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美表演艺术经纪年会」中,台湾的演出团体成功出击,争取到美国市场的演出邀约;但这只是第一步,如何乘胜追击才是更需深思的。面对全球的表演艺术市场,我们的演出创作工作者应该检视自身作品是否能够「创意独特」并深具「想像空间」,足以让世界惊艳。
今年元月中旬,来自世界各地(不限美国)共计一千五百多位的表演艺术经纪会员,参与于美国纽约举行的「全美表演艺术经纪年会」;该组织包下了纽约市区希尔顿大饭店(Hilton Tower)三层楼房,摆设超过七百座类似电脑商展的摊位,厚厚一叠的节目手册有如电话簿一般,同时几乎租下了全纽约的表演场地,呈现四百四十个showcase表演。短短三天之内,不论你多孚民意或多具创意,唱多少艺术高调或知名度多低,所有国际艺术作品都得经过行销包装、披挂上阵,面临这场可能会让你打到「血肉模糊」的表演艺术经销战。
纽文中心改变战略与转型
在文建会纽约台北文化中心的战略主导下,小西园布袋戏剧团、当代传奇剧场吴兴国与优剧场刘静敏,透过大会「台北之夜」(Taipei Tonite )的宣传号召,和刘静敏一场「艺术家心声」讲座,除了为当代剧团争取到二〇〇四年的演出邀约,美国境内十场以上的小西园布袋戏教育专场推广之外,优剧场也将于二〇〇三年巡回美国五个星期、造访十八个城市。正如随行的吴静吉博士所说:「艺术不仅是创意的尝试,更是最好的外交。」纽约台北文化中心算是成功地由一个外交表演场所,转型为表演艺术团体经纪,不仅为几个团体争取到媒体曝光机会,抓到了纽约地区操作表演艺术市场的逻辑,也在十年运作累积下,建立专业媒体如村声杂志VillageVoice对台湾节目的口碑与品味。
身兼当代与优剧场艺术顾问、也是优剧场海外制作人李立亨认为,纽文中心不再采取过往散弹打鸟的方式,把一箩筐的台湾节目往海外推送,反而是选取少数几个「创意独特」并具「想像空间」的表演节目,介绍给美国各地的经纪人与制作单位,成功扮演了媒介的平台。吴静吉表示,纽文中心掌握了纽约媒体界的管道,让台湾的表演艺术节目得以对全世界宣传,吸引全美各大文化中心、赞助者、经纪人与各大学艺文中心前来采购节目、邀请团体。此外,经营十几年的纽文中心,培养了与当地媒体界的互动与信任,所幸美国媒体界的代谢不像国内这么快,才得以持续在美国新闻版面制造台湾表演艺术的话题;接下来如何乘胜追击,才是文建会、纽文中心与国内企图打入欧美市场的表演艺术团体应该思考的关键。
创造独特与想像空间的作品
「创意独特」并深具「想像空间」,是李立亨认为较能打入美国市场的作品原则。试想,美国不仅有庞大的戏剧工业,无论会计、补助机制、制作、服装、道具与灯光设备器材都是腹地广阔的商业市场,台湾的表演艺术作品究竟能凭借什么样的优势在国际市场竞争?综论过去参与优剧场巡演欧美的心得,李立亨认为过去台湾的作品似乎在尊崇传统与创新的欧洲市场较为吃香;美国市场却不管是文本、技术或是表演也好,特别著重「速度」与「新意」。这与台湾官方偏好的几个如汉唐乐府、无垢舞蹈剧场或是优剧场的表演特色,好像有那么点不太对味。
然而,吴静吉特别指出,策展人或制作人不应忽略媒介艺术家与观众对话的重要,像刘静敏这次举办的「艺术家心声」讲座,与这些深谙艺术经纪与品质的观众面对面之后,以她私密的创作经验打动了现场聆听的观众,而非试图以疏离宏观的说法,引经据典地解释台湾表演艺术市场,反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李立亨则不断强调艺术形式与内涵的独特(unique ),才是吸引美国市场邀约的不二法门;例如当代传奇剧场的吴兴国,透过改编莎剧的表演《李尔在此》,向观众阐述他与京剧师父周正荣之间的「父子情结」,让他的演出跨越了语言藩篱,从而创造出作品的想像空间──作品既是独特,又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台湾表演艺术团体制作人(或说策展人)应开始思考创作上该如何兼具以上的条件,并以合作代替个别出击,以因应目前国际化市场的需求。
市场与传承的现实问题
但正当国内舆论因「两只老虎说」而哗然时,显然不若晶圆科技来得备受瞩目与呵护的台湾表演艺术,面对大陆与国际市场竞争,比谁都要孤立无援。吴静吉感叹地说,他很早以前就在提倡大家重视融合现代与传统的创作方向;台湾自一九七〇年以来累积了多方面现代化的优势,目前中国大陆有它自己的成长问题待解决,不仅国内市场供需无虞,也不愁欧美的经纪买办找上门来做生意。若要想超越中国大陆,台湾正应该好好把握这关键的十年,诚实面对自己的内涵与经验,让融贯传统创新的创作思考,形成一股运动,而非刻意于形式的美学,等著那天外飞来的「神来一笔」。
比较起来,李立亨悲观了些,他认为台湾市场幅员有限,「有过多的团体在抢有限的资源」;而且,台湾的表演艺术文化还有传承的现实问题。
像当代传奇剧场成立已近十五年,优剧场也有十三年的历史,再看云门舞集与表坊、果陀等剧团,如今「接班人安在哉?」这一问,也问出了如何培养接班人和表演艺术训练的问题。
让表演艺术为流行文化奠基
不过,吴静吉以他一贯积极宽阔的眼光,期待表演艺术界将视野放远、格局放大。他以美国市场的贸易输出有百分之四十是文化产品为例,指出美国不论娱乐界或文化界的创作者、制作人,与当代流行文化市场的互动,其实相当健康、也颇为频繁。当年在纽约辣妈妈剧场不到四坪大小的空间演出的节目如《毛发》等,都曾获电影界制作人的青睐,而从黑盒子跃上了大银幕。坚持从事表演艺术创作者,应该尝试跨越所谓精致或菁英文化的范围,走入大众流行文化圈,让台湾各类文化有交流与沟通,奠定台湾表演艺术文化的基础,而不是让这些流行文化现象变成一时的泡沫;换句话说,就是让台湾的表演艺术,变成促进流行文化(产品)的基础。
艺术外交,或许是台湾当代艺术创作者可以自我期许的目标之一,但我们自己人该怎么炒热表演艺术这门行业,可能是最简单、却还做不到的一项功课呢!
(本刊编辑 傅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