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香港 目录索引,环球舞台

谁在黑暗中独自发愁?

谈香港艺术中心制作郭宝昆戏剧《棺材大过窿》

如果我们把「棺材」看作个人的现实与发展状态,把「窿」看作是环境所容许给予的个人空间,那么这两者之间的不相称,便是郭宝昆企图在戏里所传达的概念。香港剧界此时呼唤郭宝昆,是希望指出当今戏剧生态缺乏抗争性?还是反映了人们今天越来越感到对自身文化反思不足的一种危机感?

如果我们把「棺材」看作个人的现实与发展状态,把「窿」看作是环境所容许给予的个人空间,那么这两者之间的不相称,便是郭宝昆企图在戏里所传达的概念。香港剧界此时呼唤郭宝昆,是希望指出当今戏剧生态缺乏抗争性?还是反映了人们今天越来越感到对自身文化反思不足的一种危机感?

《棺材大过窿》──这是郭宝昆《棺材太大洞太小》的香港版剧名──二月底在香港由十六年前演过此剧的演员李镇洲再度担纲演出。郭宝昆去年九月去世之后,香港的戏剧界人士在痛悼他的同时,禁不住提出了「香港有没有一个郭宝昆?」的问题,由此思索香港戏剧的现状。也许是郭宝昆一生在他所处周遭环境中的挣扎、奋斗与抗争,引发了今天此时此地香港剧人的感触,而重新搬演他这个戏码,这次演出,多少带有将这种抗争性展示给香港人看的企图心。

一个人讲一个故事

戏本身的内容是再简单不过了:一个演员从头演到底,一共四十五分钟。他讲述著他祖父过世后家人为之下葬时所产生的意外的麻烦:在亲朋齐集、场面浩大的情势下,仪式正要开始之际,忽然发现──那个棺材进不了坟口!因为那个洞太小,或者说棺材太大。这离奇突兀的事件本身──尤其是当演员说到:「你会想到吗?你会想到你祖父的棺材在他出殡的那一天,当著两百多人的面前,竟然会进不了那个特地为他挖的洞吗?」听起来也许很好笑,然而对于当事人(「我」、家属、亲友)却是万万笑不出来的事。于是随著「我」的叙述,演员开始在不同角色之间跳来跳去转换表演──例如「我」与殡仪馆负责人交涉评理、「我」与主管部门官员争执辩论……剧中人物越是认真严肃地争论,他们的对话言辞听起来越是可笑。这里突显了这个戏的主要特色──编剧藉著一桩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予以夸张之后,推到了荒谬的极致,却使人在笑声中领悟到人生的尴尬处境。将喜与悲揉合之后,形成一种「哭笑不得」的效果,由此而产生深度的思考,这正是笔者认为这出戏的成功之处。

一个人一个标准尺寸

剧中有位官员的对话更堪称点睛之笔:

「一个人一个坟!而且要确保他们每个人的棺材都符合我们那坟地的标准尺寸。记住!标准尺寸!」

还有之前殡仪馆负责人所说的:

「按照条例……尺寸全都是一模一样的。每个人都是标准尺寸的。……一个人一个坟,破格的事,绝不允许!」

这真是绝妙的描绘,也展现了一个再清楚不过的图景:标准、统一,一个限制得死死的框架,一个荒谬的生存环境(在剧中表现为「死亡环境」!)。在这种状态下,个人的、新鲜的、创意的东西都是会被压制甚至扼杀的。

我们可以体会郭宝昆当时目睹现实有感而发的感叹,我们也可以理解他如何运用笑话、嘲谑的方式以含蓄地表达他的抗议。演员的表演非常有分寸,同时体现了这出戏的喜剧性、悲剧性和思辩性等多种层面,在平实自然的语言动作当中达到了夸张的效果。当然,在香港这个环境里,即使在社会变迁中的今天,要引起观众对郭宝昆当年写戏时那种冲动的共鸣,应该说是不可能的,但倒是反映出了戏剧界自身对所处环境的某种思虑,这也许是为什么纪念郭宝昆会造成一阵声势、引导了一系列行动的原因。

剧场人如何安身立命

香港艺术中心负责人茹国烈不仅在郭去世后设立了灵堂供人们「来陪他坐一会」,而且与其他友人一起组织了「寻找香港戏剧──郭宝昆的启示」戏剧研讨会,会上包括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剧人与评论家,共同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然而从郭宝昆来看香港戏剧,实在是一个不寻常的举动。此外,曾参与新加坡「传奇未了──向郭宝昆致敬」的香港导演蔡锡昌,也制作了他导演的郭宝昆剧作《傻姑娘与怪老树》,还有他为纪念郭宝昆而编导的新戏《望春风》(里面贯串著郭所喜爱的这首民歌)。每场演到最后,蔡锡昌也必定走上舞台,向观众讲述他从郭宝昆其人其事所引发的思考,同时带领观众上台缓行一周,像是一种仪式。为什么郭宝昆能给香港剧界带来如此震憾性的影响?

逆境与困惑、个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压迫限制,这是每个人经常会遭遇的事。如果我们把「棺材」看作个人的现实与发展状态,把「窿」看作是环境所容许给予的个人空间,那么这两者之间的不相称,便是郭宝昆企图在戏里所传达的概念;而在一个机械制式的社会体制里,这种不相称相当普遍,人们会面对这种困境而不知如何因应。香港剧界此时呼唤郭宝昆,是希望指出当今戏剧生态缺乏抗争性?还是反映了人们今天越来越感到对自身文化反思不足的一种危机感?当《棺材大过窿》的演员坐在黑暗中独自发愁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可以感觉到那种为一个群体、一个生存空间和为香港戏剧在当前的发展中如何安身立命而忧愁的情绪?

 

文字|蒋维国 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