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无疑是最杰出的一段,在首席华丽精采的小提琴独奏下,以独特的都市曲风,佐以类似低限主义的紧迫张力,把人类从珍惜自然转向破坏生态的情绪,以讥讽、幽默、机灵的手法刻划出来。个人认为光是这段,就足以构成该剧独特的价値。
台湾弦乐团儿童音乐剧《飞行狗的任务》
4月9日
台北国家音乐厅
每部制作都有它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它究竟要表达什么。作为一部「儿童音乐剧」,有几种发挥的可能,如以剧情为诉求,或应透过精密的剧情设计传递给观众若干讯息。如以音乐为诉求,则应带给儿童某种启发性的音乐经验。也可能都不是,只单纯要带给儿童愉快的观赏经验。然而不管以何种角度审视,《飞行狗的任务》都显得暧昧不明,零碎、生涩而欠周详,效果也就面目模糊。也许台湾弦乐团本身的实验性和自我尝试,是这部戏透露的唯一讯息。
为表演而设戏
松散的剧情是最为人所诟病的。剧本大意是说外星球住著一群飞行狗,在这个星球上,所有的能量来源都来自「音乐」(实际上,从头到尾都看不出飞行狗和音乐有任何互动关联),而飞行狗的任务是到处去拯救被欺负的流浪狗(实际上,前半段完全看不出飞行狗有这项任务)。为了搜寻失去联络的女飞行员阿雅娜,嘟嘟中尉驾太空船来到地球,历经爱尔兰、非洲、南极、纽约、西藏、最后来到台北。前半段剧情有气无力地试图表现各地的不同风土文化,但只是冗长无趣的流水帐。下半场剧情急转直下,变成对台湾流浪狗的关切,但没有高潮,也没有结局。表演有时用布偶、有时用影像多媒体,但是主客不分,有点「为表演而设戏」,把「剧」的地位压到陪衬地位。然而在「救助流浪狗」诉求出现后,「戏」又取得主导,显见剧本规画的杂乱欠整体性。
就演员部分而言,是业余水准。就算是「儿童剧」,也不该让购票的孩子和家长接受这种等级的表现。演员肢体僵硬而不自然,对白显然没有经过周延的排练,剧终由女高音现身扮演被寻访的对象阿雅娜,本该是全剧高潮,却因演员生疏不入戏,使剧情变成冷场。实际上,一部儿童剧不该只是部被简化的成人剧,反而在动作与语言设计方面,要下更多功夫。虽然我们理解这是音乐团体的跨界尝试,但要成为摆上台面的制作,专业性是必需讲求的。
如果像浦罗柯菲夫的《彼得与狼》一样,「剧」只是「音乐」的附属品,也许松散的剧尙可以接受的,然而本剧音乐也并不具有这种程度的企图心,与剧情交错演出,使它更像换幕的间奏曲。实际上,笔者还是看不出来制作者希望音乐在本剧到底扮演什么角色?然而这结构安排上的弱点并不代表音乐失败,相反的,若单看音乐,和其他儿童音乐剧的音乐相较,其独创性和创作成绩是相当突出的。
台湾的城市之音
就体质而言,它是一部原创作品,意义不同于一般直接取用或改编自既有音乐的作品。其次它是一部演奏曲,与一般儿童剧的背景配乐相比,层次要高许多,称得上台湾乐坛少见的杰出弦乐合奏作品。配合剧情发展,有的融入地方音乐风格,有些则撷取古典音乐、爵士乐或电影音乐的要素,效果不坏,算是相当多元而灵活。不过个人感触最深的是,听到作曲者以直接、无伪的手法,谱出属于现代台湾(尤其是城市)的音乐语言。
很多人在谱写「台湾音乐」的时候,心中都会被沈重的包袱牵绊。他们会刻意去拼凑传统、东方、甚至更狭义的台湾歌谣或原住民音乐题材。好像离开这些,音乐就会失去灵魂。然而这种做法其实大多是矫情、扭曲的,不能忠实反映台湾城市空间弥漫的抽象气质。台湾现代社会是多面相的,街头巷尾流传的音乐,是一种搅拌了传统、西方近代、流行、摇滚、爵士、东洋卡通歌…的混合物。要从这些混合物中,淬炼出属于现代台湾的声音,并结晶、发展成可在舞台演出的「作品音乐」,委实不易。不过与其说作曲家彭靖经过刻意设计得到这样的结果,不如说他是以敏锐的感官接收,再透过流利成熟的手法自然而得。这些音乐听来相当流畅自然,没有成熟的作曲技法和创作经验,是难以达到的。
拼贴样貌,却成杂烩
开场的飞行狗星球,延续〈星际大战〉以来一贯科幻电影的气氛,女高音衬底的安排,又有霍斯特〈行星组曲〉的色彩。〈爱尔兰〉段用了合成器,〈非洲〉则添加一些合成打击乐。虽然引用「预录音乐」的概念,可是效果有点阳春,感觉上只是替代管乐和打击乐的权宜之计。实际上,作曲家的构想确实超出弦乐曲的表现规模,将来改成管弦乐的现场演奏可能好些。〈纽约〉段则是一段拼贴风格的音乐,旋律夹杂美国鄕村音乐、摇滚与爵士素材,接著是柴可夫斯基、莫札特、浦契尼、葛利格…等人的作品片断,但个人并不认为这对呈现「纽约味」有何帮助。倒是下半场〈飞行〉无疑是最杰出的一段,在首席吴孟平华丽精采的小提琴独奏下,以独特的都市曲风,佐以类似低限主义的紧迫张力,把人类从珍惜自然转向破坏生态的情绪,以讥讽、幽默、机灵的手法刻划出来。个人认为光是这段,就足以构成该剧独特的价值。下半场音乐普遍较上半场富创意,可惜起伏节奏未与剧情完全贴切,再次显示作品欠缺良好的整体规画。王战指挥的台湾弦团表现颇为称职,惜与预录音效未能充分融合,应是对器材与场地未能掌控之故。
视觉多媒体与偶戏是本剧另两条表现轴线,也可看出两组人马个别的创意和用心。可惜在整体规画薄弱的情况下,虽有不错的桥段,感觉上仍是零碎片断,反而有大杂烩之感。总体而言,我们可以观察到局部的创意和优点,就尝试突破来说,演出者确是精神可嘉;若以作品完成度来检视,「新手上路」的生涩感尙待克服。盼望表演者能将之视作「成长必经之路」,切莫当成理想指标。
文字|杨忠衡 音乐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