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顿在整个乐团的演奏中所展现的吹奏语法,是非常线性柔和的,整场音乐会中没有听到他吹奏那种小号常有的飙高音。只要是合奏的同时,他的吹奏跟其他乐手一样是包容圆润的,不会因为自己的名气而猛烈表现。
温顿.马沙利斯与林肯中心爵士乐团
10月24日
国家音乐厅
仔细想想最近这几年,到底有几个国外的爵士大乐团(Big Band)来过台湾演出?除了温顿.马沙利斯与林肯中心爵士乐团(Wynton Marsalis & Lincoln Center Jazz Orchestra),两年前来过一次以外,就是笔者大学时代听过一次的亚提.萧(Artie Shaw)大乐团,还有蓝调咖啡的蔡爸曾与我聊到,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大乐团亦造访过台湾呢!不过,这种次数算起来,真是少得可以了!
所有听爵士、演奏爵士的朋友们,都知道「摇摆(Swing)」,也知道要做好「摇摆」,不是那么简单。笔者在国外学习爵士乐的五年当中,有关大乐团的各项学习,是持续不间断的,虽是主修钢琴、萨克斯风、小号、吉他、贝斯、鼓或者歌唱,大家绝不会限定自己只听自己主修乐器的音乐。例如钢琴手应该要研究鼓与贝斯的演奏语法、萨克斯风手也要了解钢琴的和声结构等,而大家却又一致地有「向大乐团学习」的强烈观念,这样才能深刻感受「摇摆」。因为大乐团的律动与声响,就是摇摆的最根本,即便是后来爵士乐的发展百花齐放,您还是能够从这众多流派当中,找出摇摆大乐团的脉络。
难得温顿.马沙利斯与林肯中心爵士大乐团,愿意再踏上台湾的土地,这种在台湾能听到大乐团演出的机会,是很值得珍惜的。除了小号手温顿.马沙利斯自己,已经横跨了爵士与古典两大音乐领域以外,林肯爵士大乐团的每位乐手,都是独当一面的好手,这样的常设性大乐团组合,完全不会亚于其他仍活跃于现代爵士乐坛的大乐团。
夜朦胧,乐朦胧
音乐会首先出场的是大乐团团员们,他们一致穿著黑西装,看来整齐乾净又简洁,温顿则于稍后由后台步出,先以短短的中文问候观众后,走入大乐团中小号手的位置。一首中板摇摆乐风的乐曲浅浅地奏出,渐渐地曲风进入快板的速度,此刻心里一阵著急,因为笔者的耳朵所听到的是一片模糊,这个厅真的是只能给古典乐演出吗?随即听到小号部分正在吹著断奏式的乐句、三支长号紧接著有相互竞赛的即兴语法,整个乐团的音乐层次逐渐地变化著。可是,我们所听到的是一团朦胧的声响,真的是太可惜了!不过轮到上低音萨克斯风(Baritone Saxophone)即兴时,却是明显又悦耳,有一种意外的惊喜呢!
聆听大乐团音乐除了节奏律动的欣赏外,一个好的大乐团需要有好的编曲,各部乐器的和声编排、乐句的层次走向与声部的交错碰撞,都是造就大乐团精采声响的关键。所以依然在这个厅里的我,只好强迫自己的耳朵用点力听,否则好不容易有知名大乐团来台演奏,却只能深陷于一片茫茫之中。
下一首乐曲由钢琴手佛瑞里克.桑德斯(Fredrick Sanders)在琴键的高音声部即兴敲击开始,这位年轻的黑人钢琴手所弹奏的音色与句法,很快地让我想到爵士钢琴大师麦考伊.泰纳(McCoy Tyner)。这位以四度和声及五声音阶色彩演奏手法著称的大师,不知影响了多少后进的爵士钢琴手,这种四度的声响在爵士钢琴的演奏中,早已经是学习爵士钢琴的标准之一。有了钢琴手以四度的现代声响为前导时,大乐团接著演奏的和声编排与背景,就不可能是那么具有传统风味的了。
爵士传统之音
温顿.马沙利斯最广为人知的,便是以强烈维系爵士乐的传统声音为己任,所以在音乐会曲目的安排上,呈现传统风格的爵士乐型态是必然的。甚至连著名萨克斯风手约翰.寇川(John Coltrane)的一首迈向自由爵士方向的经典之作A Love Supreme - partⅡ: Resolution,都比原曲更加地摇摆,中音萨克斯风手即兴时,还引用了戴夫布鲁贝克的Take 5主题旋律喔!另一首献给早期女爵士钢琴家玛丽.卢.威廉斯(Mary Lou Williams)的作品,小号与长号纷纷加上弱音器,浅浅淡淡地来演奏这首传统蓝调风格浓厚的乐曲,竖笛手更吹奏出那种令人怀旧的声音,长号手则将即兴范围集中于高音域,两位乐手忘我的演奏,使得整首乐曲越来越迷人,连其他团员都吹哨叫好。此时,因为和声的编写上越趋精简,回到早期的大乐团时期章法,使得整个团的声音在音乐厅内,不再那么模糊不清。
接下来的这首乐曲只剩包括温顿的七位乐手来演奏,乐器分别是小号、萨克斯风、竖笛、长号与节奏组三人。他们一同围绕在站著打鼓的鼓手周围,演奏著降B调的传统蓝调乐曲。竖笛手维多.苟音斯(Victor Goines)以老式的吹奏型态与鼓手赫林.莱里(Herlin Riley)相呼应,鼓手更以一次又一次的轮奏方式来堆叠层次。轮到长号手文森.R.葛登能(Vincent R. Gardner)即兴时,鼓手虽只给了每小节三下重重的拍点,味道却不失传统。再加上钢琴手最后来上一段道地的福音诗歌和弦,让人觉得有如身在老黑人聚集的传统教会一般。
温顿在整个乐团的演奏中所展现的吹奏语法,是非常线性柔和的,整场音乐会中没有听到他吹奏那种小号常有的飙高音。只要是合奏的同时,他的吹奏跟其他乐手一样是包容圆润的,不会因为自己的名气而猛烈表现。这样的态度在大乐团里,是值得每位乐手重视的,如果人人只想著炫技,完全不顾整个团的声响平衡,那这样的大乐团就会凌乱不堪、毫无质感可言。而轮到温顿个人即兴时,他都能恰当地掌握乐曲的不同风格,除了自己的即兴部分进行著,还能不断地传达乐句讯息给其他团员,让每首乐曲都紧密契合。在诠释传统纽奥良风味曲目时,温顿又如节庆乐队的花俏领班一样,带领其他人将音乐玩得活灵活现。
摇摆拉丁之间悠游穿梭
下半场的曲风更加丰富了,温顿呈现了一首他个人接受西班牙巴斯克爵士音乐节委托创作的乐曲,非洲古巴(Afro-Cuban)的乐风让观众们越来越热情,钢琴手的精湛技巧在此时展露无疑,另一位著名的白人小号手莱恩.基索(Ryan Kisor)(注)也演奏了张力十足的即兴,长笛手泰德.纳许(Ted Nash)即兴时,更在摇摆与拉丁两种风格之间悠游穿梭。
随后呈现给观众的乐曲是著名贝斯手查尔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的作品,整个乐团的和声色彩有了有趣的变化—─背景和声以挤压的方式来处理;小号即兴时由贝斯手以拉弦的方式来搭配;钢琴手则完全改变弹法,有时以较怪异少音的方式演奏,有时弹奏出庄严古典的和声;长号手又拍手、又吹奏…这样的大乐团演奏型态,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还可以发现艾灵顿公爵在明格斯作品上的影响,那么各位是否开始好奇了起来,想去一探查尔斯.明格斯音乐的内在奥妙呢?
整个音乐会里,笔者最喜欢的是由低音竖笛所演奏的慢板乐曲,这首曲子正是前面提到的艾灵顿公爵的作品Single Pedal of Rose。由曾经担任艾灵顿公爵大乐团低音竖笛手的乔.谭佩里(Joe Temperley)来演奏此曲,真是再适合不过的了!低音竖笛以宽广的高低音域,将主旋律吹奏的绵延不绝,使得笔者至今仍无法忘记这首乐曲的那股韵味。最后的一首压轴曲目则是Big Train,全部的团员皆以双脚踩著有如火车行进般的节奏,鼓手以非常沙哑叫卖式的歌声唱著,全场观众都被他那有趣的歌声所吸引,一边为他呼喊叫好,一边也跟随著台上的团员踩著火车的步伐,在台上台下同乐的同时,管乐手们以西部矿山色彩的和声进入乐曲段落之中。
这次的音乐会其实是非常精采的,大家可以见到水准很高的爵士大乐团,也听到大乐团音乐的多重风貌。笔者回国后发现,近来开始流行举办爵士音乐会,相信喜欢爵士乐的乐迷乐手们,会越来越有福。可是,场地与音响方面的问题,可能仍得花一番力气,才能摸索出个究竟吧!
文字|张凯雅 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院爵士暨拉丁钢琴演奏硕士
注:
值得一提的是,小号手莱恩.基索可能是此团除了温顿以外,知名度最高的乐手,他亦录制了不少精彩的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