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札特谋杀案》是蒋维国在台湾执导的第四部作品。(白水 摄)
艺人馆 艺人馆

透视异质文化的戏剧张力

导演旅人蒋维国

从上海到安徽,从美国到英国,从台湾到香港,蒋维国一直游历于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创作与教学。继去年的《X小姐》之后,蒋维国今年再以《莫札特谋杀案》展现他结合中西戏剧观念的导演手法。

从上海到安徽,从美国到英国,从台湾到香港,蒋维国一直游历于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创作与教学。继去年的《X小姐》之后,蒋维国今年再以《莫札特谋杀案》展现他结合中西戏剧观念的导演手法。

果陀剧场《莫札特谋杀案》

9月6〜10日   台北国父纪念馆

10月13、14日 台中中兴堂

10月27、28日 台南市立艺术中心

二〇〇〇年,基于尊敬与缅怀,台湾剧场界以现代剧场导师姚一苇描述世纪末现代人失落的寓言《X小姐》,代表参加汇集两岸三地的第三届华文戏剧节;导演是蒋维国,对台湾观众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二〇〇一年,果陀剧场即将推出《莫札特谋杀案》,原剧名为《阿玛迪斯》,是英国当代剧作家彼得.谢弗的舞台剧本,曾改编成电影,并分别在戏剧及电影界荣获多项国际大奖,可说叱咤风云一时。全剧将莫札特的生活与其重要作品紧密结合,情节主线起自义大利作曲家萨列里晚年割腕自杀获救后,娓娓道来当年他和莫札特之间的往事,如何从崇拜、嫉妒到怨恨:无论萨列里再怎么努力写作,但作品始终就是赶不上天才莫札特源源不绝的灵感……。导演也是蒋维国,这回,已是个开始受到注目的名字。

大陆导演结缘台湾

一九四三年生于上海的蒋维国,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分派到安徽话剧团,担任专业演员、导演多年,经历过文革、下鄕,后来才回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执教。八九年获美国亚洲文化协会(ACC)奖助金,他第一次离开中国,一心只想去见识真正的西方戏剧。赴美三年,曾是美国耶鲁大学、纽约大学的访问学者,后转赴英国,九七年初正式拿到英国利兹大学戏剧博士学位时,他已经五十四岁。目前定居英国。

在接受ACC奖助的三年留美时期,蒋维国曾和林怀民、钟明德同坐一个课堂里,也同时阅读了姚一苇、黄美序、张晓风等台湾剧作家的作品,敏感地觉察到与大陆剧本之间的不同:一者保留了更多的中华文化传统,再者承接了更多的西方影响,使他思考为何两岸中国人的戏剧作品表现如此迥异,进而设想相对于时势动荡的大陆,台湾是否恰可视为文化艺术活动发展先行的借镜。

九五年获得蒋经国学术交流基金会奖金,蒋维国首次来台,进行台湾当代剧场硏究,同时在国立艺术学院剧场艺术研究所客座讲课,开设「表演专题──开发表演的多重可能性」课程,与台湾正式结缘。当时于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执导发表的《真?理》,至今仍可听闻有演员或观众津津乐道。

把戏做透

《莫札特谋杀案》是蒋维国在台湾执导的第四部作品,他表示,在结构上将忠于剧作家的非传统写实手段,场景流利剪接,诠释的调性则是「四两拨千金」,以轻松笔调勾勒沈重主题,加强幽默讽谕的成分,赋予较高的喜剧性。虽然有人曾建议将《莫》剧整个改头换面,转变成以当代庞大的唱片工业生态为剧情背景,拉近与观众的时代距离感;可是,蒋维国宁采保守做法──莫札特还是莫札特,莫札特的音乐还是莫札特的音乐,「这回老实一点,把戏做透。」实际上,《莫》剧不易添加太多表现视觉形象的导演手法,戏的重点仍将集中于演员表演上。蒋维国对演员们的要求是「钻到角色的中心去」,塑造个人明确生动的体态、手势、说话方式,必须让观众在舞台上可以看到整体之中的形形色色,这点与之前《真》、《X》二剧中强调象征意味浓厚的舞台画面安排有所不同。

第二回与蒋维国合作的金士杰说,看过《真?理》、排过《X小姐》,使他看到蒋维国擅长现代剧场舞台上的结构与解构,出入于现代与古典交错的手法,游刃有余;而且,蒋维国对演员处理颇有一套,擅长推动演员超越自身的表演瓶颈。金士杰指出,蒋维国的大陆导演背景,拥有扎实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系统训练,之后又游走西方,熟谙现代剧场的操作,因而中西合壁,兼容并蓄,既可如新派导演般给予演员发挥的空间,又兼得老派导演的长处,注重咬字、情绪层次等,字斟句酌,务求在演员身上磨出光亮来。

尤其,对台湾文化的半陌生、半熟悉,蒋维国堪称「文化上的半介入分子」,金士杰认为,这也是一种优势,容易做到「眼清手高」!

六周排一出戏

「导演排得愈多,演员准备得愈少。」这是蒋维国的剧场哲学。他指出,国外一出戏的排练时间通常只有四周,到目前为止他在国内导戏,也都是六周内完成。蒋维国相信演员需要消化、酝酿的时间,不由自主会去自行发展角色;而且,他严格遵守排定的工作日程,即使第一阶段排出来的戏暂时「不成戏样」,至少可让演员明白每个角色的动作线索与基本情感,也为整个戏拉出一个粗线条的框架,接下来才能进到修戏阶段。以《莫》剧为例,七月廿三日开排之后,短短十天就使戏的基本轮廓现形;八月初即进行上半场的整排,八月中旬是下半场的整排,接著细节修磨、著装整排,九月六日就要正式首演。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其实,《莫》剧每天排戏的流程,不外暖身、宣告工作内容、说戏、排练,戏龄十余年的王柏森却以「睿智」二字形容蒋维国的导戏方式。他说,蒋维国带的暖身方式很传统,一点也不花稍,但是做得极致,很有效果;排戏时也是指令清楚,效率百分百。许多时候,导演看似领著演员玩游戏,玩著玩著,等同即兴发展,乐在其中的演员在三、五分钟内便自然地达成导演预设的目标,过程淋漓酣畅。「有秩序、有计划」是《莫》剧演员对蒋维国的一致印象,演过两出歌舞剧、首次与蒋维国合作的歌手左筠表示,以前排戏,要不靠著舞蹈的框框帮忙入戏,要不靠蒙的,不曾像这次,一进排练场便看到明确的方向,「顺著桥去走」便好。

「海派」作风

上海出身的蒋维国,有著开通随和、雅俗共赏的「海派」作风。「很好。我同意。是的。好的。你可以试试。」排练过程中,经常可以听到蒋维国即时肯定演员的表现,或这样回答演员提出的意见。「太和善了!太仁慈了!」几乎所有的演员都这样感觉,导演则是轻轻摇头,笑说:「可能是在英美国家学来的工作习惯吧,不时兴导演骂人。」何况,上台见观众的人是演员,所以演员自己是有压力的。蒋维国笃信,演员在舞台上终究是一个独立的创造体,展现自己生发出来的东西,所有责任应属演员自负,导演只能做到指点的地步。不过,也许是演员出身的关系,蒋维国除了是王柏森口中「懂得帮助演员的导演」之外,排练场边总也常看到他戏瘾发作的身影,示范演出得十分投入,甚至还被称作万能「利百代」。

在导演观念方面,蒋维国指出,经验性、系统性、科学性是导演养成的三种入手途径。就比较理想的教育体系而言,必须擘画一定的训练方法与练习内容,分阶段一一学会对表演空间的掌握、对视觉听觉和画面的经营、与演员沟通的方法、与观众关系的认知、文学的理解力等等。

从作品来看,蒋维国的导演概念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甚且可以说具有话题性。去年的《X小姐》将失忆的主角分由五个演员饰演,同时上台,凸显扑朔迷离的徬徨不定感,是一个受到议论的实例。他也曾在英国执导《马克白》,先以女演员饰演马克白、男演员饰演马克白夫人,在国王死后,男女两人又互换角色;这种独特的安排,也曾引起热烈的讨论。今年来台前夕甫于上海公演的《女人的最后一天》,蒋维国使用同一批演员分别演出同一出戏的中文版、英文版「双声带」,更是一个别出心裁的做法。

新官香江上任

蒋维国认为,当写实的表现手段有所不足时,或者文本内容无法引起观众兴趣时,便需要一些非写实的表现手段制造视觉形式,使之更明确、更强烈,达到足够的沟通力度。同时,因应地域、合作对象的不同,蒋维国的工作方式与创作风格也有所调整,并运用其不同的专业训练背景,透视异质文化的戏剧张力,丰富剧作的表现内涵。当他在西方导戏时,会刻意运用中国戏曲方法,将角色内在情绪予以视觉形象化;在东方导戏,则会相对加强西方的自然主义精神。

蒋维国演而优则导,身兼戏剧教育、剧场实务双重资历,如今又有新的生涯挑战:在来自国际五十位应征学者专家当中,蒋维国脱颖而出,即将走马上任一个备受瞩目的新职务──香港演艺学院戏剧院长。别具中西文化汇合特色的香港,应是蒋维国可以一展其东西方戏剧领域长才的大好舞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蒋维国将成为两岸三地表演艺术界人士目光集注的焦点之一。

 

特约采访|杨美英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