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里程碑

活著,是为了什么?

向新加坡戏剧艺术家郭宝昆致敬!

郭宝昆的生命,不但可被视为一篇新加坡戏剧史;

他行遍两岸三地的足迹,其实为华文世界的戏剧交流,踏出拓荒的第一步。

不论台湾、香港还是大陆的剧场工作者,在郭宝昆面前都会感到惭愧,

因为郭宝昆不但是带头挖掘,

也是少数唯一积极寻找亚洲性格主体性的艺术工作者。

郭宝昆的生命,不但可被视为一篇新加坡戏剧史;

他行遍两岸三地的足迹,其实为华文世界的戏剧交流,踏出拓荒的第一步。

不论台湾、香港还是大陆的剧场工作者,在郭宝昆面前都会感到惭愧,

因为郭宝昆不但是带头挖掘,

也是少数唯一积极寻找亚洲性格主体性的艺术工作者。

郭宝昆(1939~2002),对台湾本地的表演艺术界观众来说,是个相当陌生的名字。但是,也许见过郭宝昆的人都和新舞台馆长辜怀群一样,会对那个总是独行执著、谦虚的背影,深深好奇。不论你是剧场界前辈、晚辈,或是来自大陆、台湾与香港,当你初次会见郭宝昆,他几乎都是诚恳地一鞠躬,然后从微笑开始,彼此结缘。尽管只有见过两、三次面,辜怀群表示自己完完全全被郭宝昆吸引;去年得知郭宝昆身体不适,她早就想号召两岸三地的华人艺术家聚会,筹备一场「郭宝昆艺术节」,好给郭宝昆一场惊喜。一向笑容可掬、交谈豪爽的辜怀群在受访时回忆自己是怎么接到郭宝昆逝世的消息,而自己又怎么领会到人世的无常和一切的来不及,终于也忍不住哽咽,并且坚决地表示,再怎么忙,她也要在九月十六日赶往新加坡参加郭宝昆的葬礼。

他是第一,也是唯一

两年前,郭宝昆不仅亲自率领新加坡实践话剧团前来台湾参加第三届华文戏剧节,并于前年十月应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的邀请,参与「亚洲艺术论坛」研讨会。然而,郭宝昆在二○○一年因尿血被证实罹患肾脏癌后,值此同时,他仍忙于筹备与经营新加坡第一所民营传授亚洲跨文化表演艺术的「实践表演艺术学院」,甚至抱病应邀至香港担任香港艺术发展局补助评审委员。他的行程,没有因为身体的问题而稍有缓减,和往常一样,他总是习于奔波两岸四地(大陆、香港、台湾与新加坡),穿梭在不同的华人文化艺术群体之间,以他对华文戏剧的热爱,将华人戏剧工作者串连起来。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林克欢感慨地说:「少了郭宝昆,大家就会真正发现少了什么……恐怕两岸四地再也没有人能有像郭宝昆这般的号召力了!」郭宝昆的生命,不但可被视为一篇新加坡戏剧史;他行遍两岸三地的足迹,其实是为了华文世界的戏剧交流,踏出拓荒的第一步。

戏剧与心理学者吴静吉和林克欢谈到郭宝昆,都一致肯定他对华人戏剧交流的贡献。一九八六、八七年间,郭宝昆与新加坡当地的报系媒体合作,以戏剧营的名义,邀请两岸三地的艺术家如吴静吉、杨世彭、高行健、赖声川、余秋雨与荣念曾等等,率先发起华文戏剧圈的聚会与切磋。在他的影响下,香港的荣念曾策划了一系列「中国旅程──一桌二椅」的表演节目,而香港艺术中心的茹国烈,则开始了「小亚细亚戏剧网络」的发想,新加坡TheatreWorks剧团总监与导演王景生,如今也执行了数年的Flying Circus跨文化艺术交流表演计划;此外,台湾优剧场导演刘静敏、外表坊实验团导演符宏征、资深剧场演员王琄与深耕南台湾戏剧发展的卓明,都曾应邀或是在郭宝昆的举荐下,到新加坡交流演出。林克欢有句结论说得好!不论台湾、香港还是大陆的剧场工作者,在郭宝昆面前都会感到惭愧,因为郭宝昆不但是带头挖掘、也是少数唯一积极寻找亚洲性格主体性的艺术工作者。

举例来说,实践表演学院第一年教授中国京剧与日本能剧,第二年是印度古典传统歌舞,第三年则著重印度与印尼等地的宫廷戏剧,至今每年该学院都会邀请大陆北京学者到新加坡传授相声表演与教学;郭宝昆希望藉著对亚洲传统表演艺术的重视,让年轻的一代能加以转化、重构,从而找出和创造出属于当代亚洲的表演艺术美学。可是,郭宝昆除了靠实践话剧团的票房经费支持学校之外,完全没有获得当地政府的补助;值得庆幸的是,一位曾受教于郭宝昆门下的学生沈望傅,当初虽然只在剧团拉了一段时间的手风琴,离开剧团后却逐渐创业有成,于是以他的创新科技公司的财力,赞助郭宝昆的表演学校。这所学校,一直是郭宝昆念玆在玆、最为牵挂的心事。

苦闷,是创作的前提

吴静吉认为,积极而不抱怨,是郭宝昆最令人钦佩的地方。在郭宝昆谦逊的风范下,年轻人可能看不出原来他早期也曾因政治之故,遭过三、四年的牢狱之灾,而且他的新加坡公民权曾被取消达十三年之久,直到一九九二年才恢复;堪称玩味的是,郭宝昆在一九九○年曾获政府颁发新加坡文化奖。林克欢表示,郭宝昆早年曾参与学运,被「放逐」澳洲后便在当地学习戏剧,后来跟妻子吴丽娟(也是新加坡知名舞蹈家)回国,引进现代戏剧概念,为新加坡华文戏剧扎根,而一九八○年代以一出《小白船》,将华文戏剧发扬光大;一九八六年更以第一出英文戏剧《棺材太大洞太小》一炮而红。

林克欢认为郭宝昆早期剧作,著墨于下层工人的社会经济问题,有「左派戏剧工作者」的姿态,但不算好作品;整体风格感觉起来很像台湾八○年代中期的剧场创作相似。后来,郭宝昆在八○年代出狱之后,对自己的戏剧创作有了一番反省,即使坚持要戏剧、也要搞政治,郭宝昆终究明白还是得靠「艺术」来升华;于是,从《傻姑娘与怪老树》、《老九》与《郑和的后代》等等作品起,郭宝昆的戏剧风格丕变,内涵更为丰富,也反映了新加坡人民在面对经济工业转型时的内在状态。林克欢曾在郭宝昆的剧本集里为序直言,郭宝昆后期的剧本,似乎都描绘了「人被阉割」的心理情境,当时郭宝昆还立刻打电话向林克欢表示自己竟然都毫无察觉;事实上,郭宝昆在新加坡的生活,一直很不痛快!林克欢似乎是要为老友说出心底话一般,也难怪郭宝昆会说:「没有苦闷就没有创造的前提。」

十二月十三日起,适逢郭宝昆的百日忌,导演赖声川、荣念曾、蔡锡昌、林克欢与熊源伟和一位马来西亚导演Krishen Jit,将于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小剧场,呈现六出全新小品剧作,以「传奇未了──献给宝昆的作品」为题,向郭宝昆致敬。沈望傅在郭宝昆逝世后,曾于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中表示,郭宝昆给过他一个问题:「人活著为什么?」;而这个问题的问号就像一盏照路的灯,帮助他在往后的人生中,找到了方向。或许,当热爱表演艺术的你我,在望见期待已久的舞台灯光于黑暗中亮起的时候,也该让这个问题的问号,照亮我们心中迂回环绕的路。

郭宝昆纪念文集,请参考网址:www.zaobao.com/special/singapore

有关「传奇未了──献给宝昆的作品」节目详情,请参考网址:www.sistic.com.sg

 

(本刊编辑 傅裕惠)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