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无眠》舞台设计与道具丰富了想像空间。(蔡世伟 摄)
舞蹈 评论/舞蹈

作戏者的天堂

法国奥瑞安舞蹈剧场《夜无眠》

演员表演与舞台技术让无眠夜中万种的可能化为具体。演员,自始至终即在台上保持著一种刻意的表演方法:一方面对观众保持著接触,另一方面却维持著彼此少有表情,虽互动密切、精神上却极度疏离的状态。在呼应卡夫卡著作韵味之余,这种呈现出的「作戏」的感觉,使得层出不穷的舞台惊奇也显得贴切。

演员表演与舞台技术让无眠夜中万种的可能化为具体。演员,自始至终即在台上保持著一种刻意的表演方法:一方面对观众保持著接触,另一方面却维持著彼此少有表情,虽互动密切、精神上却极度疏离的状态。在呼应卡夫卡著作韵味之余,这种呈现出的「作戏」的感觉,使得层出不穷的舞台惊奇也显得贴切。

法国奥瑞安舞蹈剧场《夜无眠》

6月13、14、16日

台北国家戏剧院

此次国际城市艺术节所邀请的《夜无眠》,是台北艺术推广协会向来积极推介的视觉抢眼节目。这样的节目在市场上有一定的讨好性,不过,如果有些新的启发,为美学思考仍趋保守呆板的台湾表演艺术界带来些许冲击,倒也有其积极的意义。乔瑟夫.纳许(Josef Nadj)目前的盛名以及此次作品对卡夫卡致敬的背景,已不容赘述。在此笔者倒是有心试著探究一下纳许这魔幻舞台背后的构成,拆解一下理性构成的元素,看看这不可捉摸的迷人氛围,到底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首先,纳许作品之所以如此突出,笔者以为统一的基调应是其最稳固的磐石。在《夜无眠》九十分钟一气呵成的篇章中,即便充满著繁多的桥段与多起同时发生的事件(happenings),但目不暇给的视觉拼贴,仍一路坚守著划一的「调性」(tone)&「态度」(manner)。「调性」靠的应是设定于约一九四、五〇年代欧洲的美感标准,包括一切陈设、服装、道具,甚至灯光氛围。「态度」则是由所有演员、甚至音乐所营造出的抽象环境。男子的动作乖离、甚至拙笨,呼应著卡夫卡作品中的人物:女性则生鲜、自然、诱人,一方面也为违常的动作文本注入了写实温柔的和缓对照。音乐则以浓烈的欧风为底,其间藉著小号时或遥远、寂寞,时或神秘的单音,或手风琴独有的既温暖又苍凉的边缘特质,来塑造一种虚悬时空下难以言喻的情调。

玩弄空间 制造惊奇

演员表演与舞台技术让无眠夜中万种的可能化为具体。演员,自始至终即在台上保持著一种刻意的表演方法:一方面对观众保持著接触(有时甚至是刻意的展示),另一方面却维持著彼此少有表情,虽互动密切、精神上却极度疏离的状态。在呼应卡夫卡著作韵味之余,这种呈现出的「作戏」的感觉,使得层出不穷的舞台惊奇也显得贴切。舞台方面,最大的惊奇来自不断突破的演出空间。纳许在既有的舞台陈设中,或借由道具增加多一重表现空间(如加入一块倾斜的镜子)、或由场面调度变换演出重心(例如由舞台前方至后方,甚或左右各个区位的不断转换),甚或以小至演员出入场的方式(自地底、自台中台的门后等)为演员开启一个个新的作戏空间!如此在空间感上的玩弄也不限于实质空间的运用,更出现于刻意制造的影像。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舞台技术呈现,即是在开演后不久,依著舞台左侧一人在孤灯下打字的节奏声(令人联想到大卫.柯能堡依据William Burroughs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裸体午餐》),影幕上本坐在幕后的男人影子居然开始任意闪现于影幕各个角落,最终甚且有一团粉末落于男人的影像之上!这样的舞台魔术当然有其破解之道,但如此有意地打破观者对空间的预设立场,彻底动摇观众的预期心理,却是纳许在《夜无眠》中建立连串惊奇的有力工具。

剧中一些细部的辅助装置的加入,也丰富了整体视觉,活化了作品意义;像超现实派画家马格利特画中男人装扮的演员手上的灯箱式皮箱,点出了卡夫卡作品中的超现实意味与中产阶级的包袱(令人联想到蒋薇华与鸿鸿的踢踏舞作《马路天使》)。道具在纳许的作品中,除了画龙点睛的妙用,也有独立的叙事性(如头卷条纹床垫的男子,呼应了该段双人舞有关家庭的情境)。当然,也有些纯粹只是为了制造爆笑的趣味(如暗藏的线索一扯,把一个作状「逆风而行」的人身上的衣帽都「吹」走了!)。纳许在舞台上容纳的可能性和电影一样肆意,如动作焦点的任意转换、昙花一现的转场人物安排,甚或精确塑造的各段情境。

进入卡夫卡的夜晚

《夜无眠》的架构粗略可区分为「楔子」、上半场与下半场(其实还有最后女子坠楼的「尾声」)。在「楔子」中,三位一式男演员拿著镊子在不碰触对方身体的状况下为一位男子穿戴上全副衣裤;此举算是为全剧建立了卡夫卡笔下人性疏离的基调,也预示了本剧的想像空间。这段的惊奇是,观众在灯光尙未全暗也未加以宣布的情况之下,即发现台上的戏已开演了。亮晃晃的灯光之下,似乎在意味著观众已被授予了旁观这群光怪陆离人物行径,以及稍后一路跟随进入黑夜世界的通行证。

上半场的诸般场景,灵感可能来自「马戏团」的motif(主题要素)。我们看到一方面有著「帐棚」内的人影交错与错综进行著的「幕后」人物关系与阴谋,另一方面又充满了幕前如马戏团中〝Freak Show〞的特异功能软骨男士,以及穿戴金色背心、高礼帽的主持人!这样的场景或许正好让纳许可大大地耍玩其想像力与舞台技术。其中最难以「自弃」的,大概要算是将一个团团转的盒形物在由「帐棚」变成的大皮影戏投影幕上,不断地由小变大由大变小……,音乐也变得神秘煽情起来:摆明了就是在搬演一场江湖卖艺的催眠秀!不过相映著《夜无眠》的夜半题旨,倒也不算玩得过分。

「下半场」可约略订在影幕扯掉之后,演员全挤在于高台上起的段落;这一段所有演员都像受困于一个镜框式的「舞台中的舞台」,观众遥遥地观看著这些人物煞有介事地进行著丈量、对称等琐碎情事,不明其目的,人物背景也不可考。观众在台下目睹这一切的庸庸碌碌,感到被动的无力。这也正是卡夫卡笔下的人生描绘。

反映欧陆人文精神

这一幕初始灯光的映照,让挤在高台上的演员众生相有如林布兰特油画般典雅:当然,这只是纳许的玩笑之举,但纳许作品中的艺术特质却是不容轻忽的。先前「影子戏」中多次的动态影像设计、演员在剧中静态构成时形成的雕塑美感,以及演员、舞者运用多项既有肢体语言符号(norm)使之在最精短的时间内传递出最精准意义的有效做法,在在显示出纳许对各种艺术形式的修养与掌控。这项跨舞蹈、戏剧、视觉艺术,甚至偶戏、杂耍与魔术的作品并非偶然,我们应体认纳许背后浓重的欧洲美学背景;曾多次造访台湾的法国视觉剧场前辈菲立浦.香堤(Philippe Genty),便曾为我们展示过其自一九七〇年代起即走在写实边缘、迷幻却又世故的人偶剧场风格。事实上,这种疯狂又世故的表现手法是欧洲剧场的另一项传统,反映了欧洲人文思考中对存在之荒谬而有的困惑与嘲弄:碧娜.鲍许作品中都有类似的精神!此外,《夜无眠》中的一些光影、场景的营造,美学呈现也令人联想起纳许早年在布达佩斯研习美术的背景,以及当地光荣的艺术与偶戏传统。纳许不见得全然创新,但他成功的组合能力及绝对精准的执行,却是値得我们效法的。

舞蹈片段自然融入

作为一个编舞家,在全剧演员的肢体动作之外,纳许设计的几个舞蹈片段也令人击节赞赏。由于要融入戏剧,舞者动作的合理化在此额外加强,舞者与舞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更为密切。舞者的动作娴熟,因而显得舞蹈的融入自然不落痕迹,一点也不觉与整体戏剧进行格格不入。即便各段舞蹈皆传递著不同的情调,但也都落在全作自信从容的基调之中,不见破坏。每段精准的区域灯光与场景道具、独立的服装设计、相衬的音乐选用……,《夜无眠》中的舞蹈段落,一样不少!

对于没看过卡夫卡著作的人来说,《夜无眠》是一部没有冷场的热闹舞台呈现,奇巧、一路让观众期待。单从在女人「攀岩」似地爬上三个胖男子赤裸的上身,从观众席迸来小孩子的爆笑声就可得知其中没有隔阂!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出如此费心拼贴究竟有何意义呢?关于《夜无眠》,要说的还有很多;我想每个人都可从中有一些感想,就是最好的收获吧!

 

文字|邹之牧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硕士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