及李國修及邰智源、馬維欣等人共同詮釋「三對夫妻、兩對少男少女、十六個角色、五個家庭、發生在三個旅館、一節車廂,共計十六個場景」的現代男女愛慾戲劇。 劇中大膽的肢體表演、原味刺激的超尺度對白,探討新世紀人們對情愛的恐懼、渴望的複雜心態,傳達這個世紀人們面對諸多詭譎現象不安的感受。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京戲啟示錄》中「戲中戲中戲」的敘事結構,多個時空毫無窒礙地穿插並置,將戲裡戲外、虛實之間組成一個血肉相連的有機體。
    戲劇 屏風《京戲啟示錄》 李國修敘事美學顛峰之作

    戲中戲中戲 從遺憾到傳承的舞台、人生

    首演於一九九六年的《京戲啟示錄》,在多重時空並置跳躍的劇場敘述結構上,達到空前的高度,成為李國修二十年創作生涯重要代表作。屏風二十年再度搬演,李國修說,除了沉潛和自我反省,也讓他重新發現這齣戲內在蘊含的深層意義──傳承和遺憾。

    文字|廖俊逞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 黃致凱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故事工廠藝術總監

    黃致凱 回歸初衷 繼續做夢

    身為李國修的得意弟子,黃致凱在李國修病逝、屏風表演班宣告無限期暫停演出後,與資深團員另組劇團「故事工廠」,繼續李國修未完成的戲劇夢。卅歲以前的他,人生一直在獲得;卅歲以後的他,面對的是失去。現在,每天睜開眼睛,都強烈感覺到更接近死亡一步,所以,他要擁抱當下,更用力地生活。

    文字|李玉玲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3:李國修辭世,屏風表演班休團

    靈魂人物隕落 說承繼太沉重?

    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的辭世,令劇場人與觀眾遺憾懷念,而隨之宣告的屏風無限期暫停演出消息,更是讓人扼腕。雖說接班者未把話說死,表示仍在思考延續屏風的可能性,但靈魂人物的離去,的確對團隊來說,是難以負擔的沉重:繼續下去是否能維持創作原味?製作重擔是否承擔得起?如果結束在最美的高點,是不是才叫「功德圓滿」?

    文字|汪宜儒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顧寶明說:「《超級奶爸》某種程度是台灣單親家庭的縮影……這位奶爸處理的不只是親子關係,而是男性如何在困境中處理自己。」圖為該劇排練現場。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演員

    顧寶明 走在喜劇與悲劇的中間

    很多人都是看著顧寶明演的喜劇長大的,他不過於戲劇化的喜劇特質,詮釋小人物的悲與喜,特別動人。曾經為了逃避父親的期望而想去跑船,後來卻因緣際會走上戲劇這條路,當年,在父親期望的眼神下,顧寶明看見自己性格上的扭曲與荒謬,走上了喜劇這條路,「因為荒謬,我看見:快樂的背後,不全然只有快樂。歡笑中也有悲傷,而悲傷自有來處。」

    文字|李玉玲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微笑的身影

    一幀幀精采的劇照,能喚起多少對戲的回憶?一段段紀實的錄影,能引動多少對事的想望?一篇篇感性的文字,又能牽動多少對人的思念?也許,這些都只是人們對自己所能感受到的,對消逝中、無法改變的事實的一種表現。很遺憾地,在本期雜誌中,我們只能以此方式,紀念一個人,紀念一位將畢生奉獻給表演,用歡笑演活台灣小人物眾生相的人民藝術家李國修。 演得好喜劇的人,一定最懂得悲傷。無庸置疑的,李國修更是箇中好手。參加他「最後的謝幕」之後,我眼睛閉上,腦中浮現的就是本刊二○○五年九月號一段訪談中的片段: 問:所以李國修認為自己是喜劇演員嗎? 李國修:曾經。 問:曾經?現在已經不這認為? 李國修:我覺得喜劇是我的保護色,其實我本質是個悲觀的人我的確開始用幽默、耍寶的方式來取樂我身邊的朋友,每天講笑話 但四十歲之後,我開始進入了生命的課題,創作了《京劇啟示錄》,回歸本來的自己,丟掉喜劇的包袱 從屏風的歷史來看,《半里長城》、《哈姆雷特》是我經典的喜劇,觀眾笑到無以復加所以我必須換個位置再出發,開始改做悲劇。 說是悲劇,其實也不然,我的戲在「鳳頭、豬肚、豹尾」的戲劇結構下,其實包裹著喜劇糖衣我的悲劇不是純粹的,它有「豬肚」,生、旦、淨、丑都有,裡面還是包裝了喜劇的成分在內。 「舉悲若喜」是他的戲劇理論,也是人生觀。就連他的最後一程也貫徹到底。這也是為什麼他創作的戲劇,能如此貼近社會大眾的原因吧。 李國修曾謙虛地說:「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但他絕不僅止於此。關於國修老師的種種,相信已經很多人談過、寫過。從劇場工作者到戲劇大師的歷程,一路走來,李國修值得記錄書寫之處也太多、太多我們僅能以此有限的篇幅,勾勒出這位對台灣劇場貢獻良多,在舞台上永遠鮮活微笑的身影。

    文字|黎家齊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 李國修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李國修 1955.12.30~2013.7.2

    年表 1955 出生於台北 1971 就讀世界新專廣播電視科 1974 在學校話劇社展開戲劇生涯 1980 演出耕莘實驗劇團(即蘭陵劇坊前身)《新春歌謠音樂會》。   演出蘭陵劇坊《荷珠新配》趙旺一角,表現備受好評。   進入中華電視台,參與《綜藝一百》演出 1983 演出蘭陵劇坊《演員實驗教室》、《冷板凳》。 1984 演出蘭陵劇坊《摘星》,同年與賴聲川、李立群三人成立表演工作坊。 1985 演出表演工作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1986 成立「屏風表演班」 1987 導演屏風表演班創團作《1812與某種演出》實驗,隨後於一年內編導《婚前信行    為》、《三人行不行Ⅰ》、《傳與本記》、《民國76備忘錄》等作。  演出表演工作坊《圓環物語》。 1988 編導《西出陽關》、《沒有我的戲》、《三人行不行Ⅱ-城市之慌》。 <p style="margin-left: 27.0pt;

    文字|鄒欣寧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12345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