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白水

相關文章 15 篇
  • 前衛劇場導演田啓元在世時就備受關注,在廿年後的現在重新解讀當年對其作品的評論,亦別具意義。
    話題追蹤 Follow-ups TT不和諧開講「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導文系列之二

    評論的當代性與評論的歷史性

    《表演藝術》雜誌關於田啓元作品的評論或介紹、田啓元參與的座談記錄、本人提筆為文者,統計至少有十三期,以一份涵蓋音樂、舞蹈、戲曲、戲劇的「藝術生活」雜誌來說,如此「關照」一個不在國家戲劇院和實驗劇場演出的非主流劇場創作者,已屬熱情。不過媒體及大眾,甚至當時評論人、戲劇學者,卻未必真正理解田啓元的前衛劇場美學。於是這個謎團就留給了廿年後的我們

    文字|林乃文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如果《白水》劇本的妖氣十足就在於「假戲假作」,那同黨劇團的《白水》選擇的是「假戲真做」,也就只能出落得如此無辜而善良。
    企畫特輯 Special

    話《白水》

    當然我們不一定要複製也無法複製《白水》產出年代台灣小劇場的「粗裸」與「貧窮」,我們也不一定只能允許男人反串,而不讓女人也來雌雄人蛇同體一番,但在對所有改版詮釋保持開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對《白水》在「敢曝美學」上的虛假性(作為對父權異性戀性別霸權最基進顛覆力的虛假性)與反寫實有所感受,必須對《白水》在語言文字與身體發聲上的造作不自然有所堅持,否則所有對《白水》致敬的劇場改版,都有可能成為《白水》的當代雷鋒塔。

    文字|張小虹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林懷民說,《微塵》是經年蓄積的情感與焦慮,所以不得不的創作;他提到《白水》的源頭,生命中帶著的水,住家前的淡水河,彷若流過其言談間不經意的喜悅的臉。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不能迴避的微塵人間

    即將在十一月下旬推出新作《白水》、《微塵》,林懷民特地在帶團出國演出前,讓媒體一覽新作樣貌,並接受本刊專訪。《微塵》展現了雲門近年少見的隱抑憤怒,林懷民表示「它是憤怒的」,面對世間的種種問題,「所有事情加起來,到最後你不能迴避。」「積累了很多年,這個音樂,這樣的情感,到了這個時候我就想把它做出來。」

    文字|李時雍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白水》一作明亮、純粹,舞者們搖曳的身姿,沿著河岸,也成水流,不時一滴水珠般地脫離自群體而濺起,轉動裙襬,像有風輕拂穿過。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夜空之中 薄薄的明亮

    我想著《白水》與《微塵》一則以白、一則黑,竟像是雲門近年作品中很重要的兩個軸線,前者接續著《聽河》、《稻禾》,而成為林懷民省思人文地理的作品;而相隔一些年,雲門就會有一齣為人之臉容肖像的作品,那會是《微塵》的表情嗎?橫渡的人群仍在,吶喊仍在,足下的塵間卻有著各自的悲慟、宿命的拮抗,以及,隱隱在前的曙光。

    文字|李時雍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如果說《白水》是一則男同志的情慾寓言,那根據《白水》改編的《水幽》,則像極了女同志的流轉愛慾。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燈下的同志花園

    觀察整個台灣的劇場界,雖然不乏許多同志議題的創作,但這些年來這類題材作品卻有疲軟的現象;對小劇場而言,屬於性別議題狂燒的年代似乎已成過去,同志議題不再是禁忌話題,創作者自然也沒有熱情投注其中;而對中、大型劇團而言,一直拉抬不高的票房壓力,使以商業掛帥的劇團自然也對同志議題興趣缺缺!

    文字|史丹力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 法海跟白素貞的鬥法,是否暗示著許仙陷入當代家庭的婆媳問題?
    戲劇

    還是讓她「男不男、女不女」吧!

    若能將這齣戲當作「現代歌劇」來觀賞,諸如:小青不耐地搖扇、接續白素貞以敲門動作應對法海,以及法海出場、輕喚妖怪等段落,都完美呈現了音樂設計和看戲的節奏;只是,劇本先天的台詞和結構似乎無法負擔所謂歌劇緊湊的情節與情緒變化。

    文字|傅裕惠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 藝術解讀的指引其實是帶暴力的權力遊戲(《香港二三事》)。
    布魯塞爾藝術節回響

    中港台藝術的文化身分 從布魯塞爾藝術節的三個劇場談起

    兩岸三地的藝術展示了三種不同的文化覺醒。香港沒有家的感覺,致最需要抓一個白紙黑字的身份保證。台灣的文化包袱畢竟磨不掉歷史的記憶,陷入現代遊戲吊詭的困局。眞正的人文創造是生活,是沒有身份覺醒的家園。中國劇壇的新一代可能會成爲最有份量的活的實證。

    文字|素黑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 《莫札特謀殺案》是蔣維國在台灣執導的第四部作品。
    藝人館

    透視異質文化的戲劇張力

    從上海到安徽,從美國到英國,從台灣到香港,蔣維國一直遊歷於不同的文化之間,進行創作與教學。繼去年的《X小姐》之後,蔣維國今年再以《莫札特謀殺案》展現他結合中西戲劇觀念的導演手法。

    文字|楊美英
    第105期 / 2001年09月號
  • 《零檔案》受到歐洲人特別的喜愛。
    布魯塞爾藝術節回響

    比利時行後感 兼記《白水》的演出

    這樣的環境,使我感受到一種對表演藝術的尊重:行政對創作的尊重,創作者對自己和工作人員的尊重,所有在演出系統網路上的各個單位,相互交換立場合作,面對的是演出。和我在台灣的大多數演出經歷實在大異其趣。

    文字|田啓元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 和《零檔案》等人合影(後排左三爲導演牟森)。
    布魯塞爾藝術節回響

    我從布魯塞爾回來以後……

    「身體氣象館」負責人王墨林,受邀參加布魯塞爾藝術節,於「中國焦點:中港台專題」中發表台灣小劇場專論,並以「駐節藝術家」身份全程參與全部活動。在以下的訪問中,王墨林談到歐洲另類劇場對他的衝擊,以及他做爲一個台灣非主流劇場工作者,如何因而「轉向」,重新思考劇場和他自己生命之間的關係。

    文字|江世芳、鄭志忠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 《白水》讓觀者重新思考性別問題,並且試圖顛覆某種主觀價值。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白蛇傳》的人妖戀到同性愛

    無性別的愛情

    《白水》首演版導演田啓元使用了四個男演員呈現出白素貞金山尋夫的故事,自傳統男女夫妻組成的家庭結構抽離,讓白素真與許仙除去了性別框架而並未流於反串,使整個故事就某方面成為了一個沒有性別的「純粹的」愛情故事。

    文字|林文尹、廖俊逞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 「有耳非聞蟲仔竇」的《懶虫不是人、懶虫是超人》宛如一場新鮮有趣的現場音樂會。
    戲劇

    小劇場承受之「輕」

    這次的「放風藝術節」並沒有創造出派出所劇場的人潮,或許背後有許多不爲人知的外力限制與難言之隱。如果因爲現實因素,我們不能期待一個「小劇場聯盟」即時發揮劃時代的影響力,那麼還是期勉所有劇場工作者,擺脫過去台灣小劇場的包袱與意義,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

    文字|傅裕惠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一九九四年幾齣突出的舞台劇

    從以上四個劇目看來,翻譯/改編和模仿/創作各半,如專以劇作而論,並不算豐收,台灣的劇作家尙待努力;但從導演、表演而論,一九九四年的成績頗爲突出,足以與揚眉國際的國產電影媲美了。

    文字|馬森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亂彈嬌北管樂團將參與十月份在香港舉行的中國音樂節。(香港-中國音樂節)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法國〕 國際舞蹈影像作品大獎 一年一度的「國際舞蹈影像作品大獎」(Grand Prix International Vido Danse)已於日前開始受理報名。 這項每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性競賽,已在今年邁入第六屆,今年比賽項目共分四大類:一、專門爲錄影而設計的舞蹈作品。二、舞台上的作品錄影與改編成錄影帶作品的舞蹈。三、紀錄片。四、現場演出的舞蹈作品。 每年參加這項大獎的舞蹈、電影名家都不少,如拍攝《魔法師的寶典》的彼德.葛林那威前年就有作品入圍。今年獎項共分六大類,獎金自一萬五千至兩萬五千法朗不等(1法朗≒5台幣)。聯絡地址、電話如下:Grand Prix International Vido Danse. 1 Avenue Gabriel F-75008 PARIS Tel:(331)4266-9144,Fax:(331)4742-6053、  (李立亨) 〔香港〕 中國音樂節 十月份香港樂壇最矚目的活動,將是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舉行的中國音樂節,可以說是市政局在兩年前舉辦中國劇藝節後,另一個專題藝術節。 中國藝術節以香港及中國大陸的樂團及樂人爲主。來自大陸的有中央交響樂演奏團、內蒙古靑年合唱團和由劉德海率領二十多位中樂名家組成的中國民族器樂演奏團,香港中樂團則擔任揭幕演出,另外有六個香港合唱團演出韋瀚章、黃友棣、林聲翕〈歲寒三友〉的合唱作品。五位港、澳、穗(廣東)的地水南音大師聯袂演唱,香港小交響樂團及宏光國樂團演出三位香港作曲家融合中西樂器的作品。來自台灣的漢唐樂府及亂彈嬌北管樂團則將同台演出兩場南、北管音樂。較爲特別的是兩項「競賽」式的名家演出──來自大陸的劉德海與台灣的王正平,居美國的吳蠻將演出兩場琵琶名家音樂會;居日本的姜建華與大陸的劉長福、香港的黃安源,則將以胡琴作同場演出。 (周凡夫) 「剛劇場」亮相烏茲別克</p

    文字|李立亨、周凡夫、張輝、蕭勇
    第12期 / 1993年10月號
  • 河左岸《星之暗湧》訴說個人遭到社會的不公。
    戲劇

    劇場與身體 七月七日看「祭」感言

    爲什麼要顚覆身體?不是因爲社會體制束縛了身體,更不是因爲自己裏面的反抗傾向。眞正的顚覆只能是爲了個人內在的整體和諧;當我們的身體變成自己裏面的獨裁者,理智和情感都淪爲奴隸時,我們必須顚覆它。

    文字|黃承晃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煌奇:記憶、練習與模仿,作為建構視覺的方法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