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科班出身的李小平,从行内的传统京剧导演,跨到门外的歌仔戏、现代歌舞剧、儿童音乐剧、实验小剧场,近来更成为传统戏曲界流行的「跨剧种汇演」的导演热门人选。李小平的导演经历,可说是台湾剧场界的一绝。
春禾剧团《欢喜鸳鸯楼──Q版救风尘》
9月7〜9日 国家戏剧院
9月15日 嘉义市立文化中心
9月18、19日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至德堂
9月22、23日 台中市立中山堂
10月20、21日 新竹市立演艺厅
提起京剧演员「李胜平」,耳熟能详的人也许并不多,但说到剧场导演「李小平」,剧场观众们可是一点都不陌生。亮出他的导演经历,可说是台湾剧场界的一绝,京剧科班出身的他,从行内的传统京剧导演,跨到门外的歌仔戏、现代歌舞剧、儿童音乐剧、实验小剧场,近来更成为传统戏曲界流行的「跨剧种汇演」的导演热门人选。究竟,眼前这位个头不高、留著小平头、两眼如铜铃、说起话来语气坚定、条理分明的年轻人,是如何从一个京剧演员,成为游走于各式传统/现代、保守/实验风格的剧场导演?又凭著啥本领,可以游刃有余地继续一次又一次跨界实验?如果前卫剧场界曾经有「越界」、「文化融合」的口号,那么李小平的经历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实践吗?
梨园背景
跟许多外省二代子弟进梨园的际遇相仿,李小平三岁时屋子被大水冲走,六岁丧母,家道中落的他只好被父亲送进陆光剧校。在校原本属于菁英演员的他,却先遭膝盖受伤、后度不过青春变声期,成了无法翻滚又张不了嘴唱的二线演员,这个打击让他深刻思考到自己在这个行业中的定位,一度想改行考军校,不过父亲语重心长的一句话:「小平,我们一家都卖给了国家(两个哥哥都从军),对国家的贡献已经够了 !」一举打消了他转行的念头。
爱游戏的性格,即使长期处在侧台边观察,也阻止不了李小平思考多、爱编排的乐趣,在纪律甚严的梨园中,常冒著违背师道的危险,偷偷帮同学改戏,或者想花招,「最重要的,是不能被老师发现」,小平笑著说。久而久之,同学也把需要花脑筋的事,全交给他处理,譬如他就曾经画了五十种不同脸谱在同一台上展现;而军中每年竞赛,需要搞创意的时候,他也往往成为出主意的人。直到队上排练指导出缺,李小平就名正言顺正式接下「报本」(抱著本子替演员排戏)、或称为「管事」(管戏台里外所有杂事)的职务。
追女友追到现代剧场
说到踏入现代剧场,改变李小平剧场命运的关键人物是电影兼剧场导演王小棣。话说当初小平追保送文化大学的剧校同班女友,她总是跟他提导演课的小棣老师有多棒!期末导演课呈现,他成为女友导演作品的当然演员,炯炯有神的双眼在演出时让王小棣留下深刻的印象,演毕便邀他一起加入刚成立的「民心剧场」。对于仍然向往演员在台上接受掌声的他来说,这个邀请真是受宠若惊,不加思索便一口答应;于是白天在剧队上班做「小管事」之外,晚上的李小平则是一位在现代剧场上课的「新生」演员。
这个经验对李小平来说极为难得,此时的他同步接收传统/现代的剧场讯息,一面在剧队把现代剧场的观念运用于传统舞台上,一面在「民心剧场」把传统戏曲技法贡献到现代剧场中,「过程中冲击很大!但也受益良多。」最重要的是使他体悟到「唯有从旁观者的客观角度,把眼睛放在镜框外,才能重新检视传统剧场。」
颤抖扮「武恶」
第一次执导现代剧场作品,时间是民国八十一年,地点在只能容纳三、四十人的「民心小剧场」,作品是改编自传统戏曲段子的《武恶》。「第一次没上浓粧油彩,那么接近地与观众直接面对面,一走不稳就可能踩到他们的脚,感觉自己是那么地赤裸,有种脱光衣服在舞台上被检视的极度恐惧。」从首演时在翼幕边的颤抖、到逐渐沈淀浮躁的恐惧、然后才能慢慢进入角色,一连十场的磨合「很难使你无法不专注!」小平记忆犹新地说。
「总有一个框架被打破,新的事物就在那里出来。」即使事后看来,当初的实验仍难脱传统框架,但是开发出的可能性,还是被现代剧场工作者视为至宝;罗北安、李国修等剧场导演纷纷来邀约,甚至之前还一度到周逸昌主持的实验剧团「零场」,带过一个暑假的肢体开发课程。
一把抓回传统
「记得当时所作所为都想背离传统。」小平说,刚从美国回来的罗北安却问他:「为什么『出将入相』不好?」这个问题猛然使他一时语塞,答不上话来,「活生生被他从门外拉了回来。」于是两人合作了改编自元杂剧《秋胡戏妻》的音乐歌舞剧《都是当兵惹的祸》,用传统剧场元素导演现代剧场作品。
李小平还有一段精采的经验,就是在「当代传奇」担任多个作品的副导,尤其在一九九五年,「当代传奇」邀请环境剧场大师理查.谢喜纳来台执导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他全心投入副导的工作获得大师极大的赏识与信任,大师精确启发、引导演员能量的工作方式,也著实让他眼界大开,更重要的是,「连国外名导演都这么重视中国传统戏曲,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发扬?」这种自信心的建立,使他日后面对传统势力的批评,也无所畏惧。
传统戏曲本土化
拜三军剧团遭到缩编,终于体认传统戏曲必须本土化、现代化之赐,两大京剧团体纷纷推出新编本土题材戏,其中国光剧团「台湾三部曲」系列在邀请大陆人才编导前两部戏之后,第三部《廖添丁》才终于让李小平担任导演。「或许我在戏曲格律、技巧上比不过资深大陆导演,但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三十多年的情感与精神,却是无可替代的」,小平有自信地说。
「本土化」或许是政治语汇飘到文化环境的一个口号,但是一味往大陆取经,却无济于台湾京剧的自我发展,小平说:「从中原文化迁移到台湾生长,虽然两岸京剧有个共同的母亲,但是从精神、素材及认同上,必须有所转变。」这也是他坚持在《廖添丁》中,用台湾人编剧、台湾人编腔最重要理由。
之后接下来的京、豫、歌仔、偶剧大汇演《孟丽君》执导工作,更是让他寻找到所谓「本土化」的可能性。他让四个剧种在舞台上直接对话,而非分成四段演,他让操偶的艺师有段主戏,并直接在舞台上露面,而非只是担任配角的工作,「这不就是台湾目前的真实状况吗?族群之间的平等、融合应是极其自然的。」
更具可能性的未来
下了班的李小平亦勇于尝试体制外各项剧场工作,人家是「文武昆乱不挡」,他则演戏、导戏不拘,歌仔戏、儿童音乐剧都来,不过他秉持著一股信念:「把握住真实的情感,还有对于该剧种的深入认识,其余的便能迎刃而解。」乐观且具有玩心的他,似乎找到了发挥才能的最佳位置。
面对未来,李小平还是有份对于传统戏曲的忧心:「台湾目前的优势,在于自由创作的空气,我们应该多加把握,不然等中国大陆改革开放风气更盛,他们的扎实基础及行动力是非常有优势的。」对于只有自己及少数人在努力实现传统戏曲的未来,李小平在言谈间不免也透露了几分孤寂感。然而,以宏观的角度来看,站在传统/现代、中国/西方文化夹缝中的台湾,像李小平这样的跨界角色,是可以为传统与现代的剧场,提供更具可能性的发展空间。
京味的音乐歌舞剧《欢喜鸳鸯楼》
李小平记得有一次接下一个儿童音乐剧导演的工作,制作人有点不放心地来问他做音乐剧的经历,他想了一下便回答:「有二十五年了吧!」本来,传统戏曲就是「合歌舞以演故事」,所以无论是音乐剧或歌舞剧,对李小平来说,只是稍微调整一下频道罢了。
上次,与绿光剧团合作的音乐歌舞剧《都是当兵惹的祸》,将古早的元杂剧改编成热闹逗趣的现代歌舞剧,开发了一条新的创作路线;这次,春禾剧团的郎祖筠再度相中了中国剧作家老祖宗关汉卿的《赵盼儿救风尘》,请金马奖编剧陈士杰改写成古装音乐剧《欢喜鸳鸯楼──Q版救风尘》,依然是请李小平扛下导演的重担。
刚接下剧本时,李小平心想,虽然是传统戏曲故事,却也不想因为自己的背景而在剧场元素的使用上有所局限,但是音乐设计陈扬却对他说:「看这个剧本,脑海里响著的,全是京剧里的锣鼓点。」于是,顺理成章地,李小平要在拿手的领域里大显身手一番,非但如此,还向上级请示,带了剧队里的六个年轻演员,准备交流一下现代剧场的工作方式与观念。而演员们丰富的经验,让李小平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武打、特效加上排练场发展的疯狂笑料,让他有一种很「爽」的感觉。不过谦虚的小平还是话锋一转:「戏还没上台,我们都还要多加努力。」这个感觉很「金光」的戏,还是得等到观众进剧场后,再亲自领受一番了。
特约采访|谢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