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郭寶崑

相關文章 17 篇
  • 「電力站」是新加坡第一個全然開放式藝術中心,象徵著藝術創作的自由氛圍。
    新加坡

    郭寶崑創立的「電力站」還會是藝術之「家」嗎?

    郭寶崑是新加坡華人文化中重要的戲劇家,當年與「郭生」一同創作的「實踐同仁」(「實踐劇場」成員)都是華語劇場中堅分子,他們一起探索多元文化的劇場,也從華語出發推廣多元的新加坡文化,追求優質藝術發展。

    文字|蔡兩俊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鍾達成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加坡劇場演員暨編導鍾達成 從業餘到專業 不退卻的劇場熱情

    看過王嘉明新戲《血與玫瑰樂隊》的觀眾,相信對劇中那個個子嬌小、多語流利,還發名片自我介紹的「理查三世」印象深刻他就是鍾達成,來自新加坡的演員、編劇暨導演。從非科班愛表演的業餘素人,到成為十指幫的專職藝術家,鍾達成看著新加坡的劇場發展,秉持著愛戲的熱情一路走來。這個月他將帶來獨角戲《根》,演出他的尋根歷程。

    文字|陳茂康、林韶安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暴雨將至》透過一個家庭的離合聚散,探討現代社會長期照護的問題。
    戲劇

    符宏征《暴雨將至》 直視長照問題 郭寶崑劇作轉化 台灣語境中探問家的崩解

    動見体劇團導演符宏征改編新加坡現代戲劇之父郭寶崑的《傻姑娘與怪老樹》為《暴雨將至》,邀來編劇詹傑合作,將情節至換為台灣語境,描述分崩離析的家人在照護失智老父親上的壓抑隱忍、脆弱無助。在導演手法上,符宏征帶領演員從生活中去探索、尋求,表現手法盡力撇除「表演」,戲劇張力從最平常普通的對話裡發生,如暴風雨前的寧靜,讓人意識到話外之音、難言之隱

    文字|廖俊逞、陳藝堂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焦點

    實踐劇場簡介

    實踐表演藝術學院的催生下,實踐話劇團於一九八六年創立,是新加坡第一個雙語劇團。一九九六年,實踐話劇團慶祝十週年時,鑑於向來沿用的「話劇」過於狹隘,而改名爲現在的「實踐劇場」。 郭寶崑是實踐劇場的創辦人,也一直擔任其藝術總監。實踐劇場可以說就是郭寶崑戲劇理念的實踐之地。郭寶崑認爲劇團必須同時嘗試經典與創作,十幾年來演出過的名著有德國布萊希特的《高加索灰闌記》、瑞士費立虛的《放火的人》、南非弗加德的《島》、中國曹禺的《原野》等。另外,郭寶崑幾乎每年創作、導演一個戲劇作品,不斷爲新加坡的劇場立下新的指標。 本月底將於「第三屆華文戲劇節」演出的《夕陽無限》,是郭寶崑去年參加新加坡藝術節,深受好評的作品。《夕陽無限》是關於老人院裡的一群老人的故事,是郭寶崑通過集體即興創作的方式,與一批出色的新加坡演員共同完成的。這批演員,有華人、印度人、馬來人,演出時也摻雜著各種語言,表現了新加坡獨特的文化環境,其中也有因使用語言的落差而產生的特殊情事。《夕陽無限》肯定會爲「華文戲劇節」的交流,帶來不同的感受與思考。

    文字|柯思仁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 中國新音樂代表朱哲琴的《「世界聽.見.朱哲琴」2010樂匯.香港》為新視野藝術節打開序幕。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傳統藝術的當代新體現--預覽「香港新視野藝術節2010」

    今年邁入第五屆的「香港新視野藝術節」將於十月十五日,以天籟女歌手朱哲琴的《「世界聽.見.朱哲琴」2010樂匯.香港》揭開序幕,多個節目將在十一月二十一日前展現,呈現「亞洲傳統藝術如何進入當代生活、如何在當代生存與演變」。這次的節目中除了有台灣國光劇團的《金鎖記》與心心南管樂坊的最新製作《羽》參與之外,還有什麼精采內容呢?本刊在此帶你先睹為快!

    文字|莊彗彗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 樹寧‧現在式單位《獨行俠與亂世佳人》
    專輯(一)

    走出主流,多元紛陳 比往年更活潑的戲劇類節目

    今年的戲劇類節目,多元而活潑,有明星主演、頗具票房號召力的《家庭作孽》與《再生緣》,也有來自英國的原味莎劇。還有頗受矚目的日本導演平田織佐帶來、向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致敬的《東京札記》。而本地劇團「樹寧.現在式單位」和「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亦將演出多媒體劇場作品。

    文字|魂游
    第134期 / 2004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願在歷史洪流中與郭寶崑重逢 「傳奇未了──向郭寶崑致敬」演出後記

    「傳奇未了」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順利演出,票房爆滿。在「良性競爭」下每一齣戲都亮麗精采。「傳奇未了」不僅是郭寶崑個人的傳奇,更是兩岸三地、五位著名導演的傳奇。他們不要酬勞、不爭排名、不計辛苦。他們的創作因真情而感人、藝術因熟練而發光。

    文字|辜懷群
    第123期 / 2003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香港

    誰在黑暗中獨自發愁? 談香港藝術中心製作郭寶崑戲劇《棺材大過窿》

    如果我們把「棺材」看作個人的現實與發展狀態,把「窿」看作是環境所容許給予的個人空間,那麼這兩者之間的不相稱,便是郭寶崑企圖在戲裡所傳達的概念。香港劇界此時呼喚郭寶崑,是希望指出當今戲劇生態缺乏抗爭性?還是反映了人們今天越來越感到對自身文化反思不足的一種危機感?

    文字|蔣維國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 在實踐表演學院「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中,德拉芬(右)指導的表演訓練強調有機性,培養學員用身體思考的能力。
    專題

    文化什錦,炒一道星洲料理 跨文化創作打造新加坡表演藝術特色

    這些年來,新加坡跨界藝術在國際上日益受到注意,從跨語、跨文化到跨形式,在創作與交流方面均有長足的發展。好處是培養了一群對跨文化見慣不怪、有一定藝術要求的的觀衆;但是,我們更關注的是,這股創作潮流如何對抗新加坡國内的功利主義思想,在本地評論長期缺席的情況下,對於跨界藝術的經驗與實踐,能否逐漸建立各種批評系統,讓後人參考與繼承。

    文字|韓詠紅
    第110期 / 2002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里程碑

    活著,是為了什麼? 向新加坡戲劇藝術家郭寶崑致敬!

    郭寶崑的生命,不但可被視為一篇新加坡戲劇史; 他行遍兩岸三地的足跡,其實為華文世界的戲劇交流,踏出拓荒的第一步。 不論台灣、香港還是大陸的劇場工作者,在郭寶崑面前都會感到慚愧, 因為郭寶崑不但是帶頭挖掘, 也是少數唯一積極尋找亞洲性格主體性的藝術工作者。

    文字|傅裕惠
    第120期 / 2002年12月號
  • 「亞太傳統藝術論壇」堪稱是台灣空前盛大的國際表演藝術活動,邀請了亞太地區十三國,不論是展演、工作坊或是研討會,各國學者及藝術家熱烈交
    研討會

    「西視」與「對話」的亞太劇場表演美學策略 從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研討會談起

    「西式」現代劇場機制滲入東方傳統劇場,成為亞洲當代劇場的下意識,可能造成亞洲當代劇場與傳統對話的干擾甚至偏差,這恐怕是所有從事藝術創造的人都必須在心中不斷翻滾,慢慢釐清的。

    文字|江世芳、盧郭杰和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 郭寶崑
    焦點

    新加坡當代戲劇巨匠 郭寶崑

    郭寶崑自稱是「文化孤兒」,一九九五年出版的劇本集取名為《邊緣意象》,顯示了他對於自己處境的體會,以及對於新加坡文化現狀的了悟。雖然新加坡並不處於任何源遠流長的文化的中心,可是,卻是中華、印度、回教與歐洲等偉大文化匯集的地方。

    文字|柯思仁、新加坡實踐劇場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孤兒情結與邊緣意象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副刊編輯余林在評郭寶崑的劇作時,特別捻出「邊緣人」的心態作爲郭作的特色。郭寶崑也自稱爲「文化孤兒」。台灣曾經被「祖國」所拋棄,所割捨,不怪有「孤兒情節」;新加坡的華人是自願離棄唐山,投奔一個新的「樂園」,怎會也有「孤兒情節」?

    文字|馬森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2000數位藝術紀」試圖尋找藝術新品種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數位科技與藝術人文所撞擊出來的火花,幾乎可以肯定是未來藝術發展的主要趨勢。為了推展深究這個新趨勢,文建會與宏碁數位藝術中心便合作企劃了一系列以「數位藝術」為主題的活動,名為「2000數位藝術紀」。 活動由六月份的「2000年國際數位藝術大獎」揭開序幕,接下來則是八月份的「國際數位藝術研習營」,然後是十月份的「國際數位藝術高峰會」、「國際數位藝術大展」及「國際數位藝術講座」,並由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電影導演侯孝賢、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及宏碁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擔任指導顧問。 藉著這個活動,主辦單位試圖找出數位時代中未來藝術可能的新模式。而此次活動的活動識別圖是以染色體為發想,也正是基於無法預期數位藝術之於傳統藝術是「突變」或是「遺傳」;但最終目的仍是要與台灣民衆一起尋找藝術新品種。相關活動詳情可洽(02)87719388。 (編輯室) 人體模特兒紀錄片《台灣魔朵》試映會 由紀錄片導演黃庭輔拍攝長達五年、近期終於剪接完成的台灣第一部人體模特兒紀錄片《台灣魔朶》,已於六月份展開系列試映會,試映活動並將延續至十月。本片主要是以台灣第一個人體模特兒工作室「人形工作室」的成員為記錄對象,並且完全從人體模特兒的角度出發,探討從事這個迄今仍富爭議性行業,對他們人生的影響與考驗。 雖然人體模特兒的工作地點是在畫布前而非舞台上,但從廣義的肢體演出定義來看,這也是一種「靜態的表演藝術」,而片中來自人形工作室的故事主角們,也有多位同時也是資深的小劇場工作者,如大家熟知的戴月、詹慧玲等,他們把劇場中肢體的演出延展到畫室中,也在片中討論他們的身體觀及對身體的自覺,可讓觀衆更了解他們對「身體表演」的思考。 相關詳情可洽(02)27266601,網址 http://www.netvigator.com.tw/~modeling/ (編輯室) 〔大陸]</

    文字|本刊編輯部、李翠芝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第二屆華文戲劇節的幾齣華文劇

    去年十一月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華文戲劇節」包括了學術硏討會和各地劇團的演出。這四場演出,三齣是香港本地劇團的作品,一齣來自新加坡。

    文字|馬森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原野》評說會請來了香港茹國烈(左一)、大陸林克歡(左二)、台灣吳靜吉(左三)及新加坡劇作家樂美勤(右三)、韓勞達(右二),由《原野
    交流道

    四方華人聚(劇)評《原野》

    曹禺劇作《原野》近年來頻以各種表演類型搬演,話劇、歌劇、京劇都有。今年新加坡藝術節於六月十八、十九、二十日演出話劇《原野》,由郭寶崑編導,台灣演員王琄飾演女主角金子。演出之後,旋即邀請台、港、大陸以及新加坡劇界代表,舉行《原野》評說會。難得四方華語劇人會聚,觀點交流,而予擷要記之。

    文字|王琄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期待世界華文戲劇節

    相對於法語戲劇之於亞維儂藝術節,英語之於愛丁堡藝術節,華人散布世界各地,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應該都懂華文,而我們是否也可考慮一個世界的華文戲劇節?

    文字|吳靜吉
    第47期 / 1996年10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